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01篇 |
免费 | 837篇 |
国内免费 | 88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18篇 |
农学 | 586篇 |
基础科学 | 358篇 |
2482篇 | |
综合类 | 3152篇 |
农作物 | 774篇 |
水产渔业 | 342篇 |
畜牧兽医 | 776篇 |
园艺 | 167篇 |
植物保护 | 4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14篇 |
2023年 | 360篇 |
2022年 | 403篇 |
2021年 | 488篇 |
2020年 | 467篇 |
2019年 | 478篇 |
2018年 | 328篇 |
2017年 | 550篇 |
2016年 | 531篇 |
2015年 | 446篇 |
2014年 | 489篇 |
2013年 | 594篇 |
2012年 | 675篇 |
2011年 | 590篇 |
2010年 | 453篇 |
2009年 | 431篇 |
2008年 | 401篇 |
2007年 | 442篇 |
2006年 | 328篇 |
2005年 | 269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57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113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62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蚯蚓粪复合肥对桉树树体营养及生长状况的影响,为提高广西桉树林地土壤肥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4个基肥处理:对照CK(纯复合肥)、处理A(75%复合肥+25%蚯蚓粪)、处理B(50%复合肥+50%蚯蚓粪)和处理C(25%复合肥+75%蚯蚓粪).调查统计桉树生长状况并测定分析土壤性状变化.[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处理A、B和C桉树叶片中大量元素分别增加166%、166%和156%;树高分别增加125%、125%和127%,地(胸)径分别增加125%、120%和133%,以处理C的促生作用最显著.同时各处理均可促进桉树树体对土壤中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吸收,减缓土壤pH下降.[结论]添加25%~75%蚯蚓粪复合基肥可增加树高和加粗地(胸)径,促进树体对土壤中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吸收,减缓土壤中pH、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下降程度.采用75%蚯蚓粪+25%复合肥配比作基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3.
从药用稻(Oryza officinalis)中筛选具有高效溶磷解钾的内生固氮菌,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以药用稻为材料,采用两种选择性无氮培养基结合乙炔还原法进行内生固氮菌的分离,利用平板筛选法从所分离的内生固氮菌中筛选出高效溶磷解钾菌,应用全细胞蛋白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对所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快速聚类.选取每个类群的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生理生化鉴定.通过钼锑抗比色法和四苯硼钠法测定其溶磷解钾量,同时通过接种水稻对其促生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药用稻中筛选到了4株具有高效溶磷解钾能力的内生固氮菌,其固氮酶活性在8.78~8.88 μmol C2H4/(mL·h)之间.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将4株菌聚为1个类群.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及理化鉴定表明,代表菌株yy01为久留里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kururiensis,菌株yy01发酵培养5d后,溶无机磷量达116.28mg/L,是参比菌株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的2.73倍;解钾量达268.31 mg/L,是参比菌株变栖克雷伯氏菌的4.67倍.此外,yy01还具有分泌生长素等特性,接种水稻之后能明显的促进水稻的生长,其中水稻叶长增加了25.90%,根增长了42.30%,分蘖数增加了79.64%,鲜重增加了166.90%,氮、磷、钾的含量分别增加了61.54%、41.18%和54.05%.因此,从药用稻中筛选到的4株具有高效溶磷解钾能力的内生固氮菌是一类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4.
根际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及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氮微生物为植物提供了大量的氮素来源,开展生物固氮的研究对缓解我国粮食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重大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际上关于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节肥增产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前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在功能基因组学平台上加强对固氮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及与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将为后续开发性能优良的高效固氮、综合抗逆的固氮微生物工程菌株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5.
围封禁牧对退化草原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希拉穆仁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围封年限草原土壤机械组成、含水率、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及速效磷、钾等各项指标,探讨了围封对低山丘陵退化草原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草原0-20 cm土层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逐年增大,容重和含水率逐渐降低。随着围封时间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含量逐年降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含量逐渐增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同围封年限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围封是促进退化草原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6.
宁南旱区草粮轮作系统中紫花苜蓿适宜利用年限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2002-2004年对宁南旱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状和紫花苜蓿-谷子轮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紫花苜蓿生长年限延长,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紫花苜蓿3~22年生期间,0~100 cm土壤容重减少了0.213 g/cm3,孔隙度增加8.03%,饱和持水率增加14.17%,持水能力增强。6~22年生期间,0~60 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增加1.60 g/kg和11.02 mg/kg,pH值降低了0.09,为轮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紫花苜蓿轮作年份越早,土壤水分恢复效果越好,轮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反之,紫花苜蓿生长时间过长,轮作后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恢复。6,10和22年生紫花苜蓿地轮作谷子收获后,0~200 cm土壤水分恢复量分别为63.06,55.22和-42.55 mm,轮作谷子产量分别为1 725.95,1 485.80和1 560.7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2.011 6,8.432 5和5.816 1 kg/mm.hm2。为使旱区农地有限的土壤水分达到合理、高效及可持续利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紫花苜蓿实行草粮轮作的最适宜年限在5~6年生。 相似文献
107.
为探究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5-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稻-再-油/肥轮作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T1:稻-再-油轮作,三季均不施氮;T2:稻-再-油轮作,三季施氮量为165、120和180 kg·hm-2;T3:稻-再-肥轮作,三季施氮量与T2相同;T4:稻-再-闲轮作,前两季施氮量与T2相同。研究各处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并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T3>T2>T4>T1。与T4相比,2016-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8.4%和14.4%、22.2%和17.7%,T3分别增产12.7%和17.9%、25.1%和244%;与T1相比,2015-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35.1%和22.0%、36.4%和30.3%、651%和65.6%。②在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条件下,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灌浆特性表现一致。与T4相比,T2、T3均能提高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势粒起始势和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干物质量;与T1相比,T2延长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弱势粒有效灌浆期,从而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粒重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水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性,加深理解水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体系。【方法】以绵恢725、成恢047、R150、泰引1号、辐恢838、蜀恢527、R7582、明恢63等重要恢复系和粤泰A、Y58S、双8S、中9A、广占63S等重要不育系及由其配制成的29个F1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水稻功能叶(剑叶、倒2叶)性状(长度、宽度和叶面积)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性。【结果】水稻功能叶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控制,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倒2叶宽和倒2叶面积性状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倒2叶长则以显性效应控制为主。狭义遗传率以倒2叶宽最高,倒2叶面积次之。不育系中,中9A和双8S能增大剑叶面积和剑叶长,且能减小剑叶宽;恢复系中,绵恢725、R7582、成恢047和R150能增大剑叶面积。剑叶长和宽与其他功能叶存在密切的遗传相关性,可通过增加剑叶长和宽达到增大倒2叶长、宽和剑叶面积的目的。【结论】在水稻功能叶育种实践中,应根据功能叶遗传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选育方法。剑叶长、剑叶宽、倒2叶宽、剑叶面积和倒2叶面积可在常规聚合育种上通过世代综合选择,使加性效应得以稳定遗传;倒2叶长在杂种优势利用上有较大潜力。倒2叶宽和倒2叶面积在早期世代中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倒2叶长则以高代选择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在相同温度梯度下冷热温激处理对采后西葫芦组织贮藏生理特性的影响,选用‘绿丰’西葫芦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将西葫芦果实浸入到44 ℃热水处理30 min;0 ℃冰水处理30 min;先在0 ℃的冰水中浸泡30 min,再转入22 ℃温水中复温30 min,最后在44 ℃热水浸泡30 min;未经处理的西葫芦为对照;擦干后于20 ℃贮藏。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和冷激处理均可有效提高西葫芦贮藏期间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进程。冷激处理的西葫芦果实有着更高的果实硬度和CAT活性,热激处理的西葫芦果实较好保持果实的水分、AsA和GSH的含量、POD和APX的活性,抑制了电解质外渗率、MDA和H2O2含量的升高,整体表现出更高的抗氧化能力,有效维持了果实贮藏品质。该研究为西葫芦采后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