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3篇
农学   94篇
基础科学   17篇
  26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富士苹果果肉褐变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综述了采收期、气体成分、温度、衰老及 Ca素含量等因素对富士苹果果肉褐变的影响 ,并指出了防止富士苹果贮藏期间果肉褐变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2.
为实现鲜切水果的益生菌富集,将感应交变电场施加于浸渍溶液体系,同时在旋转磁场的影响下有效促进溶液中鼠李糖乳杆菌向鲜切苹果和草莓渗透,考察了浸渍时体系场强、电场频率、磁场强度和频率、环境p H值和温度对样品中鼠李糖乳杆菌数的影响,发现体系场强和磁场强度越高则越有利于菌体在样品中的扩散和渗透,体系场强3 V/cm,磁场强度0.13 T时可获最高的菌数含量,即鲜切苹果和草莓菌体浓度可达9.23×108个/g和1.22×108个/g,较低的p H值环境同样有利于菌体在样品中的富集,但环境p H值为6.9和8.1时,在试样期内其各自样品中最高菌体浓度分别只有4.32×108个/g和5.4×107个/g,即低于酸性环境下获得的活菌数,处理鲜切苹果时存在最适电场频率和磁场频率各自分别为200 Hz和1 Hz,该研究为益生菌在鲜切果蔬中的快速富集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83.
《Southern Forests》2013,75(2):57-62
Ceratocystis fimbriata sensu lato (s.l.)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 of Eucalyptus. Pathogenicity of isolates has typically been evaluated by inoculating seedlings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It is, however, not clear how accurately this reflects pathogenicity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five techniques to potentially screen C. fimbriata isolates for their relative pathogenicity to Eucalyptus were compared. These included: in vitro growth comparisons on artificial media; inoculations on apples; inoculation on Eucalyptus seedlings in a greenhouse; inoculations on Eucalyptus bolts freshly cut from stems of young trees; and field inoculations on young trees. Eight isolates of C. fimbriata s.l. collected from various areas in South Africa were used. There wa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growth in culture and aggressiveness of the eight isolates. Field inoculations on young trees were best correlated with inoculations of bolts (r = 0.76). Low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obtained with seedlings (r = 0.59), apple inoculations (r = 0.56), and in vitro colony growth (r = 0.42). Inoculation of bolts provides a rapid and reliable method to screen isolates of C. fimbriata s.l. for pathogenicity to Eucalyptus.  相似文献   
84.
对鲜切水果酶促褐变机理进行了综述,并且阐述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是控制鲜切水果酶促褐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5.
不同浓度6-BA处理对鲜切绿芦笋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鲜切绿芦笋分别用10mg/L、20mg/L、30mg/L浓度的6-BA处理后,置于(2±1)℃条件下观察品质变化。结果表明,2℃贮藏条件与20mg/L6-BA最佳浓度处理方法结合可使鲜切绿芦笋呼吸强度明显降低,抑制细胞膜透性上升和可溶性蛋白下降,减少MDA累积,阻止叶绿素降解。  相似文献   
86.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对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5 mg/kg添加水平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98%,相对标准偏差为2.0%~9.7%;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定量限均为0.1 mg/kg。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6.5 d和13.5~23.6 d。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水施药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0.43和0.64 g/L,分别施药3~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时,苹果中二氰蒽醌残留量为 < 0.1~0.80 mg/kg,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 < 0.10~0.34 mg/kg,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苹果中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最大残留限量值5.0 mg/kg和0.5 mg/kg。建议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苹果上的最大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质量浓度0.43 g/L,施药间隔期7 d,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87.
蓝得土壤调理剂在苹果树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苹果树上进行了蓝得土壤调理剂使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施用蓝得土壤调理剂能显著提高叶片质量,但单一使用蓝得调理剂效果没有配合有机肥或复合肥使用效果好。每树以蓝得土壤调理剂与N、P、K复合肥和有机肥按1kg+1kg+5kg,或1.5kg+1kg+5kg配合使用效果为好;在肥源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调理剂1.5kg与有机肥5.0kg或N、P、K复合肥1.0kg组合应用。  相似文献   
88.
UV-C处理对鲜切‘皇冠’梨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UV-C预处理后鲜切和鲜切后UV-C辐照两种方式对鲜切梨褐变的控制效果及其生理机制,为鲜切梨的贮藏保鲜以及扩大UV-C在果蔬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鲜切‘皇冠’梨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鲜切前、后采用UV-C(有效波长254 nm)辐照处理5 min,分析在5℃贮藏过程中,两种方式UV-C处理后鲜切梨的褐变程度(BI)、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总酚含量、抗氧化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非酶抗氧化能力(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两种UV-C处理均能显著抑制鲜切梨的褐变,其中鲜切后UV-C处理控制效果更好。两种UV-C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鲜切梨的PPO活性、降低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同时提高鲜切梨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非酶抗氧化能力,抑制了H2O22和MDA的积累。相关性分析显示,鲜切梨的BI值与CAT、APX和...  相似文献   
89.
90.
为探讨苹果套袋后果实在袋内微域环境下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真菌种群结构变化及其对果实安全性的影响,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套袋苹果袋内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类,分析了套袋和不套袋果实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真菌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红富士苹果套袋微域环境下,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主要真菌是链格孢霉(Alternaria),且在套袋后的整个生长季一直存在,7月后的不同时期,分别分离出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和曲霉(Aspergillus);不同部位真菌种群结构有差异,除链格孢霉外,非皮孔处其他真菌的出现均要早于皮孔处;不同时期真菌种群结构,青霉和木霉在不同部位分离出的时间有异,且持续存在时间也不一致,曲霉仅在非皮孔部位于摘袋后分离出。与不套袋果相比,套袋后真菌的种类仅多了曲霉,而且没有表现出致病能力。因此认为,套袋后微域环境下产生的真菌类群对果实的安全性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