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林业   166篇
农学   124篇
基础科学   151篇
  197篇
综合类   446篇
农作物   74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基于SPAD值的木薯叶绿素含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木薯叶绿素含量的非破坏性快速测定方法,在测量叶片SPAD值、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基础上构建通过SPAD值预测总叶绿素含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叶绿素a对于SPAD值的贡献率大于叶绿素b;比叶面积和叶位显著影响SPAD值与总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在SPAD值预测总叶绿素含量的模型中导入比叶面积和叶位2个自变量可提高预测总叶绿素含量的精度;基于SPAD值、比叶面积、叶位预测总叶绿素含量的模型为C=-4.51+0.092 5 Spv+0.039 9 Sa+0.145 0(Lp)。  相似文献   
172.
王松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7066-17067,171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制度、经济、文化、自身素质四大困境的制约。因此,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要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统筹协作,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3.
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叶位差异及其与植株氮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矮抗58和高蛋白质含量品种郑麦366为试验材料,2008-2010年连续2个生长季进行了施氮梯度下(0、90、180和270 kg hm-2)的田间试验。在关键生育时期同步测定叶片荧光参数、叶和茎生物质量及氮含量,建立了基于叶位差的小麦植株氮含量荧光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在小麦旺盛生长的拔节至孕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和Fv/Fo与对应叶片氮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0.601、0.619和0.633,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顶三叶间荧光参数差异较小,随施氮水平提高,顶部第4叶荧光参数与顶三叶间差异逐渐缩小,说明其对增施氮肥反应敏感。顶部第4叶与顶部第1叶间的荧光参数差异(LPD4-1)可较好拟合小麦拔节期植株氮含量变化,Fv/Fo和Fv/Fm方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44 (P<0.001)和0.651 (P<0.001);顶部第4叶与顶部第2叶间的荧光参数差异(LPD4-2)方程拟合决定系数有所降低,分别为0.626 (P<0.002)和0.592 (P<0.005);而顶部第4叶与顶三叶之间的差异(LPD4-n)与小麦孕穗期植株氮含量间呈显著线性关系,其Fo、Fv和Fm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726 (P<0.001)、0.791 (P<0.001)和0.784 (P<0.001)。独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对Fv/Fo和Fv/Fm的LPD4-1预测精度R2分别为0.844( P<0.001)和0.828 (P<0.001),相对误差(RE)分别为13.0%和16.7%,而LPD4-2估算植株氮含量精度有所降低,R2分别为0.793 (P<0.001)和0.813 (P<0.001),RE分别为16.9%和18.4%。小麦孕穗期对Fv和Fm的LPD4-n预测方程的R2分别为0.831 (P<0.001)和0.815 (P<0.001),RE分别为13.2%和16.4%。比较而言,小麦拔节期Fv/Fo的LPD4-1和孕穗期Fv的LPD4-n可更好地用于评估不同条件下植株氮含量的变化,为施肥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4.
The accumulation dynamics of kernel components for spikelet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within a rice panicle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grain filling to understand the physiological reasons for the variation of grain quality.Two rice cultivars,Yangdao 6 (indica) and Yangjing 9538 (japonica),were field-grown,and the grain filling characters and contents of starch,soluble sugar,and protein of the spikelet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were studied.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tter accumulation among spikelet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during grain filling.The early-flowering spikelets presented dominance over the late-flowering spikelets in initial time and initial rate of accumulation.At the initial and mid filling stages,the contents and the rates of starch and amylose accumulation in spikelets decreased with the flowering sequence,but soluble sugar content (SSC) exhibited the opposite trend.The difference in SSC among the spikelets of Yangjing 9538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Yangdao 6,but amylose content in mature spikelets showed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to their flowering sequence.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CPC) of early-flowering spikelets decreased more rapidly than that of late-flowering ones at the initial filling stage,and CPC in the spikelets on the secondary bran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primary branch,but CPC in early-flowering one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late-flowering across the whole grain filling period.Grain water content (GWC) of early-flowering spikelets decreased more rapidly than that of late-flowering spikelets on the same branch at the initial and mid filling stages,especially for the top grain on each primary branch.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oor grain filling of late-flowering spikelet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ir low biological activity rather than carbohydrate supply limitation.  相似文献   
175.
利用体压分布测量系统,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沙发靠背高度与坐姿舒适性、及压力分布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优化沙发靠背面的设计以及沙发舒适性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研究表明,沙发靠背面的高度较大时,坐姿总体舒适性会较高,但较高的靠背面会影响颈部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能力为主题,通过互动教学,角色扮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式,实现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7.
以新培育的5种白籽南瓜A1、A2、B1、B2和B3为试材,黑籽南瓜为对照,采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对其嫁接黄瓜结瓜盛期不同叶位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2和B1嫁接黄瓜中部和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明显高于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相应叶位的叶片,第12叶位的叶片表现尤为明显,分别高出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相同叶位叶片的31.9%和32.3%;A2和B1嫁接黄瓜的雌花节率最高,分别高出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的25.2%和23.1%;A2和B1嫁接黄瓜的平均单株产量分别比黑籽南瓜嫁接黄瓜高26.3%和15.8%。  相似文献   
178.
在植物茎体超声回波检测中,超声一次回波位置的确定是超声检测的基础。因茎体为非均匀、强衰减的介质,超声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传播路径,这导致超声一次回波位置不易判定。提出了混合差分的最小信息准则(Akaike of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算法,可自动有效地获取茎体超声一次回波位置信息。首先,分析该算法的实现过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其次,以茎体木块为检测对象,分析了超声一次回波位置变化与茎体水分变化的关系,发现超声一次回波位置可有效跟踪茎体水分变化。最后,以不同土壤湿度环境下种植的向日葵为检测对象,在09:00—19:00期间完成向日葵茎体超声一次回波位置的动态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向日葵茎体超声一次回波位置的变化与土壤湿度变化呈正相关。不同土壤湿度的向日葵茎体超声检测差异明显:当土壤短时缺水,茎体超声一次回波位置与土壤水分变化波动明显,符合因短时缺水导致的植物抗旱调节活动与正常的水分吸收与蒸腾活动不断转换的生理活动特点;当土壤水分充盈时,茎体超声一次回波位置和土壤水分变化缓和,同时,在11:00—12:00期间,出现土壤水分最小值与超声一次回波位置最大值,符合因蒸腾作用导致茎体水分下降的生理特点。混合差分AIC算法可自动、有效地获取植物茎体的超声一次回波位置,该信息可作为动态跟踪植物茎体生长状态的检测特征。  相似文献   
179.
[目的]确定小麦种子活力测定的较好方法,探讨小麦品种不同穗部位种子活力的差异。[方法]选用皖麦33、皖麦48、烟农19、扬麦158和W1032(糯小麦)5个小麦品种(系)种子为材料,设置上部穗位、中部穗位、下部穗位和整穗(CK)4种处理,通过种子大小测定、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冷浸试验、电导率测定、模拟田间出苗率测定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脂肪氧化酶(LOX)、过氧化氢酶(CAT)和脱氢酶(ADH)5种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综合评价种子活力,并进行整穗(CK)种子的主要活力指标间相关分析以及对5个小麦品种(系)不同穗部位种子主要活力指标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以及5种酶活性等指标均与模拟田间出苗率呈显著相关;小麦品种(系)不同穗部位种子活力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以及5种酶活性测定均是小麦种子活力测定的较好方法;小麦中部穗位种子活力较高,下部穗位种子活力次之,上部穗位种子活力较低。  相似文献   
180.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sns)的发病原因及其与穗型的关系,利用54个直立、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系),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不同粒位的分布。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系)的发病机率较大,而且发病严重,损失较大。直立穗型品种(系)每穗稻曲病粒数最多,半直立穗型品种(系)次之,弯穗型品种(系)最少,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穗型品种(系)的2次枝梗上总病粒数都比1次枝梗上的多。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系)病粒数表现为穗中部穗下部穗上部,而弯穗型品种(系)则是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3种穗型品种(系)的病粒数在穗上6个部位的分布规律极为相似,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多,上部1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少;在穗上33个粒位的分布规律也很相似,病粒数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第一、第二、第三粒位和下部2次枝梗上第一、第二粒位上分布的较多,其中穗中部2次枝梗第一粒位上病粒数最多,而在上部1次枝梗上第一、第六、第七粒位分布的最少。每穗粒数过多,尤其是2次枝梗粒数所占比例多是利于稻曲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与穗型特点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