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86篇
林业   181篇
农学   253篇
基础科学   9篇
  81篇
综合类   572篇
农作物   143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180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A 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 (DArT) map was constructed to identif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affecting seed colour, hairy leaf, seedling anthocyanin, leaf chlorosis and days to flowering in Brassica rapa using a F2 population from a cross between two parents with contrasting traits. Two genes with dominant epistatic interaction were responsible for seed colour. One major dominant gene controls the hairy leaf trait. Seedling anthocyanin was controlled by a major single dominant gene. The parents did not exhibit leaf chlorosis; however, 32% F2 plants showed leaf chlorosis in the population. A distorted segregation was observed for days to flowering in the F2 population. A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with 376 DArT markers distributed over 12 linkage groups covering 579.7 cM. The DArT markers were assigned on different chromosomes of B. rapa using B. rapa genome sequences and DArT consensus map of B. napus. Two QTL (RSC1‐2 and RSC12‐56) located on chromosome A8 and chromosome A9 were identified for seed colour, which explained 19.4% and 18.2%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respectively. The seed colour marker located in the ortholog to Arabidopsis thaliana Transparent Testa2 (AtTT2). Two QTL RLH6‐0 and RLH9‐16 were identified for hairy leaf, which explained 31.6% and 20.7% phenotypic variation, respectively. A single QTL (RSAn‐12‐157) on chromosome A7, which explained 12.8%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was detected for seedling anthocyanin. The seedling anthocyanin marker is found within the A. thaliana Transparent Testa12 (AtTT12) ortholog. A QTL (RLC6‐04) for leaf chlorosis was identified, which explained 55.3%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QTL for hairy leaf and leaf chlorosis were located 0–4 cM apart on the same chromosome A1. A single QTL (RDF‐10‐0) for days to flowering was identified, which explained 21.4% phenotyp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   
202.
花后前期高温对玉米强弱势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丽晓  张萍  王若男  王璞  陶洪斌 《作物学报》2014,40(10):1839-1845
采用籽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花后高温对玉米强、弱势籽粒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加快了强、弱势籽粒前期的灌浆速率,但降低了中后期的灌浆速率,导致粒重降低,且对弱势粒影响尤为显著,高温处理强、弱势粒成熟期粒重分别比对照低5.8%、17.4%;高温显著降低了籽粒不同灌浆时期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从而使淀粉含量降低,强势粒的淀粉含量降低幅度小于弱势粒;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后强势籽粒中的3-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著下降,赤霉素(GA3)含量则无显著差异,而弱势粒IAA、ZR含量显著降低,但GA3含量增加,可能是导致弱势粒干重受损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3.
气候变化对我国刺槐、紫丁香始花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文探讨了1963—1988年间北京地区刺槐、紫丁香始花期对气温、日照及降水变化的响应以及我国不同地区这两种树木始花期与不同时段气温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临近始花期,气温对始花期早晚的影响最显著,日照次之,降水量最弱.气温升高、日照时数增加,始花期提前;而降水量增加,始花期推迟.气温对始花期产生影响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春季及冬末,影响最显著的时段是始花前2~8旬,即从2月上旬到始花日期之间的时段.春季气温越高,始花期越早,而上年夏、秋、冬季的气温对始花期没有显著性影响.不同地区,春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对始花期均有影响,一般而言,最高气温的影响最强,而最低气温的影响最弱,这3种气温的升高使始花期均有提前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4.
花期干旱胁迫对籼稻近等基因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7份形态性状发生突变的标记基因材料杂交并多次回交所构建的近等基因系及其轮回亲本浙辐802(早籼稻)为材料,于水稻主穗见穗至此后15 d进行干旱胁迫,研究花期干旱胁迫条件下各品系的育性与农艺性状和耐旱性生理性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花期干旱胁迫使株高受抑,上3叶绿叶面积减少,稻株干物质量和结实率显著下降,材料的耐旱性与结实性无关。根据干旱胁迫指数将该近等基因系分为钝感(结实率下降<30%)、耐旱(结实率下降幅度在31%~50%)、不耐旱(结实率下降幅度在51%~80%)及敏感(结实率下降幅度>80%)4类,轮回亲本浙辐802为干旱敏感材料。具有卷叶、披叶等传统的耐旱性状的近等基因系未能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而具有黄绿色叶与金黄色的谷色的近等基因系则有较高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205.
以巢湖油菜田优化施肥(YH)、秸秆施肥(JG)、习惯性施肥(CG)和不施肥(CK)4种施肥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油菜生长期间的CH4的排放通量,同时对土温、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进行测定,得出油菜田温室气体CH4的排放通量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与CK相比,YH、CG、JG 3种施肥类型下CH4的排放分别增加了21.50%、27.33%、29.87%。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期间CH4的排放通量从整体上与10 cm以下温度正相关、YH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与CH4通量在0.05水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6.
带有黄绿叶色标记的香型籼稻不育系形态特征及开花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3个含有黄绿叶色标记的香型籼稻不育系黄标1A、黄标2A、黄标3A和正常绿叶不育系Ⅱ-32A、G46A的形态特征及开花习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黄标1A、黄标2A、黄标3A不育系同正常叶色不育系Ⅱ-32A、G46A的叶色差异显著,易肉眼识别,其外部形态特征为植株叶片及颖壳呈黄绿色,黄标A株系株高(41.5~56.5cm)比Ⅱ-32A(59.5cm)、G46A(60.4cm)要矮,以黄标3A的播始期85d比Ⅱ-32A短8d、比G46A长7d,穗长、穗平着粒与Ⅱ-32A、G46A相当,千粒重比Ⅱ-32A、G46A高出1.8g和1.47g,其中颖尖、叶鞘、叶耳及叶片边缘呈紫红色。黄标1A、黄标2A、黄标3A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张颖角度都高于Ⅱ-32A和G46A,柱头生活力供试不育系间存在着生理功能的差异。包颈长度Ⅱ-32A最长,黄标1A、黄标2A、黄标3A与G46A相当;半包颈长度黄标1A、黄标2A和黄标3A相当(3.0~3.5cm)、而Ⅱ-32A最长(5.0cm)、G46A次之(4.5cm)。黄标1A、黄标2A、黄标3A不育系的开花动态相似,曲线呈双峰型,开花高峰为开花后的第2~5天,与Ⅱ-32A的开花动态相似,但Ⅱ-32A有明显的低谷,而G46A曲线呈单峰型。不同不育系所开的颖花数并不一样,以开花第8天统计开花数以黄标2A最多,其次是黄标3A,黄标1A和对照Ⅱ-32A开花数相同,而G46A到第8天开花结束。黄标1A、黄标2A的开花盛期与Ⅱ-32A一致,为开花后第5天,而黄标3A与G46A一致,为4d。参试不育系每天上午10:00时初花、11:00~12:30时为开花盛期,只有G46A表现出迟花特性。  相似文献   
207.
三七开花期间几种生理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三七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以及开花影响因素,为今后三七的育种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因此通过对三七开花过程的观察,初步将三七的开花过程分为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3个时期;测定各时期花和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P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都于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后,又在末花期逐渐下降;同时,可溶性蛋白也在末花期达到最大值,这几种指标都随三七开花而呈大致相同的变化,推测三七开花与这几种生理物质代谢有关,可初步将其作为三七开花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8.
花生施用多效唑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花生的初花期和盛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溶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盛花期喷施浓度为150mg/L的多效唑可明显抑制主茎和侧枝的生长,提高单株荚果数、饱果率,从而使花生产量提高,为多效唑施用的适宜时期和浓度。  相似文献   
209.
对三系不育系G98A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花时、柱头外露率、开颖角度和异交结实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98A在湿热条件下,花时早、开花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开颖角度增大、异交结实率高,开花习性好,容易使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取得高产,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在温凉奈件下,花时迟、开花分散、枉头外露率降低、开颖角度变小,异交结实率低,开花习性差,不利于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  相似文献   
210.
采用池栽和干旱棚模拟花期干旱胁迫,试验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旱害和正常植株不同时期茎流和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CaCl2、ABA、6-BA、KT-30处理10 d显著抑制植株茎流强度,减少植株失水.还促进干旱影响植株的叶绿素含量(SAPD)、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潜在活性(Fv/Fo)显著提高或者保持相对稳定,减缓干旱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充分灌溉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也使植株茎流强度下降,SAPD、Fv/Fm和Fv/Fo增加,但其作用强度弱于干旱胁迫处理.随着生育进程(处理20 d),植物生长调节剂还能增强玉米灌浆后期的植株茎流强度,使SPAD、Fv/Fm、Fv/Fo显著增加或者保持相对稳定,延缓干旱导致的植株衰老,但外源ABA具有双重作用,这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Fv/Fm和Fv/Fo可作为植株衰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