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9篇
  免费   492篇
  国内免费   1999篇
林业   305篇
农学   723篇
基础科学   4132篇
  2921篇
综合类   3744篇
农作物   489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250篇
园艺   295篇
植物保护   1005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75篇
  2022年   413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564篇
  2018年   446篇
  2017年   638篇
  2016年   864篇
  2015年   578篇
  2014年   604篇
  2013年   685篇
  2012年   947篇
  2011年   861篇
  2010年   781篇
  2009年   667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02篇
  2005年   528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348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过程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作物生长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动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地面灌溉相比,在分蘖~抽穗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生物产量较小,抽穗后,喷灌有利于植株对干物质的积累,成熟时其生物产量比地面灌溉条件下高8.9%;在分蘖~拔节期,净同化率较低,孕穗~成熟期比地面灌溉高15.7%~30.9%;从第一次灌水处理至成熟,群体生长率平均比地面灌溉高10.1%;在生长前期(分蘖~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增长较慢,在生长后期(抽穗~成熟期)叶面积指数衰减率低,从而使生长后期的叶面积持续时间比地面灌溉高15.5d。综上所述,喷灌对冬小麦群体生长的影响具有前控后促的特点,其生长优势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考种结果显示,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地面灌溉提高了5.9%、2.8%、11.3%,二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2.
间歇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间歇供水和连续供水方式下的杨凌粘壤土点源入渗进行了室内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间歇供水地表点源入渗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最大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在灌水定额相同的条件下,大滴头流量(4L/h)间歇滴灌与小滴头流量(2L/h)连续滴灌相比较,间歇供水能有效增加水平湿润距离,同时垂向入渗距离降低15%;对应于同一灌水量,采用30min、60min和120min等3种间歇周期对点源入渗的水平和垂向入渗距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兴电灌区主要带田系统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省兴电灌区6种主要带田系统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种植模式干物质积累量为12 137.3~28 408.9 kg/hm2,等价产量为15 734.7~33 198.2 kg/hm2,粗蛋白产量在1 794.3~2 283.2 kg/hm2,总体都比较高;能量的投入为1.6359×1011~2.3942×1011 J/hm2,产出为2.0709×1011~4.3290×1011 J/hm2,都高于全国中产地区同类型带田的平均值,但能量的产投比不高,只有1.27~1.98,主要是由于无机能中灌溉用电的投能太高;对≥0℃积温、降水量、辐射量利用的时间效率分别为90.0%~93.1%、 90.7%~94.0%、 83.8%~87.5%,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对光能的利用率分别为0.53%~1.05%和0.24%~0.45%;6种模式的总产值在10 314.75~12 682.34元/hm2之间,纯收益在5 497.50~8 061.75元/hm2之间,胡麻/黄豆和玉米/蚕豆带田是经济效益较高的模式;带田系统的生产优势度小麦/黄豆、玉米/豌豆、玉米/蚕豆带田较高,但稳定性较差,增产潜力的发挥还需要综合农艺措施的配套实施.  相似文献   
994.
针对设施土壤栽培中缺乏简单实用灌溉策略的问题,该研究以黄瓜‘中农26’为试材,在典型土壤质地(壤土、黏壤土和砂壤土)下,控制同一质地土壤相同太阳辐射量累积下总灌水量一致,探究基于太阳辐射累积量的灌溉策略(分别以15、20和25 MJ/m2的辐射累积量作为灌水起始点)对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植株生长、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壤土、黏壤土和砂壤土,以25 MJ/m2的辐射累积量作为灌水起始点,分别对应单次3.22、3.56和2.77 mm的灌水量,有利于植株获得更高的光合速率、叶面积、株高和节间数;但同一质地土壤相同灌水量下基于太阳辐射累积量的灌溉策略并未对黄瓜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对于壤土、黏壤土和砂壤土,以20 MJ/m2的辐射累积量作为灌溉起始点,分别对应单次2.59、2.85和2.22 mm的灌水量,果实可获得较高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硝酸盐含量,品质较优。因此,基于太阳辐射累积量作为灌水起始点的灌溉策略可用于设施黄瓜栽培,但单次灌水量需综合考虑土壤质地类型和高产/优质的栽培目标进行设定。  相似文献   
995.
土壤入渗参数、田面糙率、坡度等自然要素是畦灌方案设计的基础参数,其变异性是导致灌水质量远低于预期的重要原因。为揭示畦田自然要素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对灌水质量的影响,该研究在11组畦田上开展了4 a畦灌观测试验,通过实测数据全面研究了灌前自然要素的畦内空间变异性、畦间空间变异性和年际时间变异性,并结合WinSRFR地面灌溉模型,模拟分析了自然要素时空变异性对畦灌水流运动过程及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畦灌灌水质量影响最大的3个自然要素依次是入渗系数、入渗指数和糙率,三者空间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1.00%、4.05%和7.94%,时间变异系数平均值是分别为26.87%、7.73%和21.86%。畦田自然要素变差导致灌水质量整体下降,自然要素的时间变异性对灌水质量的影响大于其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入渗参数和糙率的变异性对畦田后半段的水流消退过程影响较大,忽视其年际时间变异性会加大畦尾积水风险。该研究结果可为畦灌方案设计提供指导,为精细地面灌溉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深蓄灌溉利用汛期雨洪资源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可行性,于2020年6—10月在玉米田间小区开展试验研究,监测不同计划储水深度(T1:Hp=60 cm; T2:Hp=90 cm; T3:Hp=120 cm; T4:Hp=150 cm; T5:Hp=180 cm)且以饱和含水率为灌水上限的一次深蓄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量化补充土壤水的农田水分动态,为制定有效补给土壤储水的深蓄灌溉制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深蓄灌溉可有效补充农田土壤水分,灌溉10天后不同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增幅范围为11.90%~40.85%,T5处理含水率增幅最高;随着计划储水深度的增加,夏玉米农田蒸散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后上升至最高水平,在计划储水深度为90 cm的处理达到最大;计划储水深度为60,90 cm时,补充水量主要用于补给浅层土壤和农田蒸散,不利于进行土壤储水;计划储水深度为120 cm以上时,灌水及降雨对深层土壤水分补给量达243.39 mm以上,占总供水比重27.29%以上...  相似文献   
997.
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技术是密植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其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了给该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冬小麦普冰151为指示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冬小麦旱地膜侧宽幅匀播、膜侧沟播、常规条播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旱地膜侧宽幅匀播冬小麦产量极显著高于膜侧沟播和常规条播,折合产量为5 902.8 kg/hm2较对照的增产率为24.54%。表明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集雨保墒效果好、抗旱作用显著,又利于密植和高产。  相似文献   
998.
为了实现节本增效,在灵台县采用了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的方法,开展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穴播冬油菜的生产模式研究,即在玉米成熟后,采用人工收获,清除玉米秸秆,保护好上茬地膜,在原地膜上穴播点种冬油菜,冬油菜产量可达3 080 kg/hm2,是一种轻简方便,高产高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999.
黄鹏  张恩和  柴强 《草业学报》2001,10(1):86-91
在甘肃秦王川新灌区的大田试验表明,春小麦//蚕豆、春小麦/油菜、春小麦/马铃薯及春小麦//草木樨等4种间套种植模式均能提高农田的生产力;豆料作物与牧草显著地改善耕层的茬口养分特性,草木樨茬口不但速效养分含量高于其他模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降低土壤容重也有明显效果。施氮能显著提高各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产量,但过量施氮时增产效果又有所下降,且在各茬口的速效磷含量产生较弱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00.
玉米覆膜直播省工,增加土壤温度,保蓄水分,增加玉米抗旱能力。通过不同播期试验得出,在福泉市4月4日播种获得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