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27篇
  免费   2728篇
  国内免费   4630篇
林业   4012篇
农学   4126篇
基础科学   3902篇
  9288篇
综合类   22703篇
农作物   2712篇
水产渔业   1294篇
畜牧兽医   3267篇
园艺   1356篇
植物保护   2625篇
  2024年   387篇
  2023年   1181篇
  2022年   1781篇
  2021年   1834篇
  2020年   1794篇
  2019年   2055篇
  2018年   1351篇
  2017年   2111篇
  2016年   2598篇
  2015年   2235篇
  2014年   2668篇
  2013年   2736篇
  2012年   3713篇
  2011年   3642篇
  2010年   2947篇
  2009年   2843篇
  2008年   2543篇
  2007年   2781篇
  2006年   2442篇
  2005年   1912篇
  2004年   1466篇
  2003年   1194篇
  2002年   987篇
  2001年   787篇
  2000年   707篇
  1999年   628篇
  1998年   537篇
  1997年   504篇
  1996年   479篇
  1995年   442篇
  1994年   378篇
  1993年   325篇
  1992年   309篇
  1991年   282篇
  1990年   241篇
  1989年   180篇
  1988年   132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7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阐述“团队”、“团队工作”理论内涵,详述学生“团队工作”能力培养模式的四个阶 段、主要内容和阶段目标,并初步确立团队工作效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2.
马尾松不同苗木类型与整地方式造林早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苗木类型和整地方式的马尾松幼林的造林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和根系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容器苗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年抽梢高和生物量;整地方式对造林当年的马尾松幼林有一定影响,而在第3年则对幼林树高和抽梢高起着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3.
本文运用水流相似原理,对可控止回阀的流阻系数曲线和动水力矩,进行了系统的水力模型试验研究,为该阀的节能效益和技术开发的可行性,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其流阻系数值为0.19,优于液控蝶阀。  相似文献   
54.
毛白杨苗木失水对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55.
应用积分GM(1,1)模型进行杉木炭疽病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积分生成代替传统的累加生成方法 ,并用双向差分建立积分GM (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杉木炭疽病预测预报的研究 ,结果表明积分GM (1,1)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杉木炭疽病在三明市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试论含氯化肥的合理施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氯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表明南方可以在各种作物的耐氯极限内施用含氯化肥,并需配合施用石灰和含钙磷肥;而北方旱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合理施用含氯化肥应根据每茬作物吸收带走的氯量,确定一个轮作周期内施用含氯化肥的量,保持土壤氯素的平衡,不致使土壤盐渍化。氯化铵可以就近施用,缺钾作物也能以含氯钾肥予以补充。此即本文所述氮素平衡施肥原理。  相似文献   
57.
羊草+杂类草群落生物量动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肇州县羊草+杂类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地下生物量的分布以及地上生物量与降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群落地上生物量动态模式呈单峰型,符合四次多项式模型增长,最大地上生物量出现在8月5日,其值为197.3m2而后下降;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由上至下呈负幂函数变化,其模型为:Bu=Y·(D+10)-x.其中在0-30cm土层中,群落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77%~82%.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遂宁组紫色土产流、产沙侵蚀的观测,运用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WEPP模型进行单次降雨侵蚀预测,与实测值比较,并对比通过气候生成器CLIGEN和断点生成器BPCDG的产生的气候参数对预测值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结果,认为WEPP模型对遂宁组紫色土侵蚀过程预测合理,而且利用断点生成器BPCDG的预测结果要优于气候生成器CLIGEN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59.
Abstract. Current tillage erosion models account for the influence of tillage direction in the magnitude of the soil (tillage) transport coefficient. It is argued here that this is counter-intuitive and causes significant problems in modelling tillage erosion in areas of complex terrain.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a re-modelling of tillage erosion is possible that separates tillage direction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landform) from the soil transport coefficient (a measure of tillage intensity representing the combination of implement erosivity and soil erodibility). Experimental data for mouldboard ploughing upslope, downslope and cross-slope at Coombe Barton Farm, Devon are examined. Integration of data for all directions into a single relationship, which relates transloc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illage to slope in the direction of tillage and translocation perpendicular to tillage to slope perpendicular to tillage, is not possible using previously published methods of analysis. However, when total translocation distance is regressed against the tangent of the slope at 45° to the tillage direction (bisecting the tillage direc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overturning) it is found that a single relationship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illage in all three directions. Therefore, this relationship is used to determine a single value of the soil transport coefficient ( k fTa) for constant soil and implement conditions but different tillage directions. This redefinition of tillage is important both for true estimation of tillage erosion severity, the adirectional coefficient being 40% larger than the directional coefficient, and for modelling of tillage erosion in complex terrain. These improvements are vital when tillage erosion simulation is used to direct soil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