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92篇
农学   88篇
基础科学   75篇
  100篇
综合类   670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情况,找出影响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因素,为研究者与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广西统计年鉴数据,从性质、来源、农户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个角度来分析2001-2011年广西农民纯收入现状及特点,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财政支农支出、农村金融、农民文化程度来分析影响广西农民纯收入的因素,并提出增加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对策。【结果】2001-201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上升态势,农民纯收入主要来源于生产性纯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生产性纯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地方财政、农民文化程度对农民收入提高有正向推动作用,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产出和农民收入增长。【建议】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与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发挥政策作用来提高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92.
当前我国农民对新型科技成果的采用率仍旧较低,这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因此促进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计划行为理论(TPB)和社会网络理论(SN)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提出研究农业科技成果采用行为发生机理的新思路。依据TPB 理论,提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的行为控制3 要素对农业科技成果采用行为意愿产生影响的假设;基于SN 理论,从社会网络3 要素,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与关键角色的路径长度角度出发,提出其对农业科技成果采用行为意愿的产生及其向行动的转化过程均起到中介作用的假设。最后,根据假设,构建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成果行为的发生机理的理论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93.
绿色农业是21世纪的农业发展方向,以往对绿色农业的研究大多只采用了定性方法。本文将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引入发展绿色农业的探讨,通过对绿色农业发展初期政府与农户的博弈研究,即地方政府吸引农户发展绿色农业以及政府确定发展绿色农业的农户资格的博弈两方面进行博弈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4.
以保定市农村为例对农村文化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对“农家书屋”工程是消除农村文化贫困的客观要求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科学管理“农家书屋”的长效措施,即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建立、完善“农家书屋”管理机制;拓展“农家书屋”平台媒介、村际互动宣传、教育与再教育等新功能。  相似文献   
195.
农户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促进新疆地区残膜治理工作的开展,以新疆典型地区的覆膜农户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影响农户残膜治理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当前残膜污染治理措施主要是回收残膜,只有6.7%的农户选择使用可降解地膜;农户的农业收入、残膜危害认知水平、残膜回收站、治理效果以及机械化水平是影响其残膜回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分析农户使用可降解地膜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家庭从事农业人数、主要经济来源、农业收入以及降解膜价格是影响农户使用可降解地膜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提出加大关于残膜危害和相关治理措施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残膜回收机和降解地膜的研发力度以及严格落实相关法规条例作为推进新疆残膜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6.
从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市场竞争力的角度,论述了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是发展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应对入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转移农村劳力,提高非农化水平和走向知识农业的必然要求。提出要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的意识,重视和加强农技推广和职业技能培训及再就业援助。  相似文献   
197.
邓小平同志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思想,是其它一切思想的基础.本文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根本道路、农业的 两个飞跃 、农业发展的根本道路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98.
农民的分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过程是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劳动力开始的,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是以农民分化为发端的。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非农业与城镇的发展、城市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中国农民分化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加剧了农民的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199.
A large sample size technique was used to select 30 employers each from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to examine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competence of agricultural graduates.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nd analyzed using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16 crop production tasks, public agroemployers were favorably disposed to competence in 4 tasks, while private employers were not favorably disposed to competence in any task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employers were not favorably disposed to competence in farm engineering tasks. The Botswana College of Agriculture curriculum should be overhauled to better prepare graduates for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20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into the dominant paradigm in crop protection.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and adoption of IPM are explored a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uccessful IPM has been practised are outlined. Repeated calls for the adoption of IPM i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extension and resource-poor farming are questioned in respect of claims made by IPM proponents. When examined,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IPM per se is not a panacea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resource-poor farmers.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PM shows that is can work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However, the situation of most resource-poor farmers does not match the necessary criteria for the implemetation of IPM programmes. Viewed thus, it could be argued that IPM is more a vehicle for the continued transfer of technologies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the pressures exerted by argibusiness rather than a truly farmer first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contraints facing the lives of resource-poor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