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92篇
  免费   739篇
  国内免费   1119篇
林业   1137篇
农学   1004篇
基础科学   859篇
  1882篇
综合类   5637篇
农作物   427篇
水产渔业   517篇
畜牧兽医   1404篇
园艺   831篇
植物保护   552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510篇
  2021年   512篇
  2020年   480篇
  2019年   625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600篇
  2016年   735篇
  2015年   633篇
  2014年   737篇
  2013年   787篇
  2012年   963篇
  2011年   896篇
  2010年   729篇
  2009年   669篇
  2008年   622篇
  2007年   751篇
  2006年   585篇
  2005年   451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基于GEE的广西北部湾沿海水产养殖池塘遥感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沿海水产养殖池塘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引起诸多环境问题,了解其空间分布对于海岸带的科学管理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地形错综复杂,养殖池塘沿岸线散乱分布,导致传统遥感识别方法难以实现高精度提取。针对此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全年Sentinel-1和Sentinel-2时序遥感数据的水产养殖池塘识别方法,结合多阈值分割和面向对象分类提取2019年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的水产养殖池塘。结果表明:1)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养殖池塘面积总计199.3 km2,遍布整个沿岸地区;识别结果总体精度达到0.921,Kappa系数为0.842;2)选取4个典型区域,对比该研究方法提取结果与Google高清影像目视解译结果,在规模化集聚型养殖区域中,识别结果占目视解译的面积比例达到90%以上,在排布密集的小型池塘区域面积占比也能达到80%以上;3)以时序遥感数据作为分类特征值,能够有效排除废弃池塘、水稻田和季节性水域。该方法在大范围复杂环境中仍具有良好性能,显著提高了水产养殖池塘遥感识别的精度,能够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控、养殖区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2.
The endometri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profile is an indicator of uterine function and fertility in cattl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heat stress on the endometrial EGF profile and fertility in lactating Holstein cows. The endometrial EGF profiles of 365 cows in the Hokkaido and Kyushu regions were examined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 (heat stress period, n = 211) and between October and January (control period, n = 154). EGF profi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uterine endometrial tissues obtained by biopsy 3 days after estrus (Day 3). The proportion of cows with an altered EGF profile was higher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 than between October and January (41.2 vs. 16.2%, P < 0.05). The effects of rectal temperature on Days 0 and 3 on the endometrial EGF profile were also assessed in cows (n = 79)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 in the Kyushu region. A single embryo was transferred to cow on Day 7 to evaluate fertility (n = 67). Regardless of the rectal temperature on Day 3, the proportion of cows with an altered EGF profile was higher (64.1 vs. 30.0%, P < 0.05) and the pregnancy rate after embryo transfer (ET) was lower (26.7 vs. 51.4%, P < 0.05) in cows with a rectal temperature ≥ 39.5°C on Day 0 than in cows with a rectal temperature < 39.5°C on Day 0.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terations in the endometrial EGF profile induced by an elevated body temperature on Day 0 contributed to reductions in fertility in lactating dairy cows during the heat stress period.  相似文献   
203.
为了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沟道分布进行遥感监测,并解析影响其发育的主控因素,选择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村为研究区,通过对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的目视解译判读和空间分析,量化汇水区面积、坡长等12个变量,结合对264条切沟与等高线分布关系的地貌学分析、统计分析和野外详查,解译地表径流和机耕道作用等6种情形,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切沟发育主控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面积大小不能直接控制切沟发育,林地内活跃沟长占活跃切沟总长的46.2%。小流域汇聚坡是切沟发育的典型地形,沟长占总长的68.1%,汇聚坡导致地表集中径流,沟长占总长的63.0%。汇水区面积和坡长是影响沟长的最主要因素,而小流域坡度是影响沟密度的显著因素。同时,切沟侵蚀多伴生于农田机耕道路一侧,机耕道旁沟长约占其总长的23.3%。研究表明,黑土区切沟侵蚀主要与机耕道促进地表径流的作用密切相关,侵蚀沟综合治理必须考虑小流域景观布局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应将农田机耕道路周边大型活跃切沟防控作为黑土区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4.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以斑小蜻属Nannophiopsis、灰蜻属Orthetrum和黄蜻属Pantala(蜻蜓目蜻科)成虫腹部、后翅、后翅痣、上肛附器、内肛附器和第10腹节的长度作为数值变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6项数量性状可通过分别代表体型、后翅长和内肛附器长的三个公因子反映,利用因子得分散点图可较好地对3属的成虫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205.
为量化农田裂隙发育程度,考虑脱湿过程中土壤孔隙在基质域、沉降域和裂隙域间转化,该研究提出基于土壤收缩特征和收缩各向异性的裂隙体积比率(裂隙率)关于含水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子模型:改进VG型式的基质域收缩特征VG-PENG模型,描述收缩各向异性的几何因子Logistic模型,基于上述VG-PENG收缩特征模型和几何因子模型的裂隙率预测模型。通过土壤收缩试验和裂隙演化监测试验,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裂隙数据,评价了该模型的优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VG-PENG收缩模型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明确的物理意义,可精确描述土壤收缩特征(R~20.98);该研究引入Logistic曲线描述土壤收缩几何因子,揭示了收缩过程中土壤横向开裂和纵向沉降的各向异性机理,提出了脱湿初期纵向沉降(几何因子趋近1)、中期主沉降-副开裂(几何因子处于1~3之间)、后期趋于稳定3个阶段,Logistic模型可精确描述收缩几何因子随含水率变化;基于VG-PENG收缩模型和Logistic几何因子模型,构建了裂隙率关于含水率的演化模型,该模型呈"S"型曲线,取决于土壤收缩属性及其各向异性特征,裂隙率模拟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呈显著水平(R~20.90,P0.001)。该研究裂隙率预测模型修正了土壤收缩各向异性在裂隙率估算中造成的误差,并突破性地将VG-PENG收缩特征曲线进一步推演并应用于裂隙率模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土壤收缩数据预测农田裂隙率随含水率演化规律,为膨缩土裂隙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数基础。  相似文献   
206.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s for cadmium(Cd)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in commo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is of significance in food Cd contamination control. In this study, a diverse panel of 132 wheat cultivars wa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cultivars were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ir phenotypic variations in response to Cd stress and subjected to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to identify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associated with the phenotypic variatio...  相似文献   
207.
和面是小麦面条加工过程中重要的一道工序,主要依据人工经验判断和面终点,缺少基于客观分析的自动化评价方法。为了实现和面过程的自动化,该研究依据小麦面条和面过程中面絮颗粒宏观状态,通过面絮状态图像的数据分析,并且从面条质构、水分状态及分布、蛋白质分子特性及微观结构揭示和面阶段划分的依据。结果表明,和面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始面粉(阶段1)、润湿黏连(阶段2)、聚集成形(阶段3)、破裂分散(阶段4)和稳定平衡(阶段5)5个阶段,阶段5占和面总时间的50%左右;从阶段2到稳定平衡阶段初期(阶段5-1),面片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在稳定平衡阶段中后期(阶段5-2、5-3),面片硬度等指标数值下降;低场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阶段2的水分自由度高,和面过程加速了水分在固、液、气三相之间的交换,并在阶段5达到稳定;所有和面阶段中氢键、离子键的强度明显低于疏水相互作用的强度,游离巯基含量在阶段5-2、5-3逐渐降低至稳定,二硫键含量在此阶段逐渐增多并保持稳定,蛋白质实现充分交联,决定了面条微观结构和宏观状态。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Transfer-ResNet50网络模型,实现和面阶段面絮图像的自动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8.5%,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以实现和面终点的自动判断。综上所述,面絮宏观颗粒状态可以作为和面过程划分的可靠依据,深度学习也为小麦面条和面过程自动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8.
农业空间是包含固定物理载体与可流动生产要素在内的复杂地域系统,掌握其中流动要素在地域间的传导、辐射能力,使之与耕地要素达到适配状态,是实现全要素提质增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该研究针对东北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基础要素错配等问题,尝试依托“哈长城市群”发展体系,采用修正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农业空间流动要素的网络结构,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中心性与耕地要素间的配置关系,优化发展布局。研究表明:1)哈长城市群农业空间流动要素的网络层级特征明显,中部地区具备较高的控制力及连通性。其中长春网络中心地位明显,是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与调配的枢纽;但作为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的另一核心,哈尔滨在劳动力、政策制度及资本投入网络中的影响力有待提升。2)耕地质量与耕地规模均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而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的地级市主要位于中部地区。3)城市群中长春、四平、松原的流动要素中心性与耕地要素适配良好,可作为核心区先后引导东向与北向产业辐射逐渐改善农业空间内要素配置状况,形成“两区两轴”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研究结果丰富了区域农业空间要素优化配置理论,为通过产业规划手段提升东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提...  相似文献   
209.
为提高土壤含水量格点数据的区域适用性、准确性,该研究提出了基于离散小波多尺度分解与重构的多源土壤含水量数据融合方法,利用2016-2018年6-9月ESA-CCI、SMAP、ERA5-Land数据集以及地面站点观测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在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主要农业气候区开展了融合方法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融合方法能有效捕获融合数据源的多尺度特征信息,通过多源多尺度逐层特征信息权重融合与重构,能有效改进单一数据源在不同农业气候区域的适用性、时空结构和波动特征的准确性。融合结果总体评估的均方根误差、偏差(Bias)和相关系数(r)分别为0.053 m3/m3、0.001 m3/m3和0.721,时空分解评估的综合表现均优于单一融合数据源的评估指标,多尺度时空波动频谱结构特征与观测时空序列更吻合,特别在25 d时间尺度以内时空波动吻合度改进最为明显。该研究获得了较理想的区域土壤含水量改进预期,可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等科学研究和业务应用提供可行有效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10.
为了研究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格局,利用GIS,ENVI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遗产地及缓冲区2001年、2010年、2016年3个关键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2001年以来,各类景观均处于动态变迁过程,林地景观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一直占研究区整体面积的80%以上,16年间,林地、灌丛、建筑用地、裸地和水体的面积净增加,耕地面积净减少;(2)景观动态变化度在2001—2010年较大,林地景观面积比例增加了6.98%,耕地面积比例减少了8.4%,面积减少了近一半,有44%的耕地面积和64.35%灌丛面积转入林地景观,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大幅下降;(3)2010—2016年景观动态变化度相对较小,林地面积比例下降了1.22%,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转出率最高,其次是裸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有所上升,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稍有加深;(4)除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外,退耕还林政策、城镇一体化建设、高速交通建设是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增长和开发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