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8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林业   207篇
农学   169篇
基础科学   103篇
  729篇
综合类   688篇
农作物   69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125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71.
广西一次冬季暴雨的水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2012 年1 月13—15 日广西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急流的输送作用和水汽饱和程度等特征,使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诊断的方法分析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红外云图等资料。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和南海是本次暴雨过程的2 个水汽源地,500~700 hPa 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使孟加拉湾成为主要水源地,加强了暴雨区的水汽供应。而这支急流的维持依赖于200 hPa加强的副热带锋区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的强辐散作用。不同源地的水汽输送高度不同,水汽通量中心出现在700 hPa。600 hPa 以下为水汽通量辐合层,700~850 hPa 辐合强度远大于925~1000 hPa;水汽通量中心在暴雨区的上风方,水汽辐合中心在水汽通量中心沿气流去向的一侧,700~850 hPa 叠加的辐合中心处即为暴雨区,辐合高度的升高、湿层剧烈向上扩展都可作为暴雨征兆。以上分析得出了冬季暴雨过程中水汽条件的形成机制,得出预报着眼点,对提高此类暴雨预报准确率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72.
给出了油气弹簧结构原理图,通过油气弹簧活塞与活塞杆的受力分析,对三角形节流阀片建立了力学模型,对三角形节流阀片的弯曲变形进行了分析,根据旁通阎打开时对油气弹簧所要求的阻尼比,对可调油气弹簧的最大开阀速度和开阀压力进行了分析,对旁通阀的流量进行了设计研究,最后,对油气弹簧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字仿真分析和台架试验。由仿真和试验结果可知,旁通阀的流量设计是正确的,旁通闽流量影响可调油气弹簧的阻尼特性。  相似文献   
73.
对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基速以下采用最大转矩/电流控制策略,高速采用最大功率弱磁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并通过Matlab/Simulink对最大转矩/电流控制方式和最大功率弱磁以及电动汽车部分运行状态加以仿真。  相似文献   
74.
为弥补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分析中液力元件查表法和模式辨识测试方法的不足,基于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损失模型建立了液力传动循环流量的静态和动态模型以及对应的液力传动理论,为整车动力学仿真从理论上提供了可行的液力传动子系统。通过试验验证表明,该方法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假设合理,模型准确。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加入外源铅的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进行培养处理,测定土壤中各形态铅及水溶态NH^+,K^+和速效态磷的含量,研究外源铅在各类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态和残渣态的铅为红壤〉黄褐土〉砂姜黑土,碳酸盐态铅为砂姜黑土〉黄褐土〉红壤,铁锰氧化态铅为红壤〉砂姜黑土〉黄褐土,有机结合态铅为黄褐土〉砂姜黑土〉红壤;交换态和残渣态所占比例随着外源铅的浓度增大而提高,有机结合态的比例随着外源铅浓度增大降低,碳酸盐结合态铅在砂姜黑土、铁锰氧化态铅在红壤上则呈现外源铅小于500mg/kg时比例增高,大于500mg/kg时比例开始下降的状况;加入外源铅的土壤中,水溶态的NH4^+和K^+的浓度增大,使其流失的风险性增加;水溶态磷和铅离子生成难溶性磷酸铅盐被固结,使速效磷的浓度减少,降低了水溶性磷肥的功效。  相似文献   
76.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 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序列轮作次序下春小麦地、豌豆地生育期内CO2、CH4和N2O通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地和豌豆地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汇的功能。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下, 春小麦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03 6、0.221 2、0.241 8、0.224 9, 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41 6、-0.078 0、-0.081 8、-0.053 7, 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089 1、0.069 2、0.046 1、0.065 6; 豌豆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73 6、0.261 6、0.218 1、0.236 0, 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55 0、-0.073 7、-0.066 2、-0.054 5, 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123 4、0.084 7、0.080 6、0.035 0。少免耕及小麦秸秆覆盖有利于减少土壤CO2排放通量, 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及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CH4吸收通量、减少N2O排放通量。综合来看, 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春小麦地CO2通量随着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 CH4吸收通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 而随着土壤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减小。豌豆地CO2通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春小麦地N2O通量则与平均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豌豆地则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7.
为了准确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徽省寿县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的监测,并在数据校正、剔除和插补的基础上,研究生长季农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年寿县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进程为单峰型,冬小麦和水稻最大的CO2吸收速率分别为2.45和2.48mg·m^-2·s^-1。从物候期的角度来看,冬小麦在抽穗期碳通量值最小,乳熟期最大;水稻拔节时期碳通量值最小,即固碳能力最强。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不同月份碳通量月均日变化也呈U型曲线,作物生命活动越旺盛,NEE峰值越高,夜间CO2排放则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2008年冬小麦和水稻月平均最大日CO2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分别为1.30和1.07mg·m^-2.s^-1。冬小麦生态系统NEE的日最大累积吸收量出现在4月16日.可达11.76gC·m^-2·d^-1,水稻生态系统的出现在8月3日,为10.40gC·m^-2·d^-1。冬小麦从拔节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为326.87gC·m^-1,水稻从返青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也达到了300.05gC·m^-2。  相似文献   
78.
总结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在汇率预测方面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通过对传统的统计方法与非参数方法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是线性的,不能抓住非线性时间序列数据的内在特征。而相对于传统的预测模型而言,非参数方法能发现观察结果和输入数据的关系,不需要事先确定模型,其拟合结果能更好的捕捉汇率的动态特征与走势。  相似文献   
79.
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花卉矿质营养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交换树脂具有稳定的结构、固定的组成及很高的阴阳离子交换量。离子交换树脂具有良好的气、固、液三相。因此具有持水佳、载肥高、透气好等优点。当离子交换树脂中的矿质元素被植物大量吸收后,可以对其进行再生处理从而保证它能够反复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是一个内存很大的化学库,它所吸附的营养元素不会被水淋洗而有所减少,植物在持有高水平矿质营养的离子交换树脂中亦不会受到反渗透伤害。此点经吸附有5000mg·kg-1钾的离子交换树脂对大丽花(DahliapinnataCav.)的栽培及吸附有5000mg·kg-1磷的离子交换树脂对蟹爪(ZygocacturstruncatusSchum)的栽培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0.
兴安落叶松播种苗施肥效应和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塔河林业局中心苗圃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RuPr.)播种苗进行了施肥效应和施肥障碍研究。结果表明,以有机中添加适量的无机肥料的为基础,并在苗木不同物候期中追施适当比例尿素和二胺对促进苗木高征稿攻地径生长效果最佳,而单独施基肥、最有利于促进苗木侧根的生长;以施有基肥和追施高水平的二胺对苗木茎;根及个体总干物质积累效应显著;综合试验结果,影响苗木生长效应的施肥主导因子顺序为二胺、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