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1篇
  免费   483篇
  国内免费   752篇
林业   868篇
农学   548篇
基础科学   552篇
  1242篇
综合类   2551篇
农作物   127篇
水产渔业   629篇
畜牧兽医   434篇
园艺   115篇
植物保护   570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374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16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515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比如蚜虫有有翅蚜和无翅蚜,无翅蚜无翅不能飞行。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有翅蚜能飞行,使其逃离不良环境并找到新的栖息地;而无翅蚜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有助于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影响蚜虫翅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翅的多型现象被称为翅的非遗传多型性。本文就蚜虫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以及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关于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发现豌豆蚜翅型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更多的研究表明蚜虫翅型分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有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共生微生物、天敌、杀虫剂及抗生素等,事实上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存在的。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外源激素会影响包括蚜虫在内昆虫的翅型分化,蚜虫的拥挤效应最终可能也是通过激素调控发挥作用。外源激素可以作用于出生后的低龄若虫也可作用于预产期的成虫,比如给豆蚜中龄若蚜施加保幼激素处理后,会出现超龄若虫,而不是无翅蚜。相反,反-β-法尼烯(EBF)的刺激会诱导有翅蚜后代的产生。另有研究发现,上一代豌豆蚜注射蜕皮激素可以减少有翅后代数量,而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EcR受体或施加EcR抑制物也会导致后代有翅个体增加。蚜虫翅型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起始于对同一基因型蚜虫有翅、无翅成虫个体的差异表达基因或差异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32.
毒死蜱与氟虫腈复配对环境生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毒死蜱与氟虫腈及其复配对靶标生物小菜蛾和二化螟的室内活性,对非靶标生物意大利蜜蜂、家蚕、斑马鱼的毒性。试验结果为毒死蜱对小菜蛾,二化螟,蜜蜂,斑马鱼,家蚕的LC50分别为586.2,45.97,2.482,0.723,1.749mg/L;氟虫腈对上述生物的LC50分别为0.121 4,1.038,0.025 1,0.180,2.325mg/L;复配后对上述生物的LC50分别为0.5256,5.626,1.983,0.535,1.528mg/L。复配后对小菜蛾、二化螟的共毒系数为230.6、153.3,对蜜蜂、斑马鱼、家蚕的共毒系数为11.6、103.8、117.3。  相似文献   
33.
为探讨内陆苏打型水域移殖对虾的可能性,野外条件下进行了幼虾生存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体长为2.0—3.0 cm的凡纳滨对虾在pH 7.7-9.0、碱度4.13-10.10 mmol/L、盐度0.036%-0.099%的苏打型淡水环境可存活48 h;在pH 8.3-9.5、碱度9.80-38.78 mmol/L、盐度0.10%-0.35%的半咸水环境存活时间不超过24 h;Ca^2+浓度、Ca^2+/Mg^2+、离子系数、碱度及pH是影响对虾生存的主要水环境因子。通过驯化适应,提高对虾对水环境一系列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适应能力,是内陆苏打型水域移殖对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4.
以台兰河为研究对象,选用台兰水文站1957-2011年平均流量序列,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55 a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台兰河径流与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降水量集中在春夏两季,径流与降水量集中期主要分布在7月。识别和提取台兰河年平均流量时间序列的趋势函数QS(t),获得了相应的趋势回归模型;台兰河年平均流量序列存在1957-1981年、1981-1999年、1999-2011年3个时段呈递减→递增→递减变化态势;降水、气温变化是影响台兰河不同时段年平均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与气温、降水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35.
Altitude affects leaf stoichiometry by regulat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influencing soil properties in mountain ecosystems. Leaf carbon concentration(C), 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N),leaf phosphorous concentration(P),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ratios of Leontopodium lentopodioides(Willd.)Beauv., a widespread species in degraded grasslands, were investigated to explore its response and adaptation strateg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long four altitude gradients(2500, 3000, 3500, and 3...  相似文献   
36.
近45年阿克苏地区干湿程度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颖  张俊岚 《干旱区研究》2007,24(5):686-690
采用近45年来阿克苏地区年、季气温、降水序列,并通过对各站干湿指标序列的考察,分析了阿克苏地区年代际、年、季干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快于年降水量的增加,两者均以冬季增加为主,临近沙漠地带夏季气温和秋季降水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干湿指标分布自山区经平原向沙漠由湿向干变化,由于各区域间降水差异较大,沙漠边缘地带比山区小近30%.阿克苏地区的干湿变化呈现出山区和浅山地带持续增湿,平原增湿速率逐渐减小,局地转为干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7.
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的主要基地。由于自然条件原因,水资源极其贫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然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影响地表生态和环境,也将扰动地下水资源。采用情景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未来二十年煤炭开发利用造成的水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为西北煤炭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2009/2010年内蒙古冬季低温的特征。并通过对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北极涛动指数和EI Nino年内蒙古冬季气温的分析,探讨此次低温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冬季低温是内蒙古自1986年以来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冬季低温。强降温的同时,还伴随着强降雪和大风沙尘天气。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偏强、850 hPa内蒙古北侧偏北气流偏强、500 hPa位势高度场偏低、东亚大槽位置偏西偏强以及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是造成此次低温的主要原因。此次低温还与北极涛动指数负异常和EI Nino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39.
基于ESV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全球变化及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也是孕育南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随着中上游绿洲尤其是人工绿洲的形成和发展 ,中下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原始胡杨林濒临灭绝 ,春旱、夏洪、盐碱、风沙是流域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 ,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理论 ,对塔里木河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 ,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0.
环境因素对芸苔链格孢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在0—35℃下均可萌发,最适温度15—20℃。菌丝在0—30℃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0—25℃;孢子及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该菌对湿度要求较严格,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孢子才能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98%;病菌在相对湿度达93%时可以侵染,98%以上最适。脱落后孢子曝露在室内(相对湿度约63%)经1小时萌发率下降32.4%,4小时下降80%。耐旱能力较差。一般情况下紫外光能促进该菌产孢,但是对某些菌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过长的紫外光照射对该菌产孢不利,照射160分钟孢子萌发率下降近80%。麦芽糖、蔗糖为该菌的最佳碳源;硝态氮、有机氮是该菌的良好氮源。pH值为4—6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强酸、强碱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