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36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Cryptosporidiosis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diarrhea in calves.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s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calf diarrhea pathogen in the Cryptosporidium species. Not only could infected calves spread C. parvum, but infected adult cattle could also shed oocyst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C. parvum in dairy herds in Taiwan, including calves, the dams in delivery enclosure, the floor, and the drinking water; (2)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of diarrhea, management, and C. parvum infection. Twenty dairy herds in Taiwan were se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including 226 calves and 198 dam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 questionnaire was filled out by the farm owner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calves and the delivery enclosure. Hierarchic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for C. parvum infection. The prevalence of C. parvum infection in calves was 26.5% (60/226), while in dams, it was 19.7% (39/198). The C. parvum infection in calves increased with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of C. parvum and clinical signs of diarrhea, while it decreased with a yard provided in the delivery enclosure. In conclusi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delivery enclosure appears to be more important for preventing cryptosporidiosis in calves in Taiwan.  相似文献   
62.
为了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渔船上安装主机尾气余热制冷装置,实现主机排出的废气再利用。在运行过程中制冷设备的发生器围壁容易产生裂纹,需要分析该裂纹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应用CFD流体分析软件对进入发生器的烟气速度和压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烟气速度和压力对围壁几乎没有影响。然后,进行了发生器结构的固有模态分析,通过增加围壁厚度的方法改变结构形式,从而改变该结构的固有频率,直至该结构频段与原结构频段无重叠部分。由于该厚度避开了会产生共振的频率范围,选用新的围壁厚度为3mm不锈钢板替换原来1.5mm不锈钢板制作设备的新围壁。在设备结构设计时,特别是小载荷流体运动的结构,应分析结构固有频率,避免其与流体运动产生激励频率重叠,导致发生共振,对结构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63.
草场封育对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我国盐碱土的分布状况及类型,对盐碱草场采取不同措施(封育以及封育同时施加一定的人工措施)进行的改良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碱土的理化性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1)土壤的容重仅在封育同时采取人工措施时在0~10 cm的土层中有所下降,降幅达9.27%,若不采取人工措施即仅仅围封则很难改变土壤的容重;(2)土壤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上升;(3)土壤的pH值明显下降,在封育草场内土壤的pH值已略接近中性值;(4)从土壤的交换性钠和阳离子交换量的比值即碱度来看,各土层碱化度都有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64.
采用陆基试验围隔的方法研究了施肥后河蟹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施肥后,各试验围隔前期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时间变化明显,迅速达到高峰期。而后,由于轮虫的大量繁殖,使浮游植物生物量又迅速回落;在种群组成上,前期小球藻一直占优势,后期大型藻类大量出现后,小球藻生物量不大;围隔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以轮虫为主,其生物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明显,但空间分布不明显。轮虫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物量有影响,二者相互消长,但由于后期大型浮游植物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典型的负相关关系;桡足类对早期蟹苗危害较大,但后期可成为蟹苗的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65.
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250组对虾产值(30.30×10^4元·hm-2)及总产值(31.02×10^4元·hm^-2)为各组最高,M800组对虾产值(20.96×10^4元·hm^-2)及总产值(23.30×10^4元·hm^-2)最低。试验结束后,放养较多鲻的处理组(M500和M800)的总有机碳(TOC)有约20 mg·L^-1幅度的下降,而M0和M250则变动极小,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的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M0,且M250组NO2-N及氨氮(NH4-N)质量分数居于各组最高(P〉0.05)。试验表明,在池塘围网混养少量鲻(M250)时对虾产量最高,而混养较多鲻(M500和M800)时饲料成本较为节约且水质指标较好。采取养殖前期多放鱼,后期适当分鱼以降低密度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虾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66.
利用Biolog技术就滆湖原位围隔内鲢鳙放养密度和比例对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阶段后期不同围隔内水体微生物对碳源总量的利用相对于试验中期有较明显的变化。未放养鲢鳙的对照组(A0)在试验后期对于碳源总量的利用低于各实验组(A_1:鱼密度40 g/m~3、鲢鳙比7∶3;A_2∶40 g/m~3、3∶7、A_3∶80 g/m~3、7∶3和A_4∶80 g/m~3、3∶7)。试验中期和后期,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均为聚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试验后期不同围隔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碳源主要有16种,分别属于聚合物、糖类、羧酸、氨基酸。实验中期和后期围隔水体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实验组A1,实验组A4碳代谢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根据鳙的绝对生物量、多样性指标以及对碳源的总量利用,可以得出以鲢鳙主导的微型生态系统中,鳙的绝对生物量对于水体微生物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7.
对ZS1110型柴油机表面辐射噪声源进行了声学近场频谱分析,找出主要辐射噪声源,设计隔声处理方案对声辐射表面进行降噪,并与阻尼降噪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隔声处理后整机噪声降低1.4 dB(A),相比较阻尼降噪方法,隔声处理降噪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8.
封育对退化草原植被恢复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育是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梳理现有封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封育对植物多样性、生物量、植被演替、土壤物理与化学性状的影响效应,发现:受地理区域、气候条件及封育前退化程度等本底条件的影响,封育条件下植被多样性呈现出显著增加、基本稳定和明显下降3种结果,生物量则表现为围封初期增加,围封时间过长不利于维持较高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封育使得种群拓殖能力与群落资源冗余,土壤种子库结构改善、密度增长,退化草原呈正向演替,并可能出现3种演替模式。封育消除了土壤紧实层,改善了土壤结构与性状,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效应不一致。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今后应深入研究的6个内容与方向,对丰富封育条件下退化草原恢复效应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0.
采用传统饲料喂养、螺类水草喂养和蟹鳙混合放养3种模式,比较其经济效益,观测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蟹鳙混养经济效益较高,采用投喂螺类和水草能调节水体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