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6篇
林业   129篇
农学   94篇
基础科学   66篇
  148篇
综合类   520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66篇
畜牧兽医   140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71.
通过综合分析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褐飞虱田间防治指标、杀虫剂田间推荐剂量及杀虫剂经稻田叶面喷施后在田间的分布等文献资料,发现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推荐剂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0.1%。理论上,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获得杀虫剂杀死褐飞虱种群90%个体的致死剂量 (LD90,单位:μg/头),用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乘以LD90值即为杀死90%田间虫量的杀虫剂有效用量;而实际上杀虫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却是其有效用量的千倍以上。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 在褐飞虱为害的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采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时,杀虫剂在水稻上的沉积率为34.25%~46.10%,但其中82%以上分布在水稻冠层以上部位,分布在水稻基部茎秆部位的不足2%,只占杀虫剂使用量的0.5%左右;2) 褐飞虱获取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后死亡,但杀虫剂和褐飞虱在田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当最低剂量的杀虫剂和最多虫量的褐飞虱出现在同一株水稻上时,该剂量必须能够控制褐飞虱的为害,那么对于有更多杀虫剂和更少褐飞虱的植株而言,就必然造成杀虫剂的浪费,从而降低其有效利用率;3) 约有50%以上的杀虫剂洒落在稻田水中,经田水稀释后的质量浓度远远低于杀死褐飞虱种群10%个体的致死浓度 (LC10值,单位:mg/L),不能有效杀死褐飞虱。作者认为,通过人工智能,将杀虫剂直接喷洒在褐飞虱发生为害的部位,并根据虫量进行变量施药,必将大幅提高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2.
[目的]以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TLC-HPLC)检测三黄连合剂的有效成分,为制定其质量标准及后期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LC对三黄连合剂中的主要组分黄连、黄芩和连翘进行定性鉴别,并以HPLC对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连翘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三黄连合剂TLC色谱中的图像斑点清晰,与标准品对照斑点对齐,颜色一致.HPLC测定三黄连合剂中黄芩苷、连翘苷和盐酸小檗碱分别在75.00~1200.00μg/mL(r=0.9997) 、4.17~66.67 μg/mL(r=0.9998)、9.38~150.00 μg/mL(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13.92%、100.18%和100.40%,其含量分别为5.03、0.25和0.27 mg/mL.[结论]TLC-HPLC可作为三黄连合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且操作简便、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3.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并阐述了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74.
目的 研究自血穴位注射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并确诊、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慢性荨麻疹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口服盐酸奥洛他定+自血穴位注射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奥洛他定+穴位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方案治疗,2次/周,连续12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皮肤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量等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治疗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血穴位注射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能明显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5.
卫星遥感和积温-辐射模型预测区域冬小麦成熟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预测区域尺度的小麦成熟期,指挥麦收机械化作业有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文针对目前区域冬小麦成熟期预测中时效性差、缺乏空间分布以及缺少定量描述等突出问题,选择华北地区河北、河南和山东3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S-G滤波后的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时间序列MODIS LAI,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抽穗期具体日期,即叶面积指数(LAI)达到峰值时的具体日期;然后基于由2008-2012年农业气象资料与地面气象资料构建的抽穗-成熟期有效积温模型和总辐射模型,逐个栅格单元计算MODIS LAI获取的抽穗期具体日期到当前日期的积温、太阳辐射总量,并结合全球多模式集合预报(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TIGGE)资料对当前日期(5月10号至6月8号)之后的16 d冬小麦成熟期进行逐日动态预测以得到全部区域的成熟期预测值;最后采用农业气象站点的成熟期观测值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冬小麦成熟期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2,均方根误差RMSE约为3 d,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该研究方法对其他大区域的农作物成熟期预测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6.
不同条件下固定化菌株在土壤中的释放情况存在差异,本实验测定固定化枯草芽孢杆菌在不同条件下土壤中的释放及其降解特性。通过设定不同温度、水分、pH值测定固定化枯草芽孢杆菌在灭菌土壤中的释放情况,并分别用碱扩散法、碳酸氢钠抽提-钼锑抗比色法、乙酸铵抽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菌株的固氮、解磷、解钾性能。结果表明:固定化菌株在温度35℃和40℃、水分为50ml/100g、pH5-8时均能大量繁殖释放,固定化后在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下不影响其降解特性。该研究结果为固定化菌株在农业复合微生物肥料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7.
周田  戴林建  陈武  杨苏  邓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4):133-137
采集了城关、松柏、桃川、允山、夏层铺5个植烟乡镇的104个土壤样品,研究了江永植烟土壤有效锰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改良江永植烟土壤和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江永县植烟土壤有效锰含量适中,均值为19.56 mg/kg,变幅为3.80~93.80 mg/kg,变异系数达到93.30%,有效锰含量处于适宜范围的样本比例为49.04%。土壤有效态锰含量会随pH、有机质、全磷、全氮含量升高而降低。4个影响因素pH、有机质、全磷、全氮中,尤以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效锰含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8.
在18、22、26、30和34℃5种恒温条件下,测定了南瓜实蝇[Bactraera tau(Walker)]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南瓜实蝇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0±2.35)、(9.86±1.47)、(12.87±1.36)、(9.66±0.91)和(9.54±0.89)℃,有效积温分别为(26.30±4.57)、(134.04±11.38)、(149.92±36.92)、(157.56±43.64)和(542.25±24.79)日·度。  相似文献   
179.
在5个不同恒温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斑翅康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温度对该害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8~30℃范围内,其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2.96、6.82、6.27、3.60和6.07℃,有效积温分别为32.15、80.67、266.85、28.51和406.57日·度。利用线性日·度模型拟合的方法,对温度与斑翅康瘿蚊发育速率的关系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r均大于94%,其拟合相关性显著(P0.05)。根据海南省文昌市、东方市、乐东县和三亚市的年平均气温及年度总积温等气象资料,预测康瘿蚊在上述4个市(县)的年发生代数分别约为16、16~17、17和17代。  相似文献   
180.
为了分析河南省土壤养分变化,为河南省土壤施肥提供参考,运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1982、2009年2个不同时期河南省土壤有效锌的含量,探讨20多年以来河南省土壤有效锌时空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2009年河南省有效锌质量分数比1982年增加了41.67%,2个时期土壤有效锌变异系数分别为29.1%和37.3%,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最优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20多年来,河南省土壤有效锌含量只有北部地区呈减少趋势,其余地区大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漯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增幅较大,焦作市、开封市减少较多,在农作物施肥、土壤管理等过程中,应及时控制有效锌元素含量的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