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46篇
  免费   2507篇
  国内免费   5482篇
林业   3252篇
农学   5103篇
基础科学   947篇
  9912篇
综合类   21977篇
农作物   3625篇
水产渔业   3030篇
畜牧兽医   5929篇
园艺   1891篇
植物保护   2769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773篇
  2022年   1354篇
  2021年   1591篇
  2020年   1640篇
  2019年   1868篇
  2018年   1410篇
  2017年   2323篇
  2016年   2800篇
  2015年   2337篇
  2014年   1967篇
  2013年   3007篇
  2012年   4044篇
  2011年   3723篇
  2010年   2900篇
  2009年   2688篇
  2008年   2921篇
  2007年   3452篇
  2006年   3083篇
  2005年   2373篇
  2004年   1941篇
  2003年   1390篇
  2002年   1082篇
  2001年   963篇
  2000年   897篇
  1999年   745篇
  1998年   610篇
  1997年   552篇
  1996年   519篇
  1995年   508篇
  1994年   410篇
  1993年   447篇
  1992年   412篇
  1991年   354篇
  1990年   310篇
  1989年   232篇
  1988年   191篇
  1987年   128篇
  1986年   108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6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91.
四川主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 (SSR)对四川省近 5 0年以来年推广面积达 6 6 70 0 hm2 (10 0万亩 )以上的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在小麦全基因组 4 2条染色体臂上的 4 6个 SSR位点上 30个 SSR位点 (6 5 .2 2 % )具有多态性。这 4 6个位点共检测到 110个等位变异 ,每个 SSR位点能检测到 1~ 8个 ,平均为 2 .4个。聚类分析表明 ,SSR标记能将 4 0个品种相互区分开。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 (GS)变幅为 0 .4 5 1~ 0 .76 7,平均 GS值为0 .6 0 1。据此认为 ,SSR标记揭示出四川主栽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年代间 GS值变化趋势分析表明 ,2 0世纪 70年代后 ,四川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92.
盐胁迫下大豆耐盐性与籽粒化学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研究了不同耐盐类型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现和耐盐性与籽粒化学品质的关系。在14-15ds/m低盐浓度下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降低,18-20ds/m高盐浓度下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提高,脂肪含量极显著降低,高盐浓度对蛋白质的胁迫效应和方向与低浓度相反。在低盐浓度下棕榈酸,亚油酸降低,油酸,硬脂酸,亚麻酸相对含量对IUFA(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提高。高盐浓度下油酸提高,其它脂肪酸降低,耐盐品种的油酸,亚油酸变化方向与敏感品种相反。相同盐浓度对不同耐盐类型品种作用效应不同,耐盐 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及IUFA高于盐敏感品种,品质优于敏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大豆蛋白质,亚麻酸,亚油酸与IUFA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及油酸与IUFA极显著负相关。同一性状在不同盐浓度下相关方向有异同。  相似文献   
993.
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以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强化栽培能明显增加从分蘖至成熟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系干重,降低齐穗后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生育后期根系的生理活性及磷含量,特别是在籽粒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SRI栽培的根系伤流强度明显高于接常规栽培。因此,强化栽培可以延缓后期根系及叶片衰老,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94.
为了寻找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或种质材料,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鉴定了90份小麦新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对各种类型的材料分析表明,对麦红吸浆虫表现高抗、中抗、低抗、感虫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分别占参试品种(系)的4.44%、15.56%、61.11%、18.89%。不同小麦品种(系)具有不同的抗虫性,其单穗虫数、穗被害率、粒被害率、损失率、抗性指数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的品种(系)有4个,表现中抗的有18个,这些品种(系)可作为抗麦红吸浆虫的主栽和后备品种,或作为亲本材料提供给生产和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995.
沸石复混肥对油菜苗期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沸石含量的沸石复混肥对盆栽油菜苗期不同阶段N、P、K养分吸收量,油菜籽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复混肥处理与对照复混肥比较,在苗期的前2个月,油菜吸收的N、P、K均为前者大于后者,而在第3个月开始,为后者大于前者.从整个苗期来看,相比复混肥对照,沸石复混肥处理的油菜N、P、K养分吸收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磷吸收量随沸石复混肥中沸石比例的增大而明显下降.沸石能减轻土壤酸化程度,提高土壤pH值,降低EXC-Mn.沸石在复混肥中的比例以10%~15%的含量较为合适,相比对照复混肥,增产可达9.7%.  相似文献   
996.
中国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以前期筛选的微卫星标记为基础,并在4个染色体上增加新标记,进一步检测了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推荐了24个微卫星标记(每条染色体2个)作为水稻品种鉴别的标记;除了63个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外,这24个标记还应用于检测41个主栽杂交稻组合,并确定了各个标记在试验材料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类型。通过杂交稻组合与其亲本的标记匹配性检验,确认了杂交稻母本的高真实性,提高了恢复系数据的可靠性,剔除了1个假杂交稻,建立了103个水稻材料×24个标记的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并分析了数据库中各个标记、各组材料的多态性表现。此外,还讨论了材料真实性和典型性对数据库构建的影响,提出了水稻品种间差异判别标准的建议及其应用风险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97.
为给黄淮南片冬麦区小麦育种提供信息,对25份澳大利亚小麦种质于2016-2018年度在新乡进行了部分农艺性状调查,对其品质性状及优质亚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份澳大利亚小麦种质多表现为春性,综合农艺性状较差;千粒重低于黄淮麦区高产对照品种周麦18,变化范围为31.4 g~43.1 g;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稳定时间、弱化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0%~39.1%、55.2%~96.5%、4.0 min~25.0 min、5%~100%。从澳大利亚小麦种质中,筛选出了具有湿面筋含量高、面筋指数高、稳定时间长、面粉粉色白等优良品质特性的材料,鉴定出了含5+10亚基、7+8~*亚基(7超量表达亚基)、17+18亚基、13+16亚基、低PPO活性基因及 Wx-B1基因缺失等优异品质材料,筛选出了含有 Rht-D1b矮秆基因以及 Lr34和 Lr46抗叶锈基因的材料。利用澳大利亚小麦种质为改良亲本,与黄淮麦区表现突出的小麦品种配制三交或四交组合,按常规系谱方法对优良性状进行定向选择,培育出了综合农艺性状表现好、品质表现突出的小麦新品系。  相似文献   
998.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离并测定了大豆中异黄酮各组分含量,建立了快速、有效的分离、检测异黄酮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异黄酮的最适提取时间是2-3hr;最适检测波长为260nm;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样品Daidzin和Genistin作为异黄酮的检测标准是准确的;提取和检测温度对异黄酮组合含量有很大影响,在80℃或更高的温度条件下,丙二酰基结合体可水解为相应的甙或甙元的形式。  相似文献   
999.
不同产量类型小麦品种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氮高效且高产的小麦品种,于2016-2017年综合运用籽粒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2项指标将河南省38个主推小麦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高产高效型、高产低效型、低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吸收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穗粒数都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高产小麦品种花前干物质积累速率较低产(效)小麦高24.8%,花后干物质的转移量和转运效率最大,分别是低产低效型小麦的2.1倍和1.6倍。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较氮低效品种增加16.2%,但在干物质转移效率上与不同氮效率品种差异不显著;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氮素转移效率是氮低效品种的1.1倍。高产型小麦品种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低产型小麦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速率最高,在该时期,同等产量水平下,HYHE型小麦氮素积累量速率较HYLE型高28.8%,LYHE型小麦的氮素积累速率较LYLE型高66.0%,且花后氮素积累速率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相同产量水平下,氮高效小麦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1000.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