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16篇
  33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试验采用全自动离心感应机械喷雾器对消毒药浓度(1:1000;1:500;1:250;1:100;1:50)和喷雾消毒时间(5s,10s,30s,60s,5min)进行组合,以筛选道口畜禽及其产品运输车辆现场消毒的最佳方案。采用消毒药液对5种不同的金属材料(铜、铝、不锈钢、碳钢、锌)分别浸泡72h,以观察消毒剂对材料的腐蚀性。结果:采用1:100稀释消毒液喷雾消毒10s为最适的消毒方案,杀菌率≥99%;腐蚀性试验结果显示益欧迪消毒剂对金属材料的腐蚀率≤0.01,对机械消毒设备和车辆腐蚀性小。  相似文献   
82.
在南水北调中线湖北十堰水源区,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与高级氧化消毒(AOP)技术相结合的组合工艺MBR-AOP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该工艺对CODCr、BOD5、NH3-N和浊度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大于20℃、pH在6~8的条件下,工艺对CODCr、BOD5、NH3-N和浊度的降解效果好,平均降解率分别为96.4%、95.1%、94.3%和99.1%,出水CODCr为8.6~26.2 mg/L,BOD5为5.2~17.2 mg/L,NH3-N为1.8~3.9 mg/L,浊度均小于1 NTU,水质优于生活污水排放标准(GB 18918-2002)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  相似文献   
83.
棉隆土壤消毒对高山甘蓝根肿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科学评价棉隆土壤消毒对高山根肿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土壤消毒防治根肿病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细菌16S核糖体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棉隆土壤消毒对高山甘蓝根肿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高通量测序共得到9445细菌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2327细菌OTUs(24.64%)为3个处理共有。棉隆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门和属水平与对照较为类似,但部分分类单元的丰度发生较大改变。棉隆处理土壤4种细菌α多样性指数均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棉隆与氟啶胺处理的距离较为接近,而与对照较远。Metastats分析显示,同对照比较,棉隆处理有1个门和24个属的细菌的丰度发生显著性改变,其中土壤有益菌的丰度显著增加,而氟啶胺处理有4个门和16个属的细菌丰度检测到显著性改变。以上结果说明,棉隆处理对高山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小于氟啶胺处理,且有利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84.
辣根素是从十字花科植物中提取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种新型速效、高效和低毒农药.本研究选取北京大兴区、通州区的3个育苗专用日光温室开展试验,研究了辣根素药剂喷雾处理方式下日光温室消毒效果.通过对比消毒处理前后温室内环境、设施设备表面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发现消毒处理后温室沉降平板真菌、细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另外,棚膜及苗床...  相似文献   
85.
土壤消毒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及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垄沟式太阳能消毒、石灰氮麦秸、垄鑫3种土壤消毒方法对日光温室土壤物理特性及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处理对土壤物理特性未产生较大影响,处理后粗粉粒含量较对照降低9.5%,砂粒两个粒径(0.1~0.5mm、0.5~1.0mm)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9.4%、117.7%,其余组分无明显变化;石灰氮麦秸处理后黏粒含量增加163%,细粉粒两粒径(0.001~0.005mm、0.005~0.01mm)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2.1%和116.8%;施用垄鑫处理后土壤黏粒含量较对照降低65.8%,细粉粒两个粒径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33.0%、32.2%。不同处理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均有一定阻碍作用,其中石灰氮麦秸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影响最大,其次是垄鑫处理,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处理影响最小。3个土壤消毒处理都能提高黄瓜平均叶片数、平均株高、叶绿素含量和黄瓜产量,其中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处理能显著提高黄瓜生物学指标,有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介绍了脉冲电场灭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在厌氧消化液后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7.
无土栽培基质蒸汽消毒机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设施农业基质消毒设备发展的需要,设计开发了无土栽培基质蒸汽消毒机,主要包括蒸汽制备输送系统、基质搅拌系统、蒸汽消毒机控制系统3大部分.该机消毒效率高,生产率达到2.8m3/h,消毒效果好,通过灭菌检测达到99.9%以上,不需要施用化学药品,保证设施农产品品质,符合环保需要;可改变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基质板结和水气不调的状况,提高设施农产品产量;彻底杀死幼虫、致病细菌等.该机采用拖拉机牵引,可以进行跨区作业服务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8.
对加工番茄7个品种的种子进行带菌检测和5种药剂的消毒处理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病菌主要为细菌的假单胞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yis),前者带菌率为0.8;~10.8;,后者为0~14.2;,而镰刀菌(Fusarium)、丝核菌(Rhizoctonia)和交链孢菌(Alternaria)等真菌带菌率比细菌稍低.种子内部也带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和真菌,但品种间差异较大.47;苗盛(Monceren)(WS)用量0.2;包衣、高锰酸钾200、250倍浸种以及2.5;适乐时(Celest)(FS) 用量0.5; 包衣对加工番茄种子消毒效果最好.田间采用47;苗盛湿拌剂和2.5;适乐时种子包衣剂进行大田示范,防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9.
由于海水中I~-、Br~-含量较高,通过电解法处理压载水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含量的碘代三卤甲烷(ITHMs),该类物质具有极强的致癌和致突变特性,在电解处理工艺过程中极易生成,难以有效控制。本研究通过次氯酸钠投加模拟实验分析消毒副产物碘代三卤甲烷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Na Cl O浓度由5 mg/L增加至15 mg/L时,I-THMs生成量增加24.76μg/L;(2)I-THMs的生成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高于20℃时I-THMs的生成量增加迅速;(3)酸性条件下,I-THMs的生成量较小,碱性条件下,I-THMs的生成量明显增大;(4)对于溶液中不同溴碘浓度比,I-THMs的生成量和各组分比例差异较大。因此,建议在压载水电解处理工艺过程中应对反应条件进行最佳优化,以期保证其处理效果的同时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DBPs的产生。  相似文献   
90.
A pilot study of microorganism repair after UV disinfection was performed for agricultural reuse of secondary-level effluent in paddy rice fields in Korea. Effluent from the bio-filter of a 16-unit apartment was used in a flow-through type UV-disinfection system.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s (SS) an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were 3.4 and 5.9 mg L−1, respectively. The mean total coliform level was in the range of 1.5 × 104 MPN 100 mL−1. Photoreactivation and dark repair were apparent at a low UV dose (6 mW s cm−2). In low-dose UV disinfection, microorganisms increased within 12 h by approximately 5 and 1% due to photoreactivation and dark repair, respectively. This increase was not significant at a high UV dose (16 mW s cm−2). The repaired microorganisms were further inactivated, rather than reactivated, by solar irradiation, and numbers decreased to non-detectible levels after 4 h of exposure to solar irradiation. Based on UV disinfection and repair studies, a UV dose of 30 mW s cm−2 is recommended as sufficient to produce reclaimed water virtually free of pathogens and may be adequate for disinfection of secondary effluent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paddy rice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