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林业   761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165篇
  221篇
综合类   636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124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药液表面张力和黏度对草甘膦药效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有机硅助剂和丙三醇调节草甘膦药液的表面张力和黏度,测定其对草甘膦药液液滴的物理性状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雾滴的铺展直径增加,干燥时间缩短,药液的黏度以及在杂草叶片表面的最大稳定持留量没有显著性变化;草甘膦对杂草的防效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对阔叶杂草最高目测防效和鲜重防效可提高42%和41%,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可提高37%和37%。增加草甘膦的药液黏度,药液在杂草叶片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增加,表面张力降低,对雾滴的干燥时间和铺展直径影响很小;草甘膦对阔叶杂草最高目测防效和鲜重防效可提高42%和41%,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可提高42%和42%。适当降低草甘膦药液的表面张力或增加其黏度均可提高其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992.
从沙物质粒度分析结果研讨沙生植物的固沙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库布齐沙漠西部地区固定半固定沙丘柽柳、梭梭、白刺、油蒿、花棒等沙生植物生长区,通过对表面干沙和深层湿沙的沙粒粒径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以下数据:表面干沙和深层湿沙极粗沙、粗沙、中沙、细沙、极细沙、粉沙的含量分别为0.14%、0.10%、0.24%、72.90%、24.12%、1.85%;0.04%、0.05%、0.27%...  相似文献   
993.
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预测林木的直径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提出了在解析植物群体的直径分布时不划分直经阶,直接求累计频度的方法;2.提出和讨论了用最小二乘法求解Weibull分布函数的参数的方法,并用此法推算了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is)模拟密度试验林分的直径分布的各参数;3.weibull分希函数的两种形式(1式和2式)在解析直径分布时,都具有较高的拟合度;4.对平均直径和Weibull分布的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近似表达式。利用这些关系式,可简单地由平均直径预测林分的直径分布。  相似文献   
994.
采用自然湿地人工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状态下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漂筏苔草(C arex p seu-d ocura ica)无性株地上茎粗和节间长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漂筏苔草地上茎的茎粗随着土壤含水量和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5~9月份,不同水分状态下漂筏苔草茎粗的增幅为干旱状态(S1和S2)<浅水状态(S3,S4和S5)<深水状态(S6);同株漂筏苔草地上茎粗变化为茎基部1~3节变化较大,中部较稳定一致,靠近生长点的1~3节又变细;一般茎基部1~2个节间(S6除外)和靠近顶端生长点1~2个节间较短,多数水分状态下从第3节以后的中部茎节间较长,且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和水位的加深而加长,其规律为S1相似文献   
995.
Elman动态递归神经网络在树木生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充分考虑树木生长所特有的动态性、随机性和非线性,以及Elman动态递归模型的结构特点,获取北京山区油松解析木生长数据,分别建立了Elman型树木胸径生长和树高生长的神经网络动态模型.研究表明,Elman动态递归模型对非线性问题建模具有很好的拟和性和仿真性,其中,用于胸径生长建模时,其拟和精度达到99.45%,仿真精度达到99.42%;用于树高生长建模时,拟和精度达到 97.30%,仿真精度达到97.29%,而且其拟和和仿真曲线均为“S”形,符合树木生长规律.进一步对Elman动态模型和常规BP静态模型比较发现,Elman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和性、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6.
大气污染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气污染地区和清洁区的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以及木材含污量的分析测定表明,大气污染对杉木林缘木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林缘木和林内木比较,杉木林幼年时期林缘效应和污染效应均不明显。森林郁闭后,清洁区表现出明显的林缘效应,污染区则表现出明显的污染效应。根据立地条件、营林措施相似的森林地区的林缘效应和污染效应,可以估测林木生长损失率。大气污染会使受严重污染影响的林缘木形成假年轮。杉木木材历年的含污量与相应年轮宽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根据相关方程,可以推断污染历史。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对大直径扩底桩的竖向承载力和沉降变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按沉降变形控制设计大直径扩底桩基础的方法和相应的计算公式,按本文提出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值符合较好,该方法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杨凌天然降雨侵蚀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降雨是土壤侵蚀的动力因子之一,是研究降雨侵蚀力规律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天然降雨特性为基础,对降雨侵蚀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运用虹吸式雨量计记录杨凌的天然降雨过程,同时采用滤纸色斑法观测天然降雨雨滴的特征,结合图形处理软件Image-J处理雨滴直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降雨雨滴大小分布符合Best函数式;降雨强度大小直接决定雨滴中数直径和降雨动能的大小,在与国内外经验关系式对比中,与江忠善所研究的降雨动能最接近,同时由于雨型的不同和观测范围的限制而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99.
对嫁接改造后3 a生植株的生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采用不同乡土杨梅树种作砧木嫁接,成活后嫁接枝长、冠幅生长速率不同.大树杨梅其接穗基径与嫁接枝长、冠幅生长呈指数函数关系变化,接穗基径为5.1~6.0 cm时,树冠的增幅较快;矮杨梅其接穗基径与嫁接枝长、冠幅生长之间都呈线性关系变化,随接穗基径的增大,嫁接枝长、冠幅生长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000.
The long-term success of forest management depends primarily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imber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we analys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ree age and wood increment of Malouetia tamaquarina (Aubl.) (Apocynaceae) to define a species-specific minimum logging diameter (MLD) and felling cycle by modelling volume growth. Contrary to other timber species in the nutrient-rich white-water floodplains forests (várzea), M. tamaquarina grows in the subcanopy of old-growth várzea forests. The wood of this species is utilized by local inhabitants in the floodplains for handicraft. In 35 plots of 25 m × 50 m we measure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tree height of all trees taller than 150 cm height. From 37 individuals with DBH > 15 cm we sampled two cores by increment borers to determine the wood density, tree age and diameter increment rates. In the management area of a várzea settlement with about 150 ha recently harvested trees of M. tamaquarina have been recorded and DBH was measured. The species presents an inverse J-shaped diameter distribu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species is obviously regenerating in the old-growth forests. Tree-ring analysis indicates a mean age of 74.5 years for a DBH of 22.7 cm for a studied population comprising 37 trees with maximum ages of up to 141 years for an individual with a DBH of 45.7 cm. The tree species has low annual diameter increment rates (3.16 ± 0.6 mm) despite a low wood density (0.36 ± 0.05 g cm−3). The volume growth model indicates a MLD of 25 cm and a felling cycle of 32.4 years. In the management area 35 trees with a mean DBH of 24 cm were recorded, similar to the defined MLD. The abundance of trees above the MLD is 2.7 trees ha−1, or 405 trees, when extrapolated to the whole management area. Considering a felling cycle of 32.4 years (annual production unit of 4.63 ha) this results in total of 12.5 harvestable trees, almost three times less than actually harvested. The actual practice of harvesting M. tamaquarina risks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this slow-growing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