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8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林业   79篇
农学   119篇
基础科学   345篇
  366篇
综合类   535篇
农作物   91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122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9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5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Fluxnet2015全球通量塔观测数据集,研究了随机森林(RF)、梯度增强回归分析(GBR)、支持向量回归(SVR)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DNN)预测湿地生态系统的实际蒸散发(Evaporation,ET)。通过对比研究,确定了预测实际蒸散发的最佳特征变量组合,包括短波辐射、净辐射、初级生产总值、气温、土壤温度、风速、降水、经度、纬度和时间。以此为模型输入,利用Fluxnet2015站点测试数据集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提供的输入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实际蒸散发估计精度,结果表明:以站点数据为输入,SVR算法精度相对较高,其R²可达0.896,RPE最小为31.5%;以ERA5-Land再分析资料为输入,除了GBR算法以外,其余3种方法R²高于0.820,RPE小于57%。另外,模型算法估计的ET精度要明显高于ERA5-Land再分析资料提供的ET产品。  相似文献   
42.
李华玉    陈永富  陈巧  王娟    张超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6):220-229
基于遥感手段的森林类型/树种(组)的精准识别是森林参数提取和计算的前提,是林业遥感领域的研究前沿,可为宏观尺度快速获取森林资源信息提供重要途径。对多源遥感数据在森林树种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当前基于遥感数据的树种识别已成为林业遥感的研究热点。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近地低空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分类方法进行树种识别已相对成熟。近年来,无人机技术不断发展,以其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林业中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领域不断发展成熟背景下,低空遥感数据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森林树种的精确识别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3.
为应用深度学习和遥感影像实现养殖水体信息的快速提取,以成都平原为研究区,以Sentinel 2A和高分6号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国产开源深度学习平台PaddlePaddle训练Deeplabv3+语义分割模型,构建遥感影像的水体语义分割模型,用于提取成都平原养殖水体信息。Deeplabv3+方法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94.14%和0.88,均高于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法和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模型对阴影和建筑物等误分为水体的抑制效果较好,而对小面积和细小线状水体信息的提取则受影像分辨率影响,效果无明显改进;成都平原2018年和2020年养殖水体面积分别为22.3 khm2和28.6 khm2,其验证区青白江区、新津县和广汉市养殖水体面积的泛化提取结果验证误差均≤±10%。该研究结果可为应用深度学习平台建立遥感影像的水体语义分割模型及提取水产养殖水体信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为提高啤酒花产业的品质和产量,针对于传统人工识别鉴定难度大,效率低和客观性不够,以及啤酒花病虫害识别无大型公开数据集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软注意力机制的小样本啤酒花病虫害识别方法,对传统深度残差网络ResNet模型进行改进,并使用图像增强技术-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图片得到新的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在小样本情况下,相比于传统的模型,改进过后的模型A-ResNet50和A-ResNet101都能准确识别不同类型的病虫害图像,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93.27%和93.11%,Kappa指数达到了0.9027和0.8996,证实了A-ResNet50和A-ResNet101模型在啤酒花病虫害识别上的可行性以及可靠性。本文提出的方法识别精度高,实现了啤酒花病虫害的智能识别,同时也对小样本数据集的高精度识别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45.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与农业的密切融合,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深度学习技术用于农业病虫害检测,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Xception模型的植物病害识别方法。了解到植物病害图像会受到不确定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减小图像信息。在Xception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通道扩增模块,采用带有通道分配权重的多尺度深度卷积与组卷积结合,增强空间和通道的特征提取效率;在网络中采用通道扩张-保持-再扩张-压缩的新策略,进一步优化通道特征提取;引入密集连接方式,提高在同尺寸的特征图之间特征重用。试验数据集由10种不同植物的50类图像组成,分别包括10种健康植物和27种病害,其中对13种病害进行了两种程度的分类。本文的方法在这些类别上可以获得91.9%的准确率,88.7%的精确率,82.45%的召回率以及85.33%的F1值。本文的算法有更小的模型复杂度和参数量,计算量为29.33 M,为Xception的66.4%。参数量为14.05 M,为Xception的66.9%。因此,Xception-CEMs能够有效对病虫害进行识别,有利于农业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46.
针对目前河蟹追溯成本高、消费者无法细粒度地追溯单体河蟹信息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金字塔卷积的河蟹背甲图像个体识别算法。该算法使用金字塔卷积层替换普通残差卷积块构建网络模型,可以从蟹背图像中提取多尺度、深层次的特征信息。结果显示:采用金字塔卷积结构的Resnet34和Resnet50的准确率分别为98.38%、98.51%,与使用普通卷积层的模型相比,准确率提升5.49%、1.3%,而当模型深度达到101层时,模型性能不再明显提升。与使用金字塔卷积结构的全新学习模型相比,迁移学习方法的训练收敛迭代轮次从20轮降低至5轮,此时模型准确率为98.88%,较全新学习的准确率提升0.37%,同时弥补了样本量较少的问题。该研究为河蟹个体识别追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
Thermal stratification negatively affects water quality, and thus is a threatto fish culture in deep water ponds and reservoirs. To prevent and controlit, a device based on an underwater propeller that vertically transportsoxygen rich warm water from the epilimnion down to the anoxic and colderhypolimnion was assembl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o far obtained in Israelidual purpose reservoirs for field crop irrigation and fish culture aresummarized herein,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evice's effect onreservoir thermal structure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48.
鲤鱼脱脂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水漂洗、有机溶剂浸提、脂肪酶酶解的方法对鲤鱼鱼肉进行脱脂。试验结果表明,水漂洗法中,清水漂洗效果最优;有机溶剂浸提法中,异丙醇脱脂效果最佳,并对其采用正交试验方案对异丙醇脱脂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试验条件是:脱水时间30 m in,脱脂时间110 m in,温度为75℃,溶剂添加量为50 g;脂肪酶脱脂试验得出最佳条件是加酶量40 U/m l,酶作用时间50 m in。3种方法中,脂肪酶脱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9.
  1.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re producing a new generation of ecological data. Among these, computer vision (CV) has received increased attention for its robust capabilities for rapidly processing large volumes of digital imagery.
  2. In marine ecosystems, the study of fish connectivity provides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assessing fisheries stocks,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protected area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habitat loss. While the field of fish connectivity has benefited from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the extent to which novel techniques, such as CV, have been utilized has not been assessed. To inform future directions and developments,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current use of CV in fish connectivity research, quantified 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technology in fish connectivity research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of marine research and described how this field could benefit from CV.
  3. The review found that the use of remote camera systems in fish connectivity research is increasing, b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utomated analysis of digital imagery has been slow.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and expansion of CV frameworks in aquaculture and coral reef ecology suggest that CV techniques could greatly benefit fish connectivity research.
  4. A case study of potential use of CV in fish connectivity research, scaling up optimal foraging models to predict marine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highlights how beneficial it could be.
  5. The capacity for CV techniques to be adopted alongsid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he unparalleled speed,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se approaches and the benefits of being able to study ecosystems along multiple spatial–temporal scales, all make CV a valuable tool for assessing connectivity. Ultimately, these technologies can assist data-driven decision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of marine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50.
小麦面条和面过程不同阶段面絮的划分与自动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面是小麦面条加工过程中重要的一道工序,主要依据人工经验判断和面终点,缺少基于客观分析的自动化评价方法。为了实现和面过程的自动化,该研究依据小麦面条和面过程中面絮颗粒宏观状态,通过面絮状态图像的数据分析,并且从面条质构、水分状态及分布、蛋白质分子特性及微观结构揭示和面阶段划分的依据。结果表明,和面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始面粉(阶段1)、润湿黏连(阶段2)、聚集成形(阶段3)、破裂分散(阶段4)和稳定平衡(阶段5)5个阶段,阶段5占和面总时间的50%左右;从阶段2到稳定平衡阶段初期(阶段5-1),面片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在稳定平衡阶段中后期(阶段5-2、5-3),面片硬度等指标数值下降;低场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阶段2的水分自由度高,和面过程加速了水分在固、液、气三相之间的交换,并在阶段5达到稳定;所有和面阶段中氢键、离子键的强度明显低于疏水相互作用的强度,游离巯基含量在阶段5-2、5-3逐渐降低至稳定,二硫键含量在此阶段逐渐增多并保持稳定,蛋白质实现充分交联,决定了面条微观结构和宏观状态。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Transfer-ResNet50网络模型,实现和面阶段面絮图像的自动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8.5%,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以实现和面终点的自动判断。综上所述,面絮宏观颗粒状态可以作为和面过程划分的可靠依据,深度学习也为小麦面条和面过程自动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