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8篇
农学   229篇
  14篇
综合类   240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01.
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差异基因获得及SN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育性相关基因的分析,检寻SNP位点,旨在探索其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关系。以高盐-蛋白酶K法提取线粒体DNA,采用AFLP技术分析了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的mtDNA的差异,从128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发现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差异片段,经回收、克隆获得不育系特异片段CanLE长度140 bp,保持系特异片段CanLB长度126 bp。利用Blast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其中CanLE与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同源,CanLB和赖氨酰-tRNA合成酶同源。进一步分别克隆并获得了不育系和保持系辣椒细胞色素P450全长,序列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5个碱基差异,3个为同义突变,2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2.
对从国内外引进的15份甘蓝细胞质不育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并通过多代连续回交转育,研究转育后代花器官形态对核背景的响应。结果发现,15份不育材料中有14份为萝卜胞质不育(Ogu CMS),仅1份为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Nap CMS)。细胞质不育材料花器官对核背景的响应,Nap型主要表现3种类型,第1类与原材料相近或呈负响应,第2类表现为正响应,第3类花器官不同部位响应不一,呈现正或负响应;Ogu型主要表现为不变化或较弱的正响应。不同来源胞质材料的花器形态对同一核背景的响应,因自交系不同而异,对于自交系K1、N4,不同来源胞质材料对其响应趋于一致,对自交系37、F1、G7的响应,在不同来源胞质材料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3.
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是聚合BT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选育而成的新型不育系,这种不育系不育性更完全、更稳定。因这种新型不育系在繁殖上具有一定的特点,为深入了解其繁殖特性,从而给生产上的利用提供依据。本文以选育的2310SA为材料,连续两年在海南春季进行了繁殖试验,从其生育特性及抽穗、开花特性及“九二0”的喷施效应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2310SA在海南繁殖是可行的。在合适的条件下,其异交结实率可达40%以上,折合理论繁殖产量为2.23t/hm2。 2310SA在海南繁殖,与保持系2310S的播始历期、抽穗和开花特性一致。每公顷喷施75g“九二0”时,2310SA株高即显著增高,但施用不同量“九二0”,即每公顷喷施0、75、150、225、300和375g“九二0”时,其异交结实率未见明显变化趋势。据此对2310SA在海南春季的高产繁殖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4.
以新型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hau CMS所获的杂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选育获得1个叶用芥菜强优势组合(0912A×X2),在已经明确杂种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研究杂交组合(0912A×X2)腌制加工过程中安全标准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最优处理模式。结果表明:腌制前期(0~15 d),低含量硝酸盐的优化组合是腌制温度为30℃,亚硫酸钠添加量为75 mg/kg,食盐质量分数为3%,Vc添加量为0.02 g/kg;低含量的亚硝酸盐优化组合模式为腌制温度为10.7℃,亚硫酸钠添加量为50 mg/kg,食盐质量分数为1%,Vc添加量为0.01 g/kg;腌制后期(16~31 d)低含量硝酸盐的优化组合是腌制温度为25℃,亚硫酸钠添加量为0 mg/kg,食盐质量分数为1%,Vc添加量为0.03 g/kg;低含量的亚硝酸盐优化组合是腌制温度为10.7℃,亚硫酸钠添加量为50mg/kg,食盐质量分数为1%,Vc添加量为0.01 g/kg。利用新型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源选育而成的叶用芥菜杂交组合不仅杂种优势明显,而且腌制加工品质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5.
陈汉才  李桂花  张艳  刘凯  黎庭耀 《园艺学报》2016,43(Z2):2741-2742
‘冬绿芥蓝’是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杂交一代芥蓝新品种。中熟,品质优,商品性好;叶片近圆形,长19.6 cm,宽15.7 cm,菜薹17 ~ 20 cm,粗2.0 ~ 2.5 cm,单薹质量100 ~ 120 g;耐涝性、耐寒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应性较广。广州地区适播期9-11月旬。  相似文献   
106.
以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邯杂429为试验材料,设两因素(种植密度、留叶枝方式)三水平试验设计,其中,种植密度水平为2.25万株/hm2、3.75万株/hm2和5.25万株/hm2,留叶枝方式水平为不留叶枝(常规整枝, CK)、留2个优势叶枝和留全部叶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留叶枝方式对棉花产量构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叶枝能够提高棉花的霜前花率,促进棉花早熟,但在不同的密度种植时棉产量构成和产量效应不同:低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能够显著提高单株铃数和霜前花率,最终使产量略有提高;中等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会显著降低单铃重,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其中留全部叶枝的棉花减产显著;高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会降低棉花单铃重,其中留2个优势叶枝棉花的单铃重降低显著,最终导致产量略有降低。在三系杂交棉简化整枝栽培管理中,采用种植密度3.75万株/hm2、留2个优势叶枝方式栽培棉花产量最高,籽棉产量为5383.6 kg/hm2。  相似文献   
107.
兰创业  李改珍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10):1070-1072
在低温条件下,大白菜胞质型雄性不育系材料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会受到影响,导致植株种子产量降低。通过对比4种栽培方式下大白菜胞质型雄性不育系植株的生物产量、根系活力和种子产量的差异,选择出能提高该不育系种子产量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起垄膜下栽培和开沟膜下栽培是2种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8.
辣椒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北A及其相应保持系北B为材料,比较分析了nad2、atpA和cob 3个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的编辑位点。结果表明,atpA基因转录本在不育系与保持系中都未发生编辑。nad2基因在不育系中的编辑位点共有10处,与保持系相比增加了3处非C-U的特异编辑位点。cob基因在不育系与保持系中的编辑位点都有6处,除5处共同的C-U编辑外,不育系和保持系各有1处U-C和G-U的特异编辑位点。保持系比不育系相应位点的编辑频率偏高。编辑大多改变了编码氨基酸的种类,增加了编码蛋白质的疏水性。推测不育胞质特异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编辑可能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109.
通过混合不同遗传标记花粉授粉法、研究C型细胞质对玉米单交种和再杂交当代优势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育种与同型正常种姊妹交籽粒间比较,C型胞质效应为3.37%;与同一有色父本杂交籽粒同比较,C型胞质效应为2.44%。2年C型胞质效应平均分别为2.88%和2.94%。同一C型胞质对不同杂交种的效应不同,不同年份间有变化。不育种及正常种与同一有色单交种再杂交当代粒重均有杂交优势,杂交优势因不父本而不同。正常种为母本,杂交优势为3.73%,杂交优势为2.84%。  相似文献   
110.
Important genomic imprinting changes usually occur following the in vitro production (IVP) of bovine embryos, especially in the imprinting pattern of components of the IGF system.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transient episomal overexpression of the IGF2 gene in bovine IVP embryos following embryo cytoplasmic microinjection (CMI) at the 1-cell stage on embryo survival, early and late developmental kinetics and morphological quality up to Day 7 of development. Selected cumulus–oocyte complexes (COCs) were matured and fertilized in vitro and subsequently segregated into six experimental groups: non-CMI control group and five CMI groups at increasing doses (0, 10, 20, 40 and 80 ng/μl) of a GFP vector built for the episomal expression of bovine IGF2. Zygote CMI was effective in delivering the expression vector into the ooplasm, irrespective of the groups, with 58% of positive GFP fluorescence in Day 7 blastocysts. Considering developmental rates and late embryo kinetics, the 10-ng/μl CMI vector dose promoted a lower blastocyst rate (10.4%), but for blastocysts at more advanced stages of development (93.0% blastocysts and expanded blastocysts), and higher number of cells (116.0 ± 3.0) than non-CMI controls (23.3%, 75.0% and 75.0 ± 6.8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CMI at the 1-cell stage did not compromise subsequent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surviving embryos, with the 10-ng/μl group demonstrating a possible growth-promoting effect of the IGF2 gene on embryo development, from the 1-cell to the blastocyst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