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70篇
基础科学   32篇
  30篇
综合类   990篇
农作物   88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李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5,(29):163-164
论述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校园文化景观作为符号在传达意义时所要进行的符号传媒介的选取类型和符号意义的关联方式,并以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为例.同时指出,只有处理好校园文化景观的物象和意象两个层面的内容,才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2.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茶文化尤其是历史典故,大多需要重新解读,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说服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扩大其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以茶代酒”为例,将其置于茶和天下的语境下,在重温这一历史典故的基础上,从增加中华茶文化魅力,促进历史茶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茶代酒的当代价值或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体现,并根据全球化与茶文化传播的需要,从增强自信性、构建“同型性”、抢占先机性、设计备选性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通过以茶代酒,推动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洗礼,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丰富和完善了我们整个民族的传统体育事业。满族传统体育游戏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嘎拉哈”游戏又是满族传统游戏中的最具有满族特色的游戏之一。嘎拉哈是我国北方满族人发明的,并一直保留至今的民族传统游戏,历经几千年的流传,一直没有改变,始终是民族大家庭传统游戏中的一份子,它是吉祥、如意、喜庆、平安的象征,充分证明了它所包含的文化特性是满族人民所代表的,因此,保护“嘎拉哈”游戏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支撑现代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目前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关注文化产业中相关新概念的产生能够进一步明确把握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并由此来激活更多的创意表达,助力图书馆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解和开发。[方法/过程]通过从IP到文化IP的概念辨析,阐述文化IP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的关系。横向比较同类文化机构,分析得出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现有的开发不足之处。[结果/结论]梳理文化IP对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流程的影响及重要性,保证开发过程中文化价值不流失的同时也使整个过程能够形成系统化,提出图书馆需要围绕图书馆文化IP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3点建议:持续长线塑造文化IP文创、以联盟优势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以及助推数字文创和跨界合作。  相似文献   
15.
《唐物语》第十九段对《汉书·朱买臣传》中朱买臣故事进行改编,因受众群体、文化差异、民族向性的不同,在改编过程中必然产生对母国文化信息的过滤与人物形象变异。以朱买臣故事东渐日本为线索,运用比较文学流传学与变异学,探究该文学作品对朱买臣故事的摄取与创新、朱买臣故事日本化的实现条件等,以期增进文学文化交流中的互读互解,避免因文学流变中信息过滤增删、形象失落变形而产生的民族心理与意识形态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袁倩 《绿色科技》2011,(12):32-34
对河南郏县文庙片区的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立足于其核心历史价值,对片区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将片区的核心历史文化特色通过设计,在建筑、景观等层面表达出来,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借其核心优势,驱动整个片区的经济,并将部分收益返回来用于保护历史遗迹。通过案例的解析来阐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手段。  相似文献   
17.
秸杆栽培食用菌拮抗菌株的鉴定及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洋泥样和食用菌发酵料中分离出了32个菌株,从中筛选出了既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又具有对青霉(Penicillium spp)、木霉(Trichoderma spp.)、根霉(Rhizopus)、曲霉(Aspergillus spp)、毛霉(Mucro)较强拮抗能力的W-4、W-10、N-14三个菌株。经鉴定W-4、W-10分别属于放线菌中黄色节杆菌(Arthrobacter flavescens)和石灰壤诺卡氏菌(Nocardia calcarea),N-14属于细菌中的乳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lactis)。通过正交试验对上述3个菌株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在温度35℃、时间36h、pH7.5、装液量60ml/250ml时为最适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3个菌株混合发酵液纤维素酶活力仍然很高。同时混合发酵液对青霉、曲霉、毛霉、木霉、根霉的拮抗能力分别为单菌株发酵液的1.79倍、1.36倍、1.29倍、1.04倍、1.07倍。  相似文献   
18.
以透析中西方隐私权观念差异为视角,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探究缩小中西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Globally, amphibians are among the least appreciated vertebrates and are often negatively perceiv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Such attitudes are particularly prevalent in South Africa, where fear, superstitions and myths associated with frogs are pervasive in some cultures. These attitudes could have harmful consequences both for the animals concerned and conservation effort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attitudes to frogs throughout South Africa across multiple age and ethnic groups. We used a multi-language survey in both hard-copy and online versions. Respondents (n = 2 295) comprised both genders across six age groups and five ethnic groups. A functionalist approach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was used to assess how liking of frogs and cultural beliefs varied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ttitudes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groups, with males more likely to like frogs than females and age and level of education also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liking.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eliefs and lack of knowledge also directly influence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frogs. More than 60% of respondents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learning more about frogs, indicating an opportunity for improving attitudes through educational outreach.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inform current efforts to protect amphibians in South Africa through social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