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7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7篇 |
农学 | 99篇 |
基础科学 | 79篇 |
273篇 | |
综合类 | 364篇 |
农作物 | 38篇 |
水产渔业 | 46篇 |
畜牧兽医 | 123篇 |
园艺 | 9篇 |
植物保护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Radiation‐use efficiency for forage kale crops grown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Crop growth is related to radiation‐use efficiency (RUE),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nitrogen (N) status of the crop, expressed at canopy level as specific leaf N (SLN) or at plant level as N nutrition index (NNI). 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N affects dry‐matter (DM) production of forage kale, results from two experiments (N treatment range 0–500 kg ha?1) were analysed for fractional radiation interception (RI), accumulated radiation (Racc), RUE, N uptake, critical N concentration (Nc), NNI and SLN. The measured variables (DM, RI and SLN) and the calculated variables (NNI, Racc and RUE) increased with N supply. RUE increased from 0·74 and 0·89 g MJ?1 IPAR for the control treatments to 1·50 and 1·95 g MJ?1 IPAR under adequate N and water in both experiments. This represented an increase in RUE of 52–146% for the range of N treatments used in both experiments, whilst Racc increased by 9–17%,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s. Subsequently, the total DM yield of kale increased from 6·7 and 8 t DM ha?1 for the control treatments to ≥ 19 t DM ha?1 when ≥150 kg N ha?1 was applied. The DM yields for the 500 kg N ha?1 treatments were 25·5 and 27·6 t DM ha?1 for the two experiments. RUE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SLN, at an average rate of 0·38 g DM MJ?1 IPAR per each additional 1 g N m?2 leaf until a maximum RUE of 1·90 g MJ?1 IPAR was reached in both experiments.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RUE with SLN of > 2·6 g m?2 and NNI >1, implying luxury N uptake. RUE was the most dominant driver of forage kale DM yield increases in response to SLN and NNI. 相似文献
962.
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地土壤侵蚀阻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了明确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不断蓄积的枯落物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论文选取10、15、20、30、40a退耕年限刺槐林样地及对照样地,采集180个土壤样品用于土壤分离试验,在6组侵蚀动力条件下进行变坡水槽冲刷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大,刺槐林土壤结构趋于稳定且疏松多孔,40年刺槐林地与对照样地相比:容重降低12.9%、总孔隙度增加10.1%、毛管孔隙度增加62.4%,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97.9%、水稳性团聚体增加112.3%.土壤分离能力均值随着林龄呈指数函数递减(R2=0.82、P<0.05).在退耕0~40年范围内,在0~15 a内土壤分离能力下降迅速,对照、10 a刺槐林地、15年刺槐林地之间的土壤分离能力差异显著(P<0.05),退耕15 a以后土壤分离能力趋于稳定.40 a林龄刺槐林细沟可蚀性比对照的细沟可蚀性降低86.3%,临界剪切力提高10.1%.土壤临界剪切力变化范围在4.15~4.78 Pa之间.细沟可蚀性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分离能力变化趋势相似,相比临界剪切力的变化,细沟可蚀性的变化更能反映土壤分离能力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63.
为探讨自然条件下黄土高原地区刺槐林地枯落物和根系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采用5个坡度(8.7%,17.6%,26.8%,36.4%和46.6%)及3种流量(0.5,1.0,2.0 L/s)分别在有枯落物覆盖、去除枯落物的植被和裸坡样地进行试验,探讨刺槐林地枯落物和根系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落物和根系对土壤侵蚀有显著影响,当枯落物厚度超过3 cm、根系密度>0.5 kg/m3时,土壤侵蚀量减小程度趋于稳定。与裸坡相比,刺槐林地土壤侵蚀量减少约55%,且根系和枯落物对土壤侵蚀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66%和34%。此外,枯落物与根系可降低土壤可蚀性,增加土壤剪切力,进而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与裸坡相比,有枯落物覆盖和去除枯落物覆盖的植被样地土壤可蚀性分别降低80%和66%,土壤剪切力分别提高285%和237%。研究结果为揭示森林植被的土壤侵蚀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对改善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4.
965.
高原农业流域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关键源区识别——以凤羽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owa磷指数模型为基础,根据中国高原特征并参考其他磷指数模型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简化和修正,建立了中国高原农业流域磷指数评价体系,并以洱海源头典型小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分别对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面源流失风险进行了评价及关键源区的识别。结果表明,两种形态的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均分布于河流两侧100 m的范围内。溶解态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主要为河流中下游的农田区,而颗粒态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在河流上游草地和河流中下游的农田区均有分布;溶解态磷流失关键源区为中下游河流两侧100m范围的农田区,颗粒态磷流失关键源区为上中下游河流两侧100 m范围的草地和农田。研究结果为实现流域面源磷流失高效防控奠定了基础,同时表明新建立的磷指数评价体系适用于高原流域开展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关键源区识别。 相似文献
966.
滴头流道内部含沙水流流动特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滴头流道中水流的运动状况是影响滴头水力性能的主要因素,而水源中悬浮颗粒(沙粒)的存在对于水流有着不可忽略的反作用.该文研究了浑水(含沙水流)在迷宫滴头流道内流动过程,分别选用清水和含沙浓度为40、80、160 mg/L,的浑水,通过滴头在不同压力下流量变化,分析了流道内部含沙水流流动特征及沙粒对滴头水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工作压力下,沙粒的制紊效应使得滴头流量随悬浮颗粒浓度的加大先上升后下降;滴头的流态指数随悬浮颗粒浓度的提高略呈下降趋势;在该试验条件下,流道内层流向湍流过渡早于常规流动,工作压力在45 kPa时流道内水流已处于湍流状态. 相似文献
967.
通过极小化作用原理和极小极大方法得到了一类四阶非线性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相似文献
968.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对超临界萃取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超临界萃取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9.
坡面细沟流侵蚀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适用于陡坡的水动力学模型出发,研究坡面水流细沟侵蚀临界状态的判断方法。讨论了坡长、坡度、坡面投影长对细沟侵蚀的影响,采用临界摩阻流速随坡度变化、临界摩阻流速不随坡度改变两种假定分别进行模拟计算,以摩阻流速作为判别坡面细沟流侵蚀临界状态的水动力学指标,在给定的坡面尺寸、净雨强和初始微地形条件下,计算得出了细沟流摩阻流速达到临界值时所对应的坡度。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