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7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753篇
林业   268篇
农学   1987篇
基础科学   525篇
  952篇
综合类   3565篇
农作物   32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59篇
植物保护   81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85篇
  2011年   516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对从国内外引进的31个苜蓿品种分枝期—结英期的冠层温度及其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冠层温度与分枝期和现蕾期的茎叶比、开花期的叶面积和产量间存在显著的偏相关关系,可作为产量高低的间接或直接指标;由于农艺性状指标间互相关的影响,冠层温度与农艺性状指标间的单相关系数可靠性差,且与偏相关系数有明显的差异;排除农艺性状指标间互相关影响后,偏相关系数可靠性大,可作为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2.
经过调查研究,明确了换种转B.t基因抗虫棉后棉田虫害的新变化,制订了以防治棉蚜和棉叶螨为重点的兼治棉铃虫及其他害虫的新策略,并通过近几年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鉴定出用48%多杀霉素悬浮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8%高氯·辛乳油、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防治棉铃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烟碱水剂、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防治棉蚜;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棉叶螨等高效低毒农药及其配套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23.
通过设计杂合种群单对杂交方式,研究了加速获得抗性品系的方法。以高效氯氟氰菊酯群体汰选后抗性倍数为4.9倍的棉铃虫种群及其同源对照种群为材料,同时设置常规群体汰选方法与单对汰选方法,研究单对汰选方法在加速抗高效氯氟氰菊酯棉铃虫品系汰选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群体汰选两代后抗性倍数由4.9倍提高到7.4倍, 而单对汰选两代后抗性倍数由4.9倍提高到27.3倍。表明在常规群体汰选中穿插几代单对汰选方法可明显加快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汰选进程。  相似文献   
24.
20 0 0~ 2 0 0 1年 ,在新疆棉区系统地研究了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发生高峰期百株落卵量和百株幼虫数量都显著低于常规对照 ,转Bt自控田和转Bt化防田棉蚜和棉盲蝽发生数量则显著高于常规棉对照田。在天敌方面 ,转Bt自控田和转Bt化防田较常规棉对照田 ,丽草蛉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而小花蝽和黑食蚜盲蝽等 5种捕食性和几种寄生性天敌数量都有所下降。转Bt基因棉田棉蚜和棉盲蝽等刺吸性害虫发生数量加重而多种天敌数量减少的趋势值得引起重视。鉴于新疆地区棉铃虫发生数量较低目前无需专门防治的特点 ,作者建议 :可以考虑推广农艺性状较好的常规棉品种并保护天敌 ,以达到控制害虫、丰产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大卷叶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有很好的抗性,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derogataFabricius)的抗性未见报道。作者研究表明,棉大卷叶螟在棉田为聚集分布型,低龄幼虫有集中为害习性;抗虫棉对其有很好的抗性,平均虫株率为2.2%,较常规棉中棉所12降低96.6%;百株虫量为133.8头,较常规棉降低88.4%。  相似文献   
26.
转Bt基因棉在安庆市大面积种植后害虫发生特点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调查,转Bt基因棉大面积种植后,棉铃虫、红铃虫发生减轻;棉叶螨发生加重,为害时间延长;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发生面积扩大,为害程度加重。据此初步提出了当地转Bt基因棉害虫防治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7.
黑杨萎蔫枝叶对棉铃虫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黑杨(Populus nigra)萎蔫枝叶及其气味对棉铃虫成虫的隐藏部位、产卵部位、交配率及产卵量等的影响,并对黑杨萎蔫枝把在田间诱集到的棉铃虫雌蛾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在田间,黑杨萎蔫枝把诱集到的棉铃虫93.3%已经交配。在气候箱中,放置黑杨萎蔫枝叶的环境中配对饲养的棉铃虫,经过1个暗期和2个暗期后,其交配率与对照环境中的均无显著差异。在光期开始时,有51.5%的成虫隐藏在饲养笼内所设置的黑杨叶子圆片下,对照纱布圆片下仅有16.7%。叶子圆片所在区域的日平均落卵量显著大于对照区。黑杨萎蔫枝叶及其气味对棉铃虫的产卵前期、产卵持续期、成虫寿命和产下50%的卵所用的时间无显著影响,但饲养笼内有黑杨枝把或黑杨叶片气味存在时,棉铃虫的产卵量比模拟枝把和对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8.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AFLP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1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代表菌系,在温室条件下,对4个棉花品种鄂荆1号(感)、中棉所12(耐)、文-5(抗)和唐棉2号(抗)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供试菌系分为落叶型与非落叶型2类。选取8对AFLP引物PCR扩增的结果中,统计带型稳定、清晰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共169条作系统聚类分析,将上述菌系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非落叶型菌系,包括10个非落叶型菌系和1个过渡菌系;第二类为30个落叶型菌系。根据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发现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依据菌系致病力强弱分类则相关关系不大。选用25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对供试的41个V.dahliae进行AFLP扩增,筛选到2对引物E64(GACTGCGTACCAATTCGAC)、M53(GATGAGTCCTGAGTAACCG)和E49(GACTGCGTACCAATTCCAG)、M65(GAT-GAGTCCTGAGTAAGAG),能分别扩增出433bp和110bp2条仅为V.dahliae非落叶型菌系独有的特异片段,可将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分开,这2条特异片段被命名为EM433和EM110。  相似文献   
29.
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盆栽棉花为材料,通过苗期和现蕾期不同程度的亏水处理(低、中、高三个水平),对调亏灌溉节水效应及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亏缺可使植株旺盛的营养生长得以有效控制,株型和根冠比都更为理想。调亏期间,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明显下降,而光合速率下降不明显,复水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明显恢复且接近或高于对照;此外,水分亏缺不仅影响棉桃的数量,而且影响单果重。表明适度的亏水处理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而经济产量接近或高于对照,同时节水20%以上。  相似文献   
30.
B Bukun 《Weed Research》2004,44(5):404-412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ver 4 years in south‐eastern Turkey in 1999–2002 to establish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weed control (CPWC). This is the period in the crop growth cycle during which weeds must be controlled to prevent unacceptable yield losses. A quantitative series of treatments of both increasing duration of weed interference and of the weed‐free period were applied.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CPWC were based on 5% acceptable yield loss levels which were determined by fitting logistic and Gompertz equations to relative yield data representing increasing duration of weed interference and weed‐free period, estimated as growing degree days (GDD). Total weed dry weigh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ime prior to weed removal. Cotton heights were reduced by prolonged delays in weed removal in all treatments in all 4 years. The beginning of CPWC ranged from 100 to 159 GDD, and the end from 1006 to 1174 GDD, depending on the weed species present and their densitie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herbicides (pre‐emergence residual or post‐emergence), or other weed control methods should be used in Turkey to eliminate weeds from 1–2 weeks post‐crop emergence up to 11–12 weeks. Such an approach would keep yield loss levels below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