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7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1042篇
林业   75篇
农学   1232篇
基础科学   650篇
  822篇
综合类   3400篇
农作物   919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674篇
园艺   176篇
植物保护   525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413篇
  2013年   403篇
  2012年   599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402篇
  2009年   430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3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河南玉米叶斑病发生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调查了19个玉米品种在河南不同生态区(豫西南、豫中南、豫东、豫中、豫北)病害发生情况.并结合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降水、日照)对河南玉米病害发生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乳熟期豫东褐斑病发病最严重、腊熟期豫西南南方锈病发病最严重、腊熟期豫中南弯孢叶斑病发病最严重.豫中、豫北病害较轻.吐丝前温度是促使病原孢子萌发侵染关键因素,吐丝后降水总量、温度、湿度是促使病害发展及再侵染的主要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密度和施氮量两个因子对鲜食糯玉米果穗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裂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总糖含量显著降低,但对淀粉、粗纤维和还原糖含量影响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极显著提高,淀粉、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极显著下降。供试品种在攀西及类似地区以8.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并配合300 kg/hm2的纯氮施用量有利于提高鲜食糯玉米鲜穗营养价值,同时注意小喇叭期以前确保土壤的适宜墒情。  相似文献   
993.
高产优质多抗蔬饲兼用型糯玉米单交种苏玉糯9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玉糯9号是以自选系W15为母本、W35为父本组配成的糯玉米单交种,历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苏玉糯9号高产、优质、多抗,同时还具有较高产的优质青贮用茎秆,可作为蔬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994.
小麦RIL群体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小麦RIL群体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以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分析小麦幼苗抗旱相关性状的群体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抗旱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利用隶属函数值法对供试材料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小麦苗期抗旱性状QTL定位及抗旱育种研究提供依据。15个抗旱相关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项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799%,所代表的6类指标可作为小麦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其相对重要性为生物量〉根冠比〉地下部失水率〉最大根长〉相对生长率〉地上部失水率。抗旱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父本山农483较母本川35050抗旱性强,群体综合抗旱性有较大的分离变异,111个系抗旱性高于双亲,14个系抗旱性介于双亲之间,5个系抗旱性较双亲低。该群体适于小麦苗期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995.
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是新一代高效杀菌剂,为在玉米上安全使用该药剂,于2009年进行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玉米(甜玉米)营养生长期的安全性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倍、2000倍和1000倍在玉米营养生长期进行喷药处理,植株未见药害现象,玉米茎杆和嫩叶生长正常,而750倍、500和250倍喷药后,发现玉米个别嫩叶基部有轻微或轻度的药害现象,但数天后可缓解,不影响玉米中后期的正常生长及开花结果。试验结果可知,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玉米病害的使用浓度以1000~30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996.
施用污泥堆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污泥堆肥用于农作物方法,研究污泥农用对作物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在田间施用消化污泥、污泥堆肥与污泥肥料1年。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并且使土壤养分情况得到改善,对土壤和作物没有明显的重金属影响,说明消化污泥、污泥堆肥、污泥肥料与化肥和其他有机肥一样,是一种常效肥,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长期影响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7.
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选自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10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设计配成正反交90个组合,分别在河南3个地点进行随机区组试验,测定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影响,并进行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和基因型各自之间差异以及地点×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亲本赖氨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组合的赖氨酸含量以GCA效应为主;自交系E28、8085和Mo17的赖氨酸含量以及GCA效应均较高,是高赖氨酸育种的重要资源,尤其是E28,其赖氨酸含量和GCA效应分别达0.42%、0.502,有更大利用潜力;赖氨酸含量表现负向杂种优势,并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6052),而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80),表明对产量和品质同时改良的难度远大于对单一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998.
以广西白糯玉米粒为主要原料,利用改良后的小型米刀式喷风碾米机加工玉米[米查],并进行玉米人碾前预处理优化试验,探讨理想的出楂率、度电产量和产品粒度均匀性,以满足广大农村米厂小批量加工玉米[米查]的实际需求。结果表明,影响设备加工效果的基本参数包括转速、飞轮配重及米刀与转子间距,设备改型后其优化基本参数为:转速1296rpm,飞轮配重5kg,米刀与转子间距5mm;影响白糯玉米加工工艺效果的基本参数包括干玉米原始水分、加水率、水温和水调时间,玉米水调加工工艺优化参数为:干玉米水分12%,水温40℃,加水率10%,润水时间3min。  相似文献   
999.
石山地区蔗地间套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石山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实现当地农田的高产高效,2009年初广西启动了三个千万亩增粮增收行动计划。南丹县在自治区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甘蔗间套种栽培技术研究,经过实践探索,摸出了一套石山地区蔗地间套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这对缓解粮蔗的争地矛盾,实现粮蔗双丰收,促进石山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发酵玉米、发酵高粱秸和发酵麦秸3种秸秆进行发酵处理,添加于饲料中确定其对生长育肥猪的效果。选用48头健康生长状况相似的杜花F1杂种猪,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第1组作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3、4组作为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了发酵玉米秸、发酵高粱秸和发酵麦秸的饲料。根据生长育肥猪的采食量、饮水、日常活动、粪便及日增重的效果探讨发酵秸秆的饲喂效果。结果表明,发酵玉米秸喂猪较好,其增重速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发酵高粱秸和发酵麦秸效果较差,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低11.32%(P0.05)和12.28%(P0.05),每1kg增重耗料分别高于对照组12.20%和13.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