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4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篇 |
农学 | 34篇 |
基础科学 | 51篇 |
222篇 | |
综合类 | 333篇 |
农作物 | 3篇 |
畜牧兽医 | 24篇 |
园艺 | 8篇 |
植物保护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有机物料不同配比堆肥过程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促进当地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牛粪、猪粪和鸡粪等为堆肥的主要原料,在协调所有处理的碳氮比相同和添加EM菌液的条件下进行堆肥试验,分析有机物料的不同配比在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 H、EC、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发芽指数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处理堆肥前后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牛粪—鸡粪—谷壳处理的升温最快,高温阶段温度基本上维持在70℃上下,堆肥前后氮素损失率最大为22.8%,而猪粪—食用菌渣—鸡粪处理的高温阶段温度低于65℃,氮素损失率最小为3.47%,发芽指数在堆肥进行20 d就达到了52%,堆肥腐熟快于其他处理,但是在堆肥32 d后,所有处理的p H在7.7-8.5之间,满足堆肥腐熟后呈弱碱性的要求,发芽指数在80%左右,基本上达到了有机肥完全腐熟的标准。研究表明堆肥32 d后可以完全腐熟;但合理的配比,同时调节其通风性,控制堆体温度在45-65℃之间,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有机物料堆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主要研究蚯蚓堆肥前后对污泥肥力和小白菜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蚯蚓堆肥处理污泥,通过测定堆肥前后污泥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的变化,研究蚯蚓堆肥对污泥肥力的影响;利用堆肥处理后的污泥培养小白菜种子,通过测定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率,研究堆肥后污泥肥力变化对其发芽率的影响。[结果]A1~A5(A2除外)试验组全氮下降幅度分别为27%、26%、21%和18%;A2组中全磷增加最大,为实验前的1.6倍;A2组中有效钾含量上升了20%;A5组中发芽率最低。[结论]蚯蚓堆肥提高了污泥中有效氮含量和全氮含量,而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全磷增量大于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含量变化小;土壤中加入辅料对小白菜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发芽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发芽率一致。 相似文献
94.
固体有机废物堆肥过程中氮的转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论述了固体有机废物堆肥过程中氮的转化过程,主要在氨化、硝化、反硝化、固定和氮以淋洗液和废气的形式排放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影响此过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堆肥过程中氮素的合理调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5.
高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纤维素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筛选能在高温(55~75℃)好氧堆肥中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评估其降解秸秆的能力与产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从高温期堆肥中采样,以水稻秸秆粉为唯一碳源,通过55、65℃和75℃连续高温传代驯化并分离筛选耐高温菌,结合水解圈和水稻秸秆崩解试验筛选不同高温下高效降解秸秆的目标菌株,采用16S 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目标菌株分类地位,通过分析目标菌株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在50~90℃之间的热稳定性,解析其高温适应性机制,评价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潜力。高温驯化分离得到13株耐高温降解菌,其中B-5、B-6、B-7和B-11的纤维素和秸秆降解能力较强,而只有B-7和B-11在55~65℃和75℃具有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能力,将其认定为目标菌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7和B-11菌株与芽孢杆菌科高度相似,分别命名为短小芽孢杆菌B-7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11。酶活热稳定性分析发现B-7和B-11各纤维素酶活性在50~90℃之间先升高后降低,其最适温度范围不同,分别为55~65℃和70~80℃,其中B-11在85℃时的相对酶活仍高于60%。研究表明,菌株B-7和B-11是耐高温高效秸秆降解菌,其具有不同高温偏好性,纤维素酶热稳定性强,在秸秆高温好氧堆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97.
麦秸秸秆花盆堆肥化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明麦秸秸秆花盆堆肥化过程养分变化规律,为废弃秸秆花盆堆肥化处理提供理论参考,提出将秸秆花盆粉碎物料(Crushed straw flowerpots,CSF)分别与半腐熟有机肥(4份腐熟平菇渣+1份腐熟中药渣+1份新鲜金针菇渣)按照干质量比0:10(CK)、1:10(TⅠ)、2:10(TⅡ)、3:10(TⅢ)混合进行4种处理堆腐发酵试验,研究秸秆花盆堆肥化阶段理化性状动态变化,并结合综合性腐熟评价指标——种子发芽指数(GI),对其堆腐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SF添加量对堆腐温度、pH及水分变化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了堆腐发酵产物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全氮随CSF添加量的增加显着升高,TⅠ、TⅡ和TⅢ3个处理堆腐结束与初期的全氮含量相比均有所下降,表明添加适量CSF后会发生氮素的降解。氮形态分析发现,CSF的添加可提高堆腐发酵产物中铵态氮相对含量,堆腐初期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存在上升趋势,适量添加CSF利于植株生长及微生物的活动;反映种子活力的GI指标分析结果显示,TⅠ、TⅡ和TⅢ处理的GI值均高达0.8,表明添加CSF堆腐优于CK,可削弱对种子萌发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8.
堆肥中不同氮素原位固定剂的综合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综合比较磷酸+氧化镁(PMO)、过磷酸钙(SP)和磷酸(PA)等3种氮素原位固定剂在堆肥化过程中对氮素损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堆肥品质以及成本的差异,进而选择合适的氮素原位固定剂,试验以猪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强制通风模式(通风率均为0.25 L·kg~(-1)DW·min-1),在60 L发酵罐中进行模拟堆肥。结果表明,PMO处理能降低55.4%的NH3排放,但对N2O和CH4排放无显著影响;PMO堆肥产品充分腐熟,最终产品的晶体中鸟粪石相对含量达到78.3%。SP处理能降低37.5%的NH3和76.4%的CH4排放,对N2O无显著影响;氮素主要以氨氮形式固定。SP处理的成本最低,计算固定营养元素的价值后可实现利润4.0元·t-1。PA的NH3挥发率最低,仅为初始总氮的12.4%,但因氨氮积累导致堆肥未能彻底腐熟。鸟粪石沉淀技术是控制堆肥化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重要技术,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寻找磷酸的替代材料,以降低该技术的成本。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