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1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林业   655篇
农学   207篇
基础科学   264篇
  691篇
综合类   1460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170篇
畜牧兽医   187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16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旨在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探究驴肉嫩度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30头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相同、33~36月龄的雌性广灵驴为研究对象,进行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依据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选择出8头驴并将其分为高嫩度组(HT,n=4)与低嫩度组(LT,n=4),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之...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4种不同退化程度0~40 cm土层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与土层中土壤氮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沼泽草甸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含水量、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降低,土壤温度与硝态氮含量却显著增加。2)随退化程度加剧,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蛋白酶活性降低,且仅在20~4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在0~2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3)各退化程度中,土壤脲酶、蛋白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仅在HD显著下降。4)退化程度和土层对4种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且对土壤硝酸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贡献率高达67.1%,其是驱动尕海沼泽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中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以黄河兰州段分布最广泛的芦苇-假苇拂子茅群落和酸模叶蓼-灰绿藜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2个群落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芦苇群落有植物22种,隶属于13科20属,酸模叶蓼群落有植物24种,隶属于11科22属,2个群落的共种有10种,相似性系数为43.48%,菊科、禾本科、藜科、蓼科是该植物区系的优势科。物种多样性的分析说明2个群落的Pielou指数(J)波动比较小,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波动都比较大,并且H指数与J指数存在明显的正比例关系,而与D指数呈显著的反比例关系。方差分析表现出两群落S,H,D和J指数的差异并不明显,说明组成两群落的物种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连续性,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4.
兰州银滩黄河湿地4种植物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康雅茸  徐春华 《草业科学》2016,33(4):622-634
本研究以兰州银滩黄河湿地自然生长的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芦苇(Phragnites aw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菖蒲(Acorus calamus)为研究对象,对4种典型植物生长季不同阶段的光合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4种植物对湿地的适应特性和机制。结果表明,1)5月11日千屈菜、芦苇的净光合速率(P_n)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藨草和菖蒲的Pn变化较为平稳,日均P_n表现为芦苇千屈菜菖蒲藨草;8月19日,千屈菜、芦苇、藨草的Pn呈双峰曲线,光合"午休"现象明显,菖蒲为单峰曲线,日均Pn表现为芦苇菖蒲千屈菜藨草。2)5月11日,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Ta)、大气CO_2浓度(C_a)、相对湿度(RH)、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与4种植物P_n的日变化存在不显著、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P0.001)的正相关关系;8月19日,PAR、C_a、T_r、G_s、WUE、土壤湿度(SM)与4种植物P_n的日变化存在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5月11日,PAR、C_a、T_a、RH对4种植物的P_n影响较大,是主要的环境生理影响因子;8月19日,PAR、T_r对千屈菜、藨草的Pn影响最大,PAR、WUE对芦苇、菖蒲的P_n影响较大,是主要的环境生理影响因子。尽管各因子对4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均有不同影响,但PAR是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5.
为探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对模拟增温(2.64℃)、氮添加(40 kg N·ha-2·yr-1)及其交互处理下的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进行了2个生长季的监测。结果表明:增温显著提高了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约25%),而氮添加对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无显著影响;增温降低了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在相对温暖的2015年生长季,增温和氮添加对生态系统呼吸起到协同促进作用。分析发现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表层土壤温度、植物生物量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增温显著提高了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增强了自养呼吸,是增温提高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大气氮沉降增加,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6.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湿地在全年放牧、冬季放牧和全年禁牧3种放牧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及季节性动态。结果如下:1)沿着全年禁牧—冬季放牧—全年放牧3种放牧模式,土壤表层(0~15 cm)及下层(15~3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2)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表现为无规律。3)3种放牧模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9月>5月>7月;全氮和全磷含量一般都在9月份较高,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9月份最低,每种放牧模式下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也不完全相同。4)除5月份,两个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全年放牧模式加快了土壤中C、N、P的周转,使土壤养分输出量增加,进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地退化。  相似文献   
27.
筛选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兔瘟强毒株GMH881和兔巴氏杆菌C51-17株,研制出了兔出血症-巴氏杆菌二联铝胶灭活苗,对疫苗进行了免疫剂量、免疫产生期、兔出血症抗体测定、免疫保护期、保存期等试验;确定出二联铝胶苗免疫剂量1.0 mL;二联铝胶苗在免疫后7 d对兔病毒性出血症强毒的保护率达到100%,二联苗免疫后10~14 d对兔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均达到75%以上;二联铝胶苗的兔病毒出血症抗体测定结果表明:二联铝胶苗免疫家兔后7 d,HI抗体均可达25.0,15 d明显上升,二联苗HI效价60~90 d达到最高峰,最高可达210,二联苗在120~180 d仍可维持在27.0~29.5水平。二联铝胶苗分别在免疫后4个月、6个月用兔出血症强毒攻击均产生100%保护,在6个月用2个MLD的兔巴氏杆菌攻击保护率可达70%以上,二联铝胶苗4~8℃条件下保护期暂定为1年,25℃条件下暂定为半年。  相似文献   
28.
以HgCl2为毒性参照,以等毒性配比法研究了饲用盐酸金霉素、吉他霉素、盐霉素和黄霉素对发光细菌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表明:盐酸金霉素、吉他霉素、盐霉素、黄霉素对明亮发光杆菌的急性毒性EC50分别为9.21、146.13、4.24 mg/L和134.68 mg/L,发光细菌的相对发光强度(RLU)随着抗生素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并分别在2~16、25~200、1~8 mg/L和25~2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多元饲用抗生素对发光细菌具有联合毒性的作用,吉他霉素与盐酸金霉素、盐霉素和黄霉素3种抗生素的二元组合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表现为较强的协同作用,而盐酸金霉素、盐霉素和黄霉素两两分别组合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三元及四元抗生素混合体系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均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9.
Equine chronic progressive lymphoedema (CPL) is a disabling disorder of draught horse breeds. Combined decongestive therapy (CDT)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lymphoedema in man and has been adapted for use in horses. Equine CDT, which includes manual lymph drainage (MLD) and subsequent bandaging with short stretch bandages, wa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signs of CPL in draught horses because CPL resembles primary lymphoedema in man. Five affected horses ‐ Gypsy cob (n = 1), Clydesdale (n = 1), Shires (n = 3) ‐ were included. Lesions were documented pre‐ and post treatment. Percentage volume loss of the distal legs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disc model. Initial plans for daily CDT had to be adapted; intermittent treatment of Chorioptes infections required alternating between CDT and MLD in 4/5 horses. Concurrent pyoderma (1/5 horses) was treated throughout the study. Development of unrelated lameness (hoof abscess) allowed limited CDT treatment only in one horse. Marked softening of previously firm tissue indicated the change from ‘brawny’ to pitting oedema in 2/5 horses. Fibrotic nodules and folds in the pasterns became markedly softened and smaller in 2/5 horses. Skin surface notably improved in all horses: hyperkeratosis decreased, erosions and ulcerations healed completely and crusts disappeared. After 2 weeks, a mean volume reduction of 11.25% was seen, ranging from 4.75–21.74% and quality of movement improved. This pilot study documents evidence that CDT assists management of CPL. Current CPL management is limited to palliative treatments of secondary infections. Whilst not a permanent treatment, CDT offers a promising tool to manage horses with CPL,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potential usefulness. More extensive and prolonged studies with a larger number of horses are warranted to evaluate the full potential of CDT.  相似文献   
30.
以盆栽小麦幼苗为供试植物,设定培养基质硼浓度分别为0、50、100 mg·kg-1,氯化钠浓度分别为0、1、2 g·kg-1,研究了硼和盐复合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硼和氯化钠的单独胁迫均能显著抑制小麦生长;硼浓度为50 mg·kg-1时,氯化钠加重了硼对小麦生长的抑制;硼浓度为100 mg·kg-1时,氯化钠缓解了硼对小麦生长的抑制。硼和氯化钠的复合胁迫以及高硼胁迫使根冠比显著增大,氯化钠抑制了小麦对硼的吸收。综合来看,当硼胁迫较严重时,盐胁迫可以促进小麦增大根冠比和减少硼吸收来抵御硼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