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9篇
农学   30篇
  117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西红柿营养价值极高,富含维生素、磷和烟酸、胆碱、蛋白质、钙、铁、番茄碱等营养物质。其所含的多种果酸对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蔬菜。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施药机具不同工作压力和药液流量对生物农药井冈.枯芽菌在水稻叶片上定殖数量及活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机动弥雾喷粉机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对生防菌的活性无不利影响。其中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工作压力超过2.5 MPa以上有利于生防菌的定殖;机动弥雾喷粉机同一风速挡、不同流量挡的处理中,流量挡达到2.0 L/m有利于生防菌的定殖。同时生防菌在水稻叶片上定殖数量与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呈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复合微生物肥料对香蕉枯萎病防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BLG010和淡紫拟青霉E16这2株防控香蕉枯萎病的专利菌株制备的3种复合微生物肥料(CMF1、CMF2和CMF3)对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香蕉生长指标、病原尖孢镰刀菌FOC和生防菌株BLG010和E16在香蕉根际定殖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CMF1、CMF2和CMF3均明显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分别降至60.00%,44.44%,26.67%;(2)与对照相比,CMF1、CMF2和CMF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香蕉生物量,株高、茎围、地下部和地上部鲜重,分别提高24.46%~44.80%,40.17%~101.43%,18.78%~47.06%,75.88%~109.11%;FOC数量下降11.57%~49.07%,BLG010和E16在根际中的定殖量分别提高27.55%和32.80%;(3)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根际中尖孢镰刀菌荧光强度减弱,体积缩小;(4)相关性分析表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尖孢镰刀菌FOC数量呈正相关,E16菌株数量与BLG010菌株数量呈正相关。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仅提高了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而且促进香蕉生长和提高根际的生防菌株数量,具有较大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明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AL7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定殖能力,本文利用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了菌株AL7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将带四环素抗性的pGFP78质粒转入到菌株AL7中,分析了菌株AL7在棉花根围土壤中、根部组织内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菌株AL7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为77.1%。pGFP78质粒转入后对菌株AL7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仍具有游动性和产生物膜。定殖检测结果表明,菌株AL7能够在棉花根围土壤中及根系组织内长期定殖,接种5 d时定殖数量最高,达6×10~6cfu/g土,接种80 d后根围土壤中的定殖数量仍维持在2×10~6 cfu/g,根系组织内的定殖量为6×10~4 cfu/g。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验证,接种7 d后菌株AL7已经进入到棉花根部的中柱鞘细胞,能够在棉花根内大量定殖。  相似文献   
65.
本试验考察了土壤温度、有机质含量和pH对海洋生防细菌多粘类芽胞杆菌L_1-9在黄瓜根表土壤中定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不同时期黄瓜根表土壤中菌株L_1-9的16S r DNA拷贝数。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温度和pH对菌株L_1-9在黄瓜根表的定殖有显著影响(P0.01)。25℃定殖数量最高,为5.79×108拷贝/g土,是15℃时的3.4倍;添加有机肥20~40 g/kg土壤,可以促进菌株L_1-9在黄瓜根际定殖;pH 7时,菌株L_1-9在黄瓜根表土壤中的定殖数量最高。本研究为海洋生防菌L_1-9防治黄瓜土传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选择性σ因子σ~(54)(又称为RpoN)参与到许多细菌特定基因的转录起始过程,如氮同化基因、四碳二羧酸转运基因以及鞭毛基因。为了研究施氏假单胞菌A1501(Pseudomonas stutzeri,A1501)中σ因子RpoN对鞭毛合成的影响,构建了A1501的rpoN缺失突变株与功能回补株,并对野生型、突变株与回补株的鞭毛结构、swimming运动、生物膜形成、根际定殖能力以及鞭毛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po N突变株丧失了鞭毛结构与swimming运动能力,根际定殖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对野生型分别下降了25倍与10倍;此外,rpoN缺失后A1501中大量鞭毛基因发生显著下调;启动子分析发现RpoN除了可能参与调控Ⅱ级、Ⅲ级鞭毛基因外,还可能调控一级基因fli A以及四级基因fliC。以上结果说明RpoN在不同调控等级影响A1501鞭毛的合成,进而影响该菌运动、生物膜形成、根际定殖这些与水稻建立起联合固氮体系息息相关的过程。  相似文献   
67.
木霉对植物的促生及诱导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蕾  滕安娜 《植物保护》2010,36(3):43-46
木霉不仅能够直接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还可通过定殖于植物的根部引起植物新陈代谢的改变。本文综述了木霉在植物根部定殖后,通过产生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或降解根际有害物质、增加养分利用率以促进植物生长以及通过产生激发子诱导植物形成胞壁沉积物、合成抗菌物质以诱导植物局部或系统抗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扩大木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以红树林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秋茄Kandelia candel为对象,研究了2种植物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海榄和秋茄的枝、叶中分别分离到内生真菌30株和27株,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分别是茎点霉属Phoma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同种植物的枝和叶中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差异显著;红海榄和秋茄内生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7890和1.7473,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260和0.5302。2种红树林植物的内生真菌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9.
GFP标记短小芽孢杆菌LYMC-3在马尾松体内的定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松材线虫拮抗细菌短小芽孢杆菌LYMC-3的内生性及其在马尾松体内的定殖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菌株在马尾松组培苗体内的定殖,并采用高渗透法将质粒pGFP78转入菌株LYMC-3,对其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同时测定标记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GFP标记和抗性标记作为示踪手段,将标记菌株接种到2年生马尾松盆栽实生苗的根部,借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稀释涂板的方法,对马尾松根部、茎部的标记菌株进行定期回收检测.结果显示,通过SEM成功观察到菌株LYMC-3在马尾松体内的定殖,并成功获得LYMC-3菌株荧光表达强烈且遗传稳定的转化子,经过连续8次的稀释培养,其遗传稳定性为96.8%.GFP标记菌株在接种马尾松根部后的第4天,根部、茎部都能回收到大量标记菌株的存在,随后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且根部的下降速度快于茎部.接种40 d后,根部回收标记菌株数量为0.3×102cfu/g,茎部回收标记菌株数量为0.8×102 cfu/g.以上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LYMC-3具有内生性,能在马尾松体内良好地定殖和传导.  相似文献   
70.
The protective fungus Fusarium oxysporum Fo47 reduces the severity of wilt caused by the soilborne pathogen Verticillium dahliae in pepper. Modes of ac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biocontrol activity were studie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fluorescent protein‐transformed strains colonizing the root surface show that the colonization patterns of Fo47 and V. dahliae were similar. Pixel counting of the images obtained by confocal microscopy showed that Fo47 reduces colonization of the root surface by V. dahliae, suggesting a possible role of 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at the root surface. Besides these effects on surface colonization, the hormonal pathways activated during priming of plant defence responses were identified by measuring the amount of some phytohormon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in roots and stems of pepper. Results showed an early, slight increase of jasmonyl isoleucine, followed by a transient increase of salicylic acid during the pre‐challenged phase of priming and an increase of 12‐oxo‐phytodienoic acid during the challenge phase of priming. The caffeic, ferulic and chlorogenic acids, known to play a role in plant defence reactions, showed a strong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V. dahliae in vitro. In pepper roots, Fo47 stimulated the biosynthesis of caffeic acid and primed that of chlorogenic aci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V. dahliae provided by Fo47 is based on different but complementary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