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21篇 |
免费 | 384篇 |
国内免费 | 67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49篇 |
农学 | 660篇 |
基础科学 | 551篇 |
1266篇 | |
综合类 | 4882篇 |
农作物 | 349篇 |
水产渔业 | 338篇 |
畜牧兽医 | 615篇 |
园艺 | 302篇 |
植物保护 | 7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250篇 |
2020年 | 272篇 |
2019年 | 332篇 |
2018年 | 154篇 |
2017年 | 280篇 |
2016年 | 346篇 |
2015年 | 343篇 |
2014年 | 514篇 |
2013年 | 494篇 |
2012年 | 881篇 |
2011年 | 920篇 |
2010年 | 692篇 |
2009年 | 730篇 |
2008年 | 693篇 |
2007年 | 728篇 |
2006年 | 675篇 |
2005年 | 544篇 |
2004年 | 449篇 |
2003年 | 361篇 |
2002年 | 249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198篇 |
1999年 | 179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6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71.
172.
评估预测区域蒸散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4种来自CMIP 5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CLM 4.5模型,研究了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内蒙古地区2020—2099年的蒸散和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未来内蒙古蒸散分别以0.37,0.69 mm/a速度增加(p<0.05),呈西低东高分布。2种情景下产水量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但是存在明显显著的空间差异。空间上看,到21世纪末,在RCP 6.0情景下,全境产水量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增加超过10 mm/a;但是在RCP 8.5情景下产水量减少区域占全境的46.32%,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产水量显著减少。蒸散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干旱半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半湿润区蒸散变化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湿润区蒸散变化由温度主导;且在更高的升温情景下,增温影响进一步增加。同时,植被也是蒸散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其影响程度小于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73.
安徽淮北地区农田水资源调控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北地区存在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及其开发利用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该地区自然条件、降水、土壤、水文地质、水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差异,全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研究分区,提出北部“以蓄为主、以蓄促补”,中部“蓄泄兼筹、补排相顾、以蓄为主、适度排泄”,南部“以排为主,蓄、引、提相结合,洪、涝、渍、旱综合治理”的分区农田水资源调控模式。这对该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4.
流域"地-矿"土地水资源利用冲突测度确定及土地整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化区域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程度,有助于把握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土地整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该文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利用相互影响测度与土地整治策略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分析框架,并将土地、水和煤炭作为主要的相互影响对象,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影响载体,借助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依次评价土地损毁累积作用指数、水资源匮乏指数和煤炭资源损失指数;然后确定综合影响值及其等级空间分布,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耕地资源保护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和耕地质量提升区等七大土地利用功能区,并根据主要限制因素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影响高值区及中值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分别是20.21%和33.39%,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是煤炭开采活动集聚区,煤炭压覆及土地损毁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和耕地资源保护区;综合影响低值区及(基本)无影响区分别占24.24%和22.16%,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水资源匮乏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耕地质量提升区,以上分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用途分区基本吻合。综合影响测度模型有利于定量分析"煤炭-水土"相互利用影响等级与主导限制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5.
为了对不同来源地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福建、广东、台湾的72份茶树种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7项表型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72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变异性丰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0,其中数量性状(1.82)大于质量性状(0.94),以梗粗的最大(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7.86%,以百芽重的最大(29.21%),其次是发芽密度(23.46%)。相关性分析发现多个数量性状间的关系复杂,有22对性状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8对达显著水平(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份茶树种质在遗传距离为16时被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的主要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形态特征和进化类型各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前10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代表了27项表型性状76.04%的信息;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大小,筛选出综合得分前5的茶树种质可在茶叶新产品开发、茶树育种等方面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6.
芋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业行业标准《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规范芋》编制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芋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7.
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进行稻田养鱼的国家,这种传统的生态农业方式既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增产粮食和水产品,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而被传承下来,并在稻作区广泛传播,成为极富生命力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当今农业生产中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富有启发意义。这一历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今天传统稻鱼生产方式正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8.
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陕西安康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类型概述,运用定性评价法对安康市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专家赋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评价因子,对安康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提出了安康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9.
180.
Cisgenesis and genome editing: combining concepts and efforts for a smarter use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crop breeding 下载免费PDF全文
Teodoro Cardi 《Plant Breeding》2016,135(2):139-147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PGR) represent valuable sources of genetic variability for crop bree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biotechnologies is necessary for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use in pre‐breeding and breeding work. The genome sequencing of hundreds of genotypes and the mining of allele diversity in major crops and populations of landraces and wild relatives allow the isolation of genes underlying characters of interest and their precise modification or transfer into targeted varieties.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new plant breeding techniques (NPBT) that maximize the similarity with gene transfer by crossing (cisgenesis/intragenesis) or the accuracy of bio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genome editing) are reviewed. Their potentialities and current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using them separately or combined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PGR in crop breeding are also discussed. Above‐mentioned NPBT tackle some objec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and are under review worldwide to assess the possible exclusion from the current regulation system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