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42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25篇 | |
综合类 | 95篇 |
农作物 | 4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园艺 | 32篇 |
植物保护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光质和施氮量是影响芹菜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适宜的光氮组合能有效提升芹菜幼苗质量。为优化芹菜工厂化育苗,本试验设置2种光质(白光,W;蓝光,B)和2种施氮量(8mmol/L KNO_3,高氮,H;4mmol/L KNO_3,低氮,L),以WH为对照,研究光氮互作对芹菜幼苗生长、生理代谢和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H相比,WL和BH处理的芹菜全株干重分别显著减少43.18%和55.07%,WL处理的叶片和叶柄中硝酸盐、可溶性蛋白质和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BH处理的叶片和叶柄中硝酸盐、可溶性蛋白质和矿质元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而叶片中可溶性糖、丙氨酸族和丝氨酸族氨基酸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然而BL处理的芹菜全株干重比WH显著增加32.18%,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叶柄组氨酸(His)和脯氨酸(Pro)质量分数均显著增加。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对芹菜幼苗生长发育进行综合评价发现,BL处理表现最优。综上所述,蓝光和低氮组合能促进芹菜干物质积累,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而促进芹菜幼苗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2.
内蒙古芹菜根腐病病株和健株根域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蒙古芹菜根腐病发生的微生物生态机制,为利用微生态调控技术防治蔬菜根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以内蒙古根腐病芹菜病株和健株的根区土壤、根表土壤和根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根域微生物数量及其组成;同时利用CTAB法对优势真菌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就根区土壤而言,发病初期病株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别较健株有所减少,而在发病中、晚期,病株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较健株有所增加。(2)就根表土壤而言,发病初期病株细菌数量较健株减少,发病中期和晚期的细菌数量均较健株大幅提高;发病初、中和晚期根表土壤的真菌数量均高于健株。(3)发病初、中和晚期,根区和根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B/F)值均大幅度减小,表明病原真菌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4)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优势病原真菌分别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和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Fusarium oxysporum var.redolens),这3种病原真菌在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的数量远远高于常见真菌。【结论】内蒙芹菜根腐病的发生与根区、根表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异常变化及3种病原真菌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Yingai Gui Wei Yu Xiangwu Ge Haiyan Li Chengpeng Sun Xiqin Mao Kuijing Yuan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2022,47(1):1
Root exudates from Chinese celery (Apium graveolens) and Chinese cabbage (pak choi, Brassica chinensis) plants treated by prometryn, an herbicide, wer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under hydroponic cultivation. Prometryn and its metabolites released into the nutrient solution were analyzed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coupled with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is xylem-mobile herbicide is exuded from the roo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elery and pak choi had different root exudation profiles. Celery metabolized prometryn to prometryn sulfoxide and released both compounds from the roots. In contrast, pak choi barely metabolized or actively released prometryn from the roots.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metryn sulfoxide released from celery after 96 hr was 21 µg/L, which was nearly one-third that of released prometry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oot exudation and translocation of xylem-mobile herbicides could be significant in plants and are highly species dependent compared with phloem-mobile herbicides. 相似文献
34.
干旱区绿洲土壤中Cd、Pb、Zn、Ni复合污染对芹菜的影响及其富集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干旱区绿洲土壤中Cd、Pb、Zn、Ni复合污染对芹菜生长的影响及重金属在芹菜体内的富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重金属添加量的增加,芹菜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根据多元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芹菜地上部和根部吸收Pb量分别与外源添加Pb、Zn、Ni量和Cd、Pb、Zn、Ni量达到极显著相关,其中土壤Zn含量的增加极显著的降低了芹菜地上部和根部对Pb的吸收。芹菜地上部及根部对Cd、Pb、Zn、Ni四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大小顺序均为:Cd>Zn>Ni>Pb,且根部对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显著大于地上部。Cd在芹菜中的平均迁移能力最强,Zn、Ni次之,Pb的迁移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35.
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共存重金属Cd、Pb、Zn、Ni在干旱区绿洲土壤-芹菜系统中的吸收积累和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d、Pb、Zn、Ni四种共存重金属元素在芹菜不同部位的吸收量均为根部地上部,累积率大小顺序依次为CdZnNiPb;供试绿洲土壤原状土中Pb、Zn、Ni均以稳定的残渣态为主要存在形态,Cd以铁锰氧化态为主要存在形态,随着重金属元素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的Cd主要以碳酸盐态存在,Pb主要以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态存在,而Zn和Ni主要以铁锰氧化态存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区绿洲土壤中Cd的可交换态对芹菜地上部Cd含量的贡献最大,Ni的铁锰氧化态对芹菜根部Ni含量的贡献最大,而对芹菜地上部和根部吸收Pb和Zn量贡献最大的形态分别为Pb和Zn的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36.
37.
水芹和旱芹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方法对毕节水芹菜和旱芹菜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芹菜的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E、胡萝卜素、钾、钙、磷、铜和硒的含量均比旱芹菜高;而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钠、铁、镁和锌的含量则比旱芹菜低. 相似文献
38.
在甘肃河西走廊沿祁连山高海拔冷凉气候区开展西芹种植密度、节水灌溉及有机肥施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西芹最佳种植密度为7 411株/667m2,垄植沟灌,垄面宽40cm、垄沟宽20cm、每垄种2行、株距30cm。应用隔沟交替灌溉(灌水量为正常灌水量的80%)对西芹的生长和产量无显著影响,水分利用率为75.1kg/m3,较对照增加16.0%。配施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显著降低西芹硝酸盐含量,提高单重和产量,增加效益;在当地最佳施肥水平下减量10%并配施矿物质有机肥150kg/667m2与当地最佳施肥水平处理的西芹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