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0篇
  免费   486篇
  国内免费   777篇
林业   1273篇
农学   395篇
基础科学   148篇
  3742篇
综合类   2834篇
农作物   195篇
水产渔业   200篇
畜牧兽医   393篇
园艺   102篇
植物保护   321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353篇
  2022年   404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431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515篇
  2016年   590篇
  2015年   493篇
  2014年   575篇
  2013年   712篇
  2012年   748篇
  2011年   680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土壤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梁重山  党志  刘丛强 《土壤学报》2002,39(1):135-139
采用微波密闭消解样品的方法来测定土壤/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与重铬酸钾氧化法的结果相比,微波消化法具有操作简单、污染小、快速准确的优点。经F检验法及t检验法检验,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2.
通过室内恒温(25℃)避光培养试验,研究了黑土环境中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特征。在适宜水分条件下,将土壤样品分别进行常规、灭菌、选择性抑菌剂加入等处理后培养并测定土壤乙草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结果显示:在灭菌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较未灭菌土壤显著增加,未灭菌土壤中乙草胺残留数量与微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微生物活性是影响乙草胺降解的主要因素。适当的水分有益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从而促进了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加入青链霉素后乙草胺残留量远大于放线菌酮和常规培养,表明细菌比真菌具有更强的降解乙草胺的能力。随着乙草胺的施药量增加,初期微生物量显著降低,是导致乙草胺总降解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对碳贮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的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3个土壤层次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为>5 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占总团聚体的比例为26.39%~42.38%;其次为1~5 mm含量,占14%~18%;<0.25 mm的含量最小,占2.31%~6.73%。毛竹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值为0.90 mm,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毛竹林地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与0.25~3.15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与>3.15 mm和<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关不显著。毛竹林地0~20 cm土壤层中,分布在>5 mm和3.15~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比例分别为14.86%和11.26%,低于20~40 cm和40~60 cm土壤。这也说明,长期集约经营毛竹林后,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三江平原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沟渠沉积物DOC含量和分布,探讨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沉积物DOC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沟渠系统虽然都是在湿地的基础上开挖而成,但是分散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沟渠沉积物DOC含量及其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湿地开垦为农田利于沟渠各层沉积物DOC的累积,水田和旱田相比,旱田更有利于沟渠各层沉积物DOC的累积;沟渠沉积物DOC垂直分布随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穿过型沟渠和边界沟渠相比,边界沟渠沉积物DOC垂直分布显示出更强的沉积特点。挖沟排水和土地开垦耕作,不仅导致大量DOC向沟渠迁移并沉积在沟渠中,而且最终导致不同沟渠沉积物中DOC的含量和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5.
柳杉人工林采伐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25年生柳杉人工林(对照)采伐后形成的柳杉人工幼龄林、经济林、苗圃地、皆伐迹地、农耕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对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除经济林外,苗圃地、柳杉人工幼龄林、农耕地和皆伐迹地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8%,28.1%,37.8%,40.1%;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储量排序为:皆伐迹地(214.2±17.0 t C/hm2)>经济林(191.3±13.4 t C/hm2)>柳杉人工幼龄林(173.5±15.1t C/hm2)>苗圃地(171.9±9.2 t C/hm2)>农耕地(132.7±12.1 t C/hm2),分别比对照(272.9±21.8 t C/hm2)减少了21.5%,29.9%,36.4%,37.0%,51.4%。人工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减小的程度与采伐后紧接着采取的人为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66.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organisms responsible for decomposi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r how variations in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may influence soil carbon (C) cycling. Here, we altered organic matter in situ by manipulating both litter and throughfall inputs to tropical rain forest soils, and then used qPCR and error-corrected bar-coded pyrosequencing to investigate how the resulting changes i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ffecte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plot-scale manipulations drov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cidobacteria were present in greater relative abundance in litter removal plots than in double-litter plots, while Alphaproteobacteria were found in higher relative abundance in double-litter and throughfall reduction plots than in control or litter removal plots. In addition, the bacterial:archaeal ratio was higher in double-litter than no-litter plots.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Actinobacteria, Alphaproteobacteria and Gammaproteobacteri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itrogen (N), and soil N and C pools, while acidobacterial relative abundanc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se same factors. Bacterial:archaeal ratio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moisture, total soil C and N, extractable ammonium pools, and soil C:N ratios. Additionally, bacterial:archaeal ratio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ctinobacteria, Gammaprote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a,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Nitrospira and Acidobacteria. Together,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copiotrophic/oligotrophic model of soil heterotrophic microbes suggested by Fierer et al. (2007).  相似文献   
67.
碳钢二氧化碳腐蚀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氧化碳腐蚀是油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溶解于水后生成碳酸后引起的腐蚀。综述了在二氧化碳环境中,碳钢金属表面有产物膜和无产物膜存在的情况下腐蚀机理。分析了温度、二氧化碳分压、流速、pH值及腐蚀产物膜对二氧化碳腐蚀的影响。认为碳钢的二氧化碳腐蚀机理因金属是否形成碳酸铁(FeCO3)膜而不同,二氧化碳分压和洗速影响着腐蚀的阴极过程,而温度主要是影响腐蚀产物膜的形成条件。在局部腐蚀领域内开展基础性和应用  相似文献   
68.
南亚热带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也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约占生物体干质量的一半左右,碳环及其空间分布与生态系统的维持、发展和稳定性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悲志永等,2003).  相似文献   
69.
木炭的土地利用及碳汇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中施入木炭颗粒,不仅能提高土壤的透气、透水、保水性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及产品的品质,而且阻断了木炭本身成为碳源的通道。同时,通过提高植物的生长量,可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CO2,提高碳汇效应。  相似文献   
70.
1987年大兴安岭林火碳释放及火后NPP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大兴安岭地区1985年一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1987年林火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大兴安岭1987年林火碳释放及火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恢复的研究.通过对1987年火烧迹地林火发生前各树种的生物量的估算,得出在1987年林火中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释放的碳量约为1.97×10~6~2.47×10~6 t;同时分别比较火烧中各树种的碳释放量和不同火烧等级下的碳释放量.结果表明:落叶松在1987年林火中释放碳量约0.96×10~6~1.19×10~6 t,占碳释放总量的49%左右;重度火灾中碳释放量占总碳释放量的99.4%.火后乔木层的NPP恢复在21年间成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恢复趋势表明在火后23~24年的时候中度火灾后的乔木层NPP可达到未过火林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