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06篇
  免费   795篇
  国内免费   1649篇
林业   1814篇
农学   1701篇
基础科学   1751篇
  2604篇
综合类   8672篇
农作物   690篇
水产渔业   526篇
畜牧兽医   1561篇
园艺   382篇
植物保护   649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479篇
  2021年   565篇
  2020年   531篇
  2019年   675篇
  2018年   367篇
  2017年   712篇
  2016年   931篇
  2015年   802篇
  2014年   1019篇
  2013年   1097篇
  2012年   1477篇
  2011年   1392篇
  2010年   1116篇
  2009年   1069篇
  2008年   993篇
  2007年   1001篇
  2006年   920篇
  2005年   706篇
  2004年   530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320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256篇
  1997年   220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海洋捕捞能力的计量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渔船数、总吨位、总功率和专业劳动力为投入指标。以年捕捞产量为产出指标,对我国1994至2005年的近海捕捞与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与能力利用度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渔业管理的政策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近年来近海捕捞的渔船数和捕捞劳力的过剩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渔船总吨位与总功率的过剩率却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目前我国近海增加捕捞能力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提高渔船的总功率与总吨位,需要在今后的渔业管理中引起重视。通过近海与远洋渔业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近海捕捞能力的实际过剩率已超过了50%,捕捞能力的利用水平不高且提高程度有限;而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则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研究同时显示:我国近海捕捞能力利用度与远洋捕捞能力利用度两条曲线在每次远离后都有互相靠拢的趋势。表明我国远洋捕捞的能力利用度提高后,会吸引近海渔业的部分捕捞能力转入远洋渔业,在降低远洋渔业能力利用度的同时,减轻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也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得以提高;反之,当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相对近海渔业较低时,就会有一部分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转入近海捕捞,加大了近海的捕捞强度,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下降。所以,积极提高并保持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对缩减近海捕捞规模有较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为提供实际生产理论依据,改良系统水处理工艺,开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吉富罗非鱼氮收支和对水质情况的初步研究。起始养殖密度8 kg/m3,投饲率2%,系统循环量1 m3/h,总水量0.8 m3。试验期间溶解氧大于6 mg/L,pH 7.0~7.2,水温23~25℃。每周监测水质2~3次,监测指标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每2周检测1次水中总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实验前后饲料、试验鱼体、粪便、悬浮颗粒的氮含量。结果显示,摄食氮有50.00±1.50%转化为生长氮,32.61±1.38%转化为排泄氮,17.39±4.0%转化为粪氮;58%的粪氮为悬浮颗粒物,42%为可沉淀颗粒物。  相似文献   
993.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ca), tolerates salinity fluctuations inhabiting intertide zone. This study deals with growth, food intake, food conversion and the bioenergetic responses of the red variant (wet weight of 2.60 ± 0.11g) and green variant (wet weight of 2.56 ± 0.08 g) A. japonicus to different salinities of 22, 26, 30, 34, and 38 psu at 16.5 ± 0.5°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alinity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of both green and red variants A. japonicus (< 0.05). Both colour variants of sea cucumber had highest SGR at 30 psu, and then decreased when salinity below or above this point. Maximum SGR (the green 1.07 ± 0.08% day?1, the red 1.14 ± 0.09% day?1 respectively) is related with maximum food intake (FI) and highest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FCE) (< 0.05) occurring at 30 psu. Only under 22 psu, the green variant grew faster than the red variant (< 0.05), and under other four salinity treatm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GR of two colour variant holothruians (> 0.05). Values of adaptable salinity scope for green and red variants sea cucumber survival are 18.5~39 psu and 20.9~38.6 psu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energy budget formula of sea cucumber at 30 psu was: 100C = 6G +42F +3U+49R (C, energy ingested; G, energy for growth; F, energy loss as faeces; U, energy used for ammonia excretion; R, energy loss for respiration). The sea cucumber had maximum energy ingested (C) and highest proportion of energy for growth (G) at 30 psu, and then decreased when salinity is above or below this salinity. Both red and green variants of A. japonicus deposited for growth were very low, and the energy loss in faeces and energy for respiration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assimilation energy. The result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farming green and red variants A. japonicus, both with respect growth and energy allocation, is the salinity scope of 26 ~ 30 psu.  相似文献   
994.
pH值和Ca~(2+)浓度对日本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报道了不同pH值(6.5、7.5和8.5)和不同Ca2+浓度(38.8.61.1和78.8ppm)对日本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值对该虾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Ca2+和pH值在影响其生长的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交互作用。pH值和Ca2+对该虾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能量摄入量实现的。本实验条件下,该虾摄入的能量平均有15.8%用于生长,1.8%作为粪便排出体外,其余用于呼吸和排泄。  相似文献   
995.
挤压加工对南极磷虾粉营养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南极磷虾粉,采用国标方法分析其营养成分,并与船产南极磷虾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比较,包括船产南极磷虾粉和双螺杆挤压方法制备南极磷虾粉的得率、常规营养组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在3种加工方法(其中双螺杆挤压法分别采用两种前处理法)中,两种双螺杆挤压方法制得的虾粉与船产南极磷虾粉的得率、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显著;但采用双螺杆挤压经两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分别制得的南极磷虾粉的得率、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为所用原料基础特性差异不同所致。本文探索了双螺杆挤压技术应用于南极磷虾粉生产的可行性,也为"低温"南极磷虾粉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6.
为评估文蛤生态容量,实验根据动态能量收支理论,基于R语言构建了文蛤动态能量收支模型,采用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法估算模型参数,通过对比围塘环境下文蛤壳长、湿重、软体部湿重的实测值与模拟值验证模型,并应用于模拟黄海海域滩涂区文蛤的生长过程。结果显示,文蛤模型主要参数形状系数、阿伦纽斯温度系数和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能量分别为0.57、9 278 K和2 056 J/cm3;实测与模拟的文蛤壳长、湿重和软体部湿重相关系数R2平均为0.996,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为3.58%;如东沿海区域6月实测文蛤软体部干重为0.48 g,壳长3.12 cm,模型模拟的软体部干重、湿重和壳长分别为0.476 g,6.6 g和3.2 cm。研究表明,实验构建的文蛤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可真实地反映出文蛤在自然水域中的生长过程,为评估文蛤生态容纳量及构建文蛤相关的生态系统模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日粮水平和饵料种类对真鲷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玉筋鱼为铒料生物,采用室内流水模拟实验法研究了摄食水平和饵料种类对真鲷能量收支各组分和能量收支分配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真鲷的生长量、总代谢量、排泄量及生态转换效率均随日粮水平升高呈减速增长趋势,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均可用对数曲线加以定量描述;不同生物饵料能造成真鲷摄食、生长、排泄和总代谢水平的显著差异,但却不能改变以比能值为单位的生态转换效率。依据各收支过程的量化结果,可得到真鲷的能量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998.
蓄水前后三峡水库营养盐收支计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近10年来长江三峡库区江段氮、磷营养盐的历史数据,以及三峡库区支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淹没土壤释放、工农业排放等主要形式的氮、磷营养盐负荷数据,并结合现场调杏的结果,采用箱式模型对蓄水(135~139m)前后三峡水库营养盐进行收支计算,以期为三峡成库后三峡江段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长江营养盐输送过程提供研究基础.结果表明:上游输入的总氮、总磷是三峡水库氮、磷营养盐的主要来源,占入库负荷的80%~90%;蓄水后入库营养盐负荷种类增加,主要是淹没土壤的释放作用.蓄水前总氮、总磷入库负荷与出库负荷相等,蓄水后入库营养盐有约18%的总氮和15%的总磷滞留于水库中,而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受蓄水因素影响较小.颗粒氮磷营养盐的沉降、生物吸收以及残体的沉降作用是导致出库营养盐减少的主要原因,其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养殖水环境中氮的循环与平衡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养殖水环境中,由于人为的介入和影响。使得水体中氮的各种形态转化和循环过程中发生了改变。笔者详细地介绍了养殖水环境中氮的各种存在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同时总结了前人研究和提出的各种养殖水环境中氮的物质平衡模型,为优化水产养殖和保护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茶多酚与细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微量热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两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及与DNA的亲合作用,作出其热谱图,得出各种浓度下茶多酚的抑菌情况和DNA亲合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620 g/ml时,茶多酚对产气杆菌的作用十分显著。3.3 mg茶多酚与12.6 mg DNA相互作用的亲合热效应为-0.003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