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83篇 |
免费 | 242篇 |
国内免费 | 33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18篇 |
农学 | 490篇 |
基础科学 | 98篇 |
646篇 | |
综合类 | 1811篇 |
农作物 | 471篇 |
水产渔业 | 157篇 |
畜牧兽医 | 399篇 |
园艺 | 1835篇 |
植物保护 | 4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242篇 |
2020年 | 299篇 |
2019年 | 190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313篇 |
2016年 | 403篇 |
2015年 | 383篇 |
2014年 | 348篇 |
2013年 | 351篇 |
2012年 | 464篇 |
2011年 | 421篇 |
2010年 | 362篇 |
2009年 | 295篇 |
2008年 | 260篇 |
2007年 | 207篇 |
2006年 | 193篇 |
2005年 | 159篇 |
2004年 | 117篇 |
2003年 | 102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60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01.
基于表型和SRAP 标记的切花菊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5 个表型性状和SRAP 标记分析56 个切花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表型变异分析结果
表明:21 个性状表现出品种内一致性高及品种间特异性强;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贡献值较大的性状
有花序直径、花序类型和瓣型等花部性状,其次是叶部和茎杆性状,说明所选用的切花菊品种在分类时
应以花部性状为主,叶部和茎杆性状为辅;表型性状基于遗传距离UPGMA 聚类,将56 个切花菊品种分
为平瓣类、匙瓣类、桂瓣类、匙瓣-平瓣类和管瓣类,聚类结果大致按照花径-瓣型-花型分类。14 对
SRAP 引物组合扩增56 个切花菊品种的DNA,共扩增出454 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23 条,占扩增带数的
93.17%,多态性含量PIC 值在0.72 ~ 0.89 之间,平均为0.82,说明切花菊品种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
遗传多样性。基于SRAP 标记的UPGMA 聚类分析显示: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4 ~ 0.97 之间,将56
个切花菊品种分为平瓣类-匙瓣、桂瓣类和管瓣类,聚类结果大致按照花径-瓣型-花型分类。Mantel
检验相关性系数为0.682,两种聚类结果有相似之处,均能很好体现试验切花菊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02.
103.
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水分扩散与溶质弥散持续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水分扩散和溶质弥散的持续效应,于2016—2019年在1.5°、3°、5°的径流小区开展了生物炭持续效应试验,分析了单次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Boltzmann变换参数ξ、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D(θ)、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Dsh(θ)的持续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单次添加生物炭后的4年内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且各指标变化率均随坡度增大、施炭年限延长而减小;坡度、年份、是否施用生物炭3个因素中,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最大的均为是否施用生物炭;施用生物炭增大了ξ,且ξ随坡度增加、施炭后年限延长逐年减小。2016—2019年D(θ)与Dsh(θ)均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土壤含水率小于等于042cm3/cm3时,生物炭抑制土壤水分扩散;当土壤含水率大于0.42cm3/cm3时,生物炭促进土壤水分扩散。当土壤含水率小于等于0.36cm3/cm3时,生物炭抑制土壤中NaCl溶液的弥散;当土壤含水率大于0.36cm3/cm3时,生物炭可以促进土壤中NaCl溶液的弥散。试验区θ处于0.20~0.35cm3/cm3,故施用生物炭对水分扩散、NaCl溶液弥散均具有抑制效果,且生物炭对水分扩散和溶液弥散抑制效果均随坡度增加、施炭后年限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104.
黄光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5.
106.
本研究建立了黑水虻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方法,对黑水虻幼虫粉中AFB1的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使用甲醇-水溶液(8:2,体积比),添加7%氯化钠对黑水虻幼虫粉中AFB1进行提取,免疫亲和柱净化,甲醇-乙酸铵(10 mmol/L)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检测,7.0 min出峰。结果表明:AFB1在1~20μg/kg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幼虫粉回收率为83.1%~11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10%;虫粪回收率为76.6%~114.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检出限(LOD,S/N≥3)为0.01μg/kg,定量限(LOQ,S/N≥10)为0.05μg/kg。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以用于黑水虻幼虫粉和虫粪产品中AFB1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7.
马尾松与黑松种源核型和模糊聚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尾松与黑松种间和种源间的核型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了这两种松树及它们种源的核型变异情况、进化途径,为马尾松与黑松的细胞学分类、遗传育种及系统进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悬浮发酵模拟试验研究了酸处理调控红碎茶发酵.结果表明,发酵系统pH值与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7,p〈0.001;r=-0.864,p〈0.005),而与茶褐素(TB)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6,p〈0.005);TF形成主要受二羟基多酚氧化酶(DPPO)与三羟基多酚氧化酶(TPPO)相对活性影响;酸处理可促进PP向TF的有效转化,TF转化率比对照提高71.2%.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红茶发酵中pH调控提高TF含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