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71篇
综合类   11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德才  胡锋 《节水灌溉》2012,(10):18-20
采用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强度修复污水厂尾水,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d和水温为17.8~21.5℃的条件下,研究了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9%~53.1%(平均值44.0%)、37.97%~64.45%(平均值50.8%)、33.46%~57.25%(平均值44.9%)和去除率5.43%~72.62%(平均值50.97%),其出水COD浓度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对比无/有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发现,曝气强化作用对复合式生态浮床修复效果的改善具有较重要的效果。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强化系统是一种运行管理方便、成本低廉、无需占有耕地。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土壤几种生物修复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生物修复因其环境友好且成本效益高而得到广泛关注。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充分了解每种修复技术的特点,才能更经济、有效地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本研究阐述对比了目前的土壤重金属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植物修复(植物挥发、植物固定和植物提取)、转基因植物提取、螯合辅助植物修复、微生物辅助植物修复等技术的机制、优势、局限性和适用性等方面的差异。综述提出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需要土壤化学、植物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根据污染土壤的特点,结合具有相应改良特性的转基因植物,是实现污染土壤大面积修复的有效方法。同时,农艺措施对天然超级积累植物的生物量和重金属提取能力的刺激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植物修复可以与其他几种传统修复技术有效结合,利用转基因技术建立土壤+植物+微生物的组合是未来修复技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是现代新型的一种经济、高效且生态可承受的绿色清洁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在解决石油污染土壤问题中引进微生物修复技术。总结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修复类型;能够降解石油烃类物质的微生物种类、复合菌群及利用基因工程构建石油高效降解菌;影响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效率的多种因素,探讨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膜水质修复技术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基质表面的微生物进行水质修复的一种方法。介绍了生物膜水质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情况,阐述了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因素,包括基质类型、放置密度及水体C/N等,并探讨了生物膜处理养殖废水对池塘生态环境和水产产量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生物膜水质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研究趋势,并指出生物膜技术是一种提高水产产量、净化水体、减少养殖废水排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环境铜污染影响及修复的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铜污染对不同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Cu污染对高等植物毒害作用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植物生长指标、光合作用、细胞结构、细胞分裂、酶系统和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上;高Cu对高等动物毒害作用的研究非常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动物生产性能、体内重要的铜酶、代谢酶及重要组织器官结构功能的影响;Cu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尽量减少铜污染和进行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7.
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了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实验,分析了单养与混养两种条件下养殖水体营养盐结构以及底质成分的变化,测定了对虾与海参的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结果显示,混养海参可以明显改变养殖系统的营养盐结构,可使水体中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浓度有所升高,同时也可有效地控制系统中氨氮浓度。混养海参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实验结束时混养组硫化物含量为(7.71±1.33)mg/kg,仅相当于单养组浓度的1/3。混养海参对对虾生长及存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混养组对虾体长特异增长率为(0.69±0.13)%/d,显著优于单养组(0.45±0.06)%/d;混养组对虾成活率可达72.5%±22.9%,显著高于对照组55.0%±17.5%。在混养系统内,对虾不会对海参的生存造成负面影响,海参能够有效地选择摄食和利用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食物中有机质的同化率可达36.36%±13.79%),并以较快的速度生长。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玉足海参具有明显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同生物的功能特性及其间的协同作用,由水生经济植物浮床、芦苇湿地、固定化微生物膜、底栖软体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组成了多级生物净化系统,除芦苇湿地、滤食性鱼类外,全部设置在多级生物净化水渠中。不仅充分利用了水面,节约了材料、能源,提高了净化效率,而且有效调控和净化了养殖池塘的水质,实现了养殖排放水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养殖效益。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排放水经过多级生物净化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控制在69.114-43.832mg/L,平均减少率为13.44%~0.47%,蓝藻平均减少率为58.41%-51.63%。  相似文献   
9.
Lead (Pb) is recorded as the second most hazardous pollutant of the environment. Previous cases of Pb bioremediation has been reported using single biosystem, but very few reports are available in biological approaches using multi-biosystems to achieve an enhanced bioremoval of Pb.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the capacity of a unique association of Pennisetum purpureum, a hyperaccumulator plant, and Lumbricus terrestris (earthworm) bioaugmented with a Pb-resistant bacterium, obtained from an industrially contaminated site and identified as isolate VITMVCJ1 Klebsiella variicola, to bioremediate Pb. The Pb-resistant gene was amplified in the bacterial isolate VITMVCJ1.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60 d. Results verified that the bioaugmentation process enhanced 1) root and shoot length of the plants, 2) chlorophyll content of the plants, and 3) biofilm-producing ability of the microbes from the rhizosphere region of the plants. The total phenolic and flavonoid contents were found to be lower in the plants in the bioaugmented setup. The study also observed a reduction in the toxic effects of Pb on earthworm and plant. The earthworm was used to assess the Pb-induced stress syndrome after exposure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Pb in the soil. A reduction in the content of malondialdehyde, a potential biomarker, on exposure to Pb demonstrated the role of the inoculum to alleviate heavy metal-induced stress in earthworms. All three symbionts accumulated Pb; Pb was accumulated mainly in the root of the plant, and poorly in the shoot of the plant and body mass of the earthworm. The bioaugmentation system exhibited stable and excellent uptake of Pb from the contaminated soil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synergistic association of the plant and earthworm with appropriate microbes for the bioremoval of Pb.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及其影响影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igh persistence in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te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motivating interest. Many soil microorganisms can degrade PAHs and use various metabolic pathways to do so. However, both the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s as well as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can drastically influence the degradation capacity of naturally occurring microorganisms for field bioremediation. Modern biological techniqu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microbial PAH-degradation and make the biodegradation metabolic pathways more clear. In this review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PAHs in soil is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placed on the main degradation pathways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bio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