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5篇
  2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
我省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作业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省天保工程实施两年来,公益林建设项目作业设计率已达95%以上,然而还存在着一些单位领导对作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据此提出了今后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深刻探讨生态农业内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屯留县王公庄六位一体农牧结合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通过对该生态模式系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表明,该生态农业模式系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是中国北方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稻田高效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1985-1991年稻田间作模式随机区组试验和生产对比试验的有关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的一系列资料。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各间作模式在创立高效农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有益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用于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人工栽培的覆土和草炭中分离、纯化出40株细菌,经液体发酵试验和平板试验检测这些菌株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3株细菌(编号为:T24、T34、C1)。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生态基系统中细菌群落组成与草鱼生长的关系,实验按生态基表面积占养殖水体表面积的比值50%、100%、150% (S-50、S-100、S-150),设置3个不同密度的生态基养殖系统。首先测量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草鱼生长性状,进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中和生态基上的细菌群落组成,探索生态基系统内细菌群落与草鱼生长的关系。结果显示,S-100和 S-150组的草鱼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50和对照组;S-100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S-100和S-150组的饲料转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菌群落分析发现:①与水体相比,生态基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比例增加,且该菌在S-100组中显著高于其他组;②水体中细菌主要以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红细菌属(Rhodobacte)、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浮霉状菌属(Planctomyces)为主,生态基上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占较高比例,并且后3种细菌在S-100组中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③在可鉴定的种水平上,生态基上的细菌主要以产碱假单胞菌(P. alcaligene)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为主,其中产碱假单胞菌在S-100和S-150组最高。综合草鱼生长性状、细菌群落组成及生态基生产成本分析发现,生态基比表面积为100%时效果最佳,即细菌多样性和潜在益生菌比例高,饵料系数最低,草鱼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引进天敌昆虫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天敌昆虫引进20多年来各阶段的引种量、引进重复率、引种国际范围、引种单位、引进种类和引进后的应用情况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年平均引种量虽然逐年有所上升,但每年基本上维持在8~10种次。2次、3次引种重复率逐年降低,至2000年2次引种率大约23%。3次引种率在10%左右。引种目标国由4个到38个,引种单位数量变化相对不大,1986年后年平均基本上维持在10个左右。应用效果分3种类型:(1)建立种群起到控害作用;(2)建立不稳定种群控害效果不明显;(3)未能建立种群。  相似文献   
17.
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防治潜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防治效果潜能,本试验以芹菜为寄主植物,研究了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功能反应和不同益害比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密度为40、80、120(头)时,异色瓢虫的捕食量成增大趋势且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当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为160、200、240(头)时瓢虫的捕食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龄异色瓢虫幼虫的取食量受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影响显著,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模型.4龄异色瓢虫幼虫的瞬时攻击率a'为1.1862,取食1头胡萝卜微管蚜所需时间(即处置时间Th)为0.004,4龄异色瓢虫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最大捕食量为210.9头,瓢虫对蚜虫的搜索效应S=1+0.00474 N.益害比试验中得出4龄异色瓢虫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量符合二次回归方程,二次回归方程显示当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均为500时,随着异色瓢虫数量的增加,其捕食量成先增大后减少趋势,根据公式其最大捕食量为186.26,最佳益害比例为1∶83.本试验对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胡萝卜微管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期为无公害芹菜种植提供有效的生物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安吉县生态林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安吉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强化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加强宣传、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调整结构、正确处理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效益林业的关系5方面着手,抓生态建设促经济发展,全面实施"生态安吉".  相似文献   
19.
以朝阳地区主要经济林树种1958~2005年资料为基础,对山杏、大扁杏和大枣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评价。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种主要经济林树种未来10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foliar application of silicon (Si) and salicylic acid (SA) can be beneficial to plants. However, there are doubts about the interaction of Si and SA in the physiology and yield of legume crop.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oliar application of Si and SA on the photosynthetic variables and yield of soybean and bean grain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mposed by four treatments: potassium silicate and stabilized sodium at a concentration of 3.6?g?L?1 Si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SA (210?mg?L?1), only SA, and without Si or SA. The interaction of Si with foliar SA enhanced photosynthesis only in soybean; it did not affect the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of bean and did not alter the yield of the two crop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liar Si application at high concentrations, independently of SA application, increased the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of the soybean without affecting the yield; however,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i and SA had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physiology and yield of b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