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6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林业   33篇
农学   555篇
基础科学   45篇
  262篇
综合类   1100篇
农作物   200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83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43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核桃叶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作用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核桃叶提取物对蚜虫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提取物对蚜虫的击倒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加;处理浓度越高,对蚜虫的击倒中时越短.  相似文献   
72.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了室内繁蚜过程中豆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豆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分属三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为3.34,是营养属性,对豆蚜种群消长的影响主要在繁蚜后期;第二主成分特征根为3.02,是生长率属性,主要在繁蚜中期起作用;第三主成分特征根为2.25,主要在繁蚜初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73.
【研究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大豆种子上菜豆荚斑驳病毒的免疫捕获一步RT-PCR方法(一步IC-RT-PCR)。【方法】采用抗原捕获和一步RT-PCR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反应条件优化,确定一步IC-RT-PCR的反应程序,同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及实际检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成功建立了一步IC-RT-PCR检测菜豆荚斑驳病毒方法,能够从感染菜豆荚斑驳病毒的大豆种子上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病毒及健康大豆无特异性反应;应用该方法对不同产地大豆种子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从来自美国的大豆样品中检出菜豆荚斑驳病毒,检出率为50%。【结论】一步IC-RT-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大豆种子上的菜豆荚斑驳病毒,适用于口岸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74.
本试验以绿豆皮粉、黄豆皮粉、红薯皮粉、高筋面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次发酵法研制膳食纤维杂粮面包,通过口感和外观考察了配方和烘培时间对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杂粮面包品质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改良剂添加量>杂粮皮粉用量>烘焙时间>酵母添加量。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杂粮面包的最佳配方为高筋粉50%、杂粮皮粉2.3%(绿豆皮粉:黄豆皮粉:红薯皮粉=3:2:5)、白糖13.1%、酵母0.4%、改良剂0.2%、奶粉0.3%、水21%、鸡蛋6.6%、盐0.5%和黄油5.2%,烘培20min得到的杂粮面包的风味品质最佳,形态丰满完整,色泽均匀,组织有弹性,具有发酵烘烤后特有的面包香味,松软可口。  相似文献   
75.
摘 要:为有效控制玉米地下害虫、蚜虫和茎基腐病的常年危害,筛选具有较好控制作用的种衣剂,笔者开展了14种悬浮种衣剂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14种种衣剂对供试玉米品种出苗安全;氟虫腈?噻虫嗪(30%悬浮种衣剂)(1:1000)处理的出苗率96.7%为最高值。氟虫腈?噻虫嗪(30%悬浮种衣剂)(1:1000)对玉米地下害虫、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4.8%、80.0%。精甲?咯?嘧菌(11%悬浮种衣剂)(1:2000)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达73.7%。说明以噻虫嗪、氟虫腈和甲霜灵为主的复配防治玉米地下害虫、蚜虫、茎基腐病,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针对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域,结合品种、施肥、管理等措施选用不同的配方,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6.
[目的]为了全面评价田间杀虫剂对害虫的非致死作用,[方法]我们选择了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和种群拥挤作为处理因子,测度了大豆蚜的产蚜量、成蚜寿命、若蚜历期及有翅蚜数量等指标,评价两个因子对蚜虫的寄主植株上种群的增殖力和转移扩散风险的影响性质及大小。[结果]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对大豆蚜植株上种群有明显降低繁殖率的作用,从而有效减轻本地危害;另外,用药导致有翅蚜的数量显著降低,能降低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拥挤降低了第一代蚜虫种群的繁殖力,对第二代种群繁殖力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拥挤造成有翅蚜数量增加,会增加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药剂和拥挤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研究表明: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会降低大豆蚜后代的在原植株上的为害和转移为害,拥挤会消减药剂在植株上的控害作用,也会增加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77.
为了研究氮肥用量对绿豆品种皖科绿3号产量的影响,设计4种氮肥水平(0、30、60、90kg/hm 2),对不同处理中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单株荚数、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含量,尤其在苗期和开花期可使绿豆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根瘤数量、鲜重和干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株高、分枝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水平对单株荚数、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效果相似,随着氮肥水平的升高,这3种性状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60kg/hm 2的氮肥处理达最大值。该结果同时也表明氮肥主要通过单株荚数影响绿豆产量。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肥可提高绿豆的增产潜力,皖科绿3号在安徽省地区种植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60kg/hm 2。  相似文献   
78.
以“苏绿2号”绿豆为原料,以产品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绿豆沙的配方。结果表明,“苏绿2号”绿豆沙最优配方为:以绿豆质量为基准(100%),绵白糖添加量40%,玉米油添加量30%,面粉添加量40%。该配方制成的绿豆沙口感细腻、色泽均匀,无明显走油现象,具有绿豆沙独特的色泽和香味。  相似文献   
79.
以绿豆为主要原料,对甘草绿豆糕点的加工配方进行优化。研究了低筋面粉、白砂糖、植物油、甘草添加量对甘草绿豆糕色泽、表现状态、口味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甘草绿豆糕点的最佳配方为绿豆糊用量1 kg,白砂糖添加量16%,低筋面粉添加量24%,植物油添加量4%,甘草粉添加量1.6%,在此条件下加工的甘草绿豆糕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80.
Aphidoletes aphidimyz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dators used in the augmentative biological control of aphids, key pests of many crops worldwide. Adult females are very efficient in locating aphid infestations over a relatively long range, up to 45 m, and deposit eggs near or within aphid colonies. The predatory larvae are aphid generalists preying on several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aphid species. The successful use of this biocontrol agent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depends on several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Among biotic factors, aphid species, plant structur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intraguild predation may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predator´s population dynamics. Key abiotic conditions include day lengths (above a critical threshold to prevent diapause), availability of mating sites in the crop, temperature (above 15 °C to enable egg laying), air relative humidity (above 70%) and availability of pupation sites. Although several succes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open field crops with naturally occurring or released populations, commercial releases are primarily used in protected crops. Optimized emergence boxes combining provisioning of food sources for the adults, integration with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at occurred in the greenhouse environment lately, insights into the nutritional ecology in open field crop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are proposed as future directions to improve adoption and efficacy of A. aphidimyza in crop protection. © 201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