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5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林业   316篇
农学   126篇
基础科学   109篇
  323篇
综合类   861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168篇
园艺   45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马铃薯高产施肥措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试验采用 311改良饱和D设计方法 ,对青海省新育成的青薯 2号 (32 8)品种进行了氮、磷、钾三大要素的施肥水平研究。其结果表明 :三种化肥对产量影响的大小程度依次排序为N >K >P。经计算机模拟寻优 ,获得了施肥的高产数学模型和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 6 6 7m2 产量高于2 6 0 0kg的最优方案有 18套 ,最佳农艺措施是 :氮肥用量为 2 8 97~ 2 9 15kg ,钾肥用量为 16 5 4~17 11kg ,磷肥用量为 5 34~ 5 88kg。  相似文献   
42.
根据云南省推广甘蔗收获机械的实际情况,从农户层面探究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宣传推广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从多个角度提出增强推广应用效果的可行性建议,为促进甘蔗收获机械在云南地区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作物残留和投入有机物料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固碳特征及其与团聚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土壤和不同粒级团聚体对累积碳投入的响应。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始于1986年,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化肥混施(RS)、低量粪肥配施化肥(M1)和高量粪肥配施化肥(M2)5个处理。2009年采集0~10 cm土壤样品,测定总土以及大团聚体(LM,2 mm)、较大团聚体(SM,0.25~2 mm)、微团聚体(MA,0.25~0.053 mm)和黏粉粒(SC,0.053 mm)的质量比例及其SOC浓度,并分析闭蓄于SM内部的颗粒有机物(POM)、微团聚体(MA-SM)和黏粉粒(SC-SM)的质量含量和SOC浓度。结果表明,与CK和CF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RS、M1和M2)均显著提高了LM和SM的质量比例和平均当量直径(MWD),降低了SC质量含量;两个粪肥配施化肥处理(M1和M2)的效果优于秸秆化肥混施(RS),但是M1和M2间差异不显著;单施化肥则降低了稳定性团聚体的比例。团聚体的SOC浓度没有随粒级增大而增加,各处理均为LM和SM结合的SOC浓度最高,其次为SC,最小为MA。与CK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的SOC浓度。总土SOC的增加主要取决于SM的SOC含量,而MA-SM组分决定了SM固持SOC的能力。总土、LM和SM的SOC含量以及从SM分离出的POM、MA-SM和SC-SM的SOC含量均与累积碳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总土分离出的MA和SC的SOC含量对累积碳投入量反应不敏感,表现出碳饱和迹象。因此,尽管长期大量施用有机物料促进了红壤性水稻土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其SOC的固持,但有机质可能不是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最主要黏结剂。  相似文献   
44.
Accumulation and depletion of soil phosphorus (P) was studied in a long‐term (37 y) field experiment in Southern Finland. The loam soil had a high pH (7.5–7.7) due to an earlier liming. Spring barley, spring wheat, oat, and ryegrass, grown in rotation, were annually fertilized with 0, 32, or 67 kg P ha?1 y?1 (P0, P1, and P2K) and sufficient N. The average dry matter grain yield 2,600 kg ha?1 of the P0 plots increased by about 500 kg ha?1 at P1 treatment and another 600 kg ha?1 by P2K.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1978 (beginning), 1995, 2005, and 2015. According to the Chang and Jackson sequential extraction, the P2K and P1 treatments increased the inorganic soil P by 732 and 32 kg P ha ?1 in 37 year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0 plots were depleted by –459 kg P ha ?1. The P2K treatment increased all four P fractions, extracted with NH4Cl (easily soluble), NH4F (Al‐P), NaOH (Fe‐P), and H2SO4 (Ca‐P). Continuous depletion (P0) decreased the NH4Cl‐P and NH4F‐P pools, NaOH‐P and H2SO4‐P pools remaining stable. None of the P pool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t P1. The remarkable gap between the measured change and the balance for the P2K and P1 treatments cannot be explained solely by lateral soil movement, meaning that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applied P was lost either in surface runoff or transported below the investigated depth of 40 cm. Despite large P applications, the degree of P saturation reached only 20% in the P2K topsoil, assuming a 50% reactivity of Fe and Al oxides. As derived from sorption isotherms, a high EPC0 (i.e., equilibrium P concentration at zero net P sorption or desorption) of 1.30 mg L?1 had been built up in the P2K treatment, while in the P1 treatment EPC0 (0.33 mg L?1) had remained unchanged and P depletion (P0) had caused a decrease to 0.12 mg L?1.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perties respond strongly to both P fertilization and nul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nd that in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only a low proportion of the residual fertilizer P can be recovered from soil.  相似文献   
45.
从认知水土流失“零”基准面的理论出发,在大范围的地理尺度及大的时间跨度层面上,根据岩层及土壤在外力(水力、重力、风力等)作用下的自然规律,即高势能向低势能的迁移表现,提出建立最低的水土保持监测基准面(点),扩大水保法调整的范围,从而减少近期和长期的水土流失趋势。  相似文献   
46.
【目的】查清呼伦贝尔煤电基地的水资源质量。【方法】现场采集和收集了81件地下水(其中潜水42件,承压水39件)化学样品进行水质检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溶解性总固体(TDS)的分布以及水化学类型的分析,进行研究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通过离子交换和岩石溶滤以及蒸发浓缩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熵权-密切值法评价了地下水的水质情况。【结果】研究区潜水和承压水均属于碱性水,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54.81 mg/L和208.22 mg/L,阳离子均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3~-、Cl-为主;TDS均为高平原向平原及河谷区逐渐变低,且超过1 000 mg/L的区域基本位于高平原上;潜水含水层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Na-HCO_3以及Ca?Na?Mg-HCO_3,承压含水层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HCO_3·Cl以及Na·Ca·Mg-HCO_3。【结论】地下水中Na~+是通过含水介质中的Na~+与地下水中的Ca~(2+)和Mg~(2+)交换而得到,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含钠和钙硅酸盐的溶滤作用影响,采矿活动对其影响基本可忽略,农田灌溉对地下水中NH4+和NO2-有一定的影响。潜水和承压水的水质普遍较差,在河谷区和平原区下地下水水质较好。相关研究成果旨在为呼伦贝尔煤电基地水资源规划和优化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针对联合收获机知识缺乏系统化组织与分类、难以在设计时高效获取并应用的问题,应用装备谱系及谱系拓扑图形式对联合收获机知识进行层次化组织;按照联合收获机智能化设计实际应用需求,对知识库系统功能模块进行架构分析;分析了农机装备设计知识的表现形式,综合利用产生式规则和框架表示的混合表示方法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和表达,建立了设计体系。以Visual Studio 2015平台为开发工具,在.Net环境下,应用ADO.Net技术、CATIA二次开发技术及SQL Server数据库,将联合收获机设计知识、参数化模型等数字化资源融和,进行组织管理,构建了联合收获机知识库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将知识表达形成的设计体系系统化,应用模糊查询方法、推理机和ADO.Net技术实现系统中知识的查询、推理及编辑功能,并将知识推送的结果传递给关联的参数化模型驱动,在不同需求下快速构建模型,实现了知识的高效获取与应用,提高了设计效率,为联合收获机零部件设计提供了一种通用方法。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适用于联合收获机系列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48.
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江苏现代蚕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成效及对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并对促进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9.
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是实现农产品安全的根本保障。研究依据基地认证者、规划者、生产者3种评价主体实际需求,分别引入污染潜在风险指标和经济状况指标,建立面向不同评价主体需求的多种主导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价,最后以北京大兴区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地与工矿企业距离、与居民地距离等潜在污染风险对基地适宜性限制大,且不同评价主体下建立不同指标体系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利用GIS功能可提高效率,评价结果可视化程度好,具有很强的  相似文献   
50.
我国著名土壤和国土整治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朱显谟教授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