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78篇
  免费   2931篇
  国内免费   6863篇
林业   3495篇
农学   6139篇
基础科学   1270篇
  6650篇
综合类   26007篇
农作物   4444篇
水产渔业   4559篇
畜牧兽医   10274篇
园艺   3007篇
植物保护   3327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679篇
  2022年   1423篇
  2021年   1735篇
  2020年   1888篇
  2019年   2277篇
  2018年   1658篇
  2017年   2571篇
  2016年   3140篇
  2015年   2617篇
  2014年   2388篇
  2013年   3343篇
  2012年   4459篇
  2011年   4376篇
  2010年   3590篇
  2009年   3316篇
  2008年   3485篇
  2007年   4006篇
  2006年   3524篇
  2005年   2678篇
  2004年   2195篇
  2003年   1614篇
  2002年   1347篇
  2001年   1230篇
  2000年   1105篇
  1999年   965篇
  1998年   758篇
  1997年   789篇
  1996年   742篇
  1995年   734篇
  1994年   642篇
  1993年   660篇
  1992年   686篇
  1991年   623篇
  1990年   564篇
  1989年   341篇
  1988年   233篇
  1987年   160篇
  1986年   146篇
  1985年   72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3篇
  1976年   9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武广客运专线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建设工程中的路基修筑、隧道开凿、取土弃渣均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对铁路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武广客运专线工程为例,通过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评价模型来定量分析、评判该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值为0.21,仅为全国铁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平均水平的70%,这表明与传统铁路建设工程相比,武广客运专线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工程单位长度占地面积(3.19 hm2/km)及影响面积(0.17 hm2/km)较小、工程单位长度总土石方量(7.00万m3/km)较少、工程单位长度水土流失总量(343.85 t/km)不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较高(0.916)。  相似文献   
952.
小麦籽粒胚乳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特征,选用4个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普通六倍体小麦新春24、E28(高淀粉含量组)和宁春16、安农9912(低淀粉含量组)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对其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淀粉分支酶基因( SBE)、淀粉去分支酶(DBE)基因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9个基因在不同淀粉含量的4个供试品种花后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花后6d这些基因开始表达,在灌浆的中期(花后12~18d不等)有表达的小高峰,但在不同时期,2个高淀粉含量的品种中各种酶活性及其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比2个低淀粉含量的品种相对较高;这些基因表达谱与酶活性相关分析显示, 除GBSS外其他几种淀粉合成酶基因均与相应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且GBSS酶活性到达峰值时间稍迟于DBE、SSS、SBE等酶,说明DBE、SSS、SBE基因可能主要通过转录水平来控制籽粒淀粉的合成,而GBSS基因可能主要通过转录后水平来控制籽粒淀粉的合成。  相似文献   
953.
Many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e recovery of soil communities following prolonged disturbance.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soil texture in the recover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microbial stress, as indexed by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profiles, using two chronosequences of grasslands restored from 0 to 19 years on silty clay loam and loamy fine sand soils in Nebraska, USA. All restorations were formerly cultivated fields seeded to native warm-season grasses through the USDA’s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Increases in many PLFA concentrations occurred across the silty clay loam chronosequence including total PLFA biomass, richness, fungi,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Gram-positive bacteria,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Ratios of saturated:monounsaturated and iso:anteiso PLFAs decreased across the silty clay loam chronosequence indicating reduction in nutrient stres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s grassland establish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entire PLFA profiles across the silty clay loam chronosequence showed recovery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n the trajectory toward native prairie. Conversely, no microbial groups exhibited a directional change across the loamy fine sand chronosequence. Changes in soil structure were also only observed across the silty clay loam chronosequence. Aggregate mean weighted diameter (MWD) exhibited an exponential rise to maximum resulting from an exponential rise to maximum in the proportion of large macroaggregates (>2000 μm) and exponential decay in microaggregates (<250 μm and >53 μm) and the silt and clay fraction (<53 μm). Across both chronosequences, MWD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PLFA biomass and the biomass of many microbial groups.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many PLFA groups and the MWD of aggregates underscore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recover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soil structure that may explain more variation than time for some soils (i.e., loamy fine sand).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oil microbial responses to grassland restoration are modulated by soil texture with implications for estimating the true capacity of restoration efforts to rehabilitate ecosystem functions.  相似文献   
954.
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有保存下来的较大片原始红松林基地之一,总面积6394hm^2,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本研究从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采集土样782份,采用醋酸钠培养基结合高温方法筛选土壤中的芽孢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产生伴胞晶体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总计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为1735株和33株,Bt菌株的分离率和出菌率分别为1.90%和4.22%。利用SDS-PAGE和PCR—RFLP方法对筛选获得的成分离株进行了杀虫晶体蛋白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14株产菱形伴胞的&菌株,SDS-PAGE电泳分析芽孢后期产生分子量大小130kD蛋白带,PCR-RFLP分析初步鉴定为crylAc基因,其它产圆形或其它不定形晶体蛋白的&分离菌中,芽孢后期主要蛋白大小为20~150kD不等,PCR—RFLP方法鉴定结合PCR片段测序分析这些菌株含有新型cry4、cry39和cry40基因等。本研究是“中国助资源收鉴与利用”项目组成部分之一,凉水自然保护区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收集与鉴定目的是要对整个东北地区成资源分布和多样性作一个初步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东北森林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威菌株和杀虫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55.
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cidal protein,VIP)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在营养生长指数中期至稳定期期间分泌产生的一类新型杀虫因子,分为VIP1、VIP2和VIP3三种,以VIP3的研究最为深入。VIP3A对鳞翅目害虫具广谱杀虫活性,可作用于敏感昆虫中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囊致离子通道的形成,杀虫活性达纳克级水平。利用Bt ICPs不同启动子与vip3基因重组可提高VIP3蛋白的表达量和稳定性。转vip3基因植物也已有构建成功的报道。本文从VIP3的类型和杀虫活性、作用机理、vip3基因的定位和分离、vip3基因重组和转vip3基因植物等方面详细介绍了VIP3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6.
基于ARM的变量喷药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为提高农药利用率,设计一套具有手动控制、自动控制和试验标定3种工作模式的变量喷药控制系统。该系统以ARM7系列的S3C44B0X微处理器为核心,在UCOS-Ⅱ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程实现机具作业位置、行进速度、喷头入口压力以及喷头喷药量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网格识别和电动调节阀控制。喷头喷药量控制误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药机以4.2 km/h(Ⅱ档中油门)速度工作,喷药处方量在465~600 kg/hm2范围内变化时,采用本系统完成变量喷药作业,系统喷头喷药量最大控制误差≤5%,满足变量喷药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957.
四川省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策略及其生态经济评价是水土保持学科的热点问题,以整个工程实施范围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该文以四川省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综合治理第五期工程整个治理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县级行政区内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区域为评价单元,选取反映项目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状况的46个指标,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3种治理措施主成分,并对治理前后的生态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建立了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位次变化与治理措施主成分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实施的范围大小、实施的力度和强度是影响其对于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大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8.
为研究离心泵压水室内的流动特性,利用PIV技术在内同步和外同步模式下分别测量了其内部的定常和非定常流场,详细分析了压水室内部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压水室内速度沿轴向分布均匀,随圆周角增大而减小;在叶轮和压水室的交界处,存在清晰的速度分界线;受蜗舌的分流作用,部分流体回流入叶轮流道,扩散管入口处速度显著降低;压水室内部周期性非定常流动规律明显,第VIII断面上,速度的大小和波动幅度沿径向均呈减小趋势,周向速度的波动与叶轮流道内部高速流区的位置有关,而径向速度的波动主要受叶片干扰和哥氏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压水室设计以及离心泵内部流动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59.
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不仅具有触杀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吡蚜酮对褐飞虱1龄、3龄若虫的168hLC50值分别为14.99mg·L-1、13.08mg·L-1,显著低于5龄若虫和成虫。盆栽试验发现当盆钵中保持水层时,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更高。在褐飞虱低龄期、田间保持水层条件下,应用25%吡蚜酮WP制剂300g·hm-2、450g·hm-2和600g·hm-2,药后15d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安全性级别为较不安全(Ⅲ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蜘蛛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吡蚜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0.
为确定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AS1.927株外膜蛋白(OMP)的原核表达产物是否具有抗原性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力.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omp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F146597)设计1对引物,克隆出ompA全长基因1020 bp(GenBank登录号:EU309491),经Sal Ⅰ和Xhol Ⅰ双酶切后连接pET-30a(+),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Dli)BL21,IPTG诱导表达,并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重组基因工程菌E.coli[pET-30a-ompA]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0.7kD,可以被鼠抗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抗血清识别.将重组基因工程菌Ecoli[pET-30a-om-pA]口服免疫BALB/c小鼠(Mus mussulus);末次免疫1周后用放射免疫分析小鼠肠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检测结果揭示,该重组基因工程菌能提高sIgA的分泌(P<0.05);同时在小鼠血清中测出特异性抗体IgG(P<0.05).末次免疫2周后用100 LD50的Ah AS1.927(3.3×105> cfu/mL)腹腔注射攻击小鼠,口服重组菌对小鼠的相对免疫保护力(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为75%,表明重组基因工程菌可诱导小鼠对AhAS1.927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