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林业   56篇
农学   70篇
基础科学   57篇
  51篇
综合类   302篇
农作物   9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扰动状态概念模型分析三峡大坝3#坝段的稳定性.材料的本构模型采用扰动状态概念本构模型,其中岩石和混凝土的模型参数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基本参数及单向压缩试验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求得;而断层的扰动状态概念模型参数则根据位移反分析法反演,反演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分析大坝稳定性时,采用强度储备法进行追踪计算,采用VC 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法编制了三维有限元程序进行数值计算,把控制点位移出现拐点确定为坝段的抗滑安全系数,以此得到合理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62.
基于迁移学习和Mask R-CNN的稻飞虱图像分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稻飞虱图像识别研究中自动化程度较低、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Mask R-CNN的稻飞虱图像分类方法。首先,根据稻飞虱的生物特性,采用本团队自主研发的野外昆虫图像采集装置,自动获取稻田稻飞虱及其他昆虫图像;采用VIA为数据集制作标签,将数据集分为稻飞虱和非稻飞虱两类,并通过迁移学习在Res Net50框架上训练数据;最后,基于Mask R-CNN分别对稻飞虱、非稻飞虱、存在干扰以及存在黏连和重合的昆虫图像进行分类实验,并与传统图像分类算法(SVM、BP神经网络)和Faster R-CNN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样本条件下,基于迁移学习和Mask R-CNN的稻飞虱图像分类算法能够快速、有效识别稻飞虱与非稻飞虱,平均识别精度达到0. 923,本研究可为稻飞虱的防治预警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63.
基于太赫兹衰减全反射技术的花生霉变程度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可靠、快速、便捷地检测花生仁不同程度的霉变,研究了一种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分别结合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与支持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霉变花生定性分析方法。为排除不同样本带来的偶然性,实验随机采集花育36号、鲁花9号两个花生品种进行霉变培养。依据花生的感官特征与前人的研究经验,将花生分为正常、轻度霉变、中度霉变与严重霉变4类,采用太赫兹衰减全反射技术采集花生仁样本光谱(波段0. 3~3. 6 THz)。利用傅里叶变换方法对时域光谱信号进行频域变换并进行加窗处理,然后对所得频域信号进行光学常数吸光度与吸收系数的提取,得到样本的光学常数信号,并进行特征波段筛选。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定性分析模型与SVM定性分析模型。实验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对花育36号花生霉变模型的预测集识别正确率为88. 57%,对鲁花9号花生霉变模型的预测集识别正确率为91. 40%;Lib-SVM模型对两个品种花生霉变的二分类模型、3类霉变花生的三分类模型的预测集识别正确率均为100%。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结合SVM算法检测霉变花生仁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
为了研究叶轮背叶片对离心泵轴向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以降速后的IS80-50-315型离心泵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背叶片的宽度和数目,共设计出13种叶轮背叶片方案,并经过试验测试获得背叶片宽度和数目对泵性能、泵腔内液体压力及轴向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背叶片数目不变时,随着背叶片宽度的增大,试验泵的扬程和轴功率均增大,泵的效率逐渐降低;当背叶片宽度和数目增大到一定值时,轴向力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将影响整机运行的稳定性.从平衡离心泵轴向力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背叶片宽度t=3.5 mm、数目Z=5为最佳方案,此时轴向力方向为正、变化幅度较小.对比分析3种背叶片数目下,背叶片端部和泵盖的间隙δ与轴向力系数cF关系曲线,得出间隙δ越小,背叶片平衡轴向力效果越显著.该研究成果为工程实践中背叶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背景】 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在海藻糖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能够介导海藻糖代谢调控几丁质合成及昆虫发育。【目的】 本研究通过抑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TPS的表达,检测RNAi沉默SfTPS效果,观察白背飞虱蜕皮状况,测定几丁质含量及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基因的定量表达,探究SfTPS在白背飞虱几丁质合成中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注射法RNAi技术,以实验室饲养多年的白背飞虱种群为试验材料,体外合成两个SfTPSSfTPS1SfTPS2)与GFP的双链RNA(dsRNA)后,分别注射到白背飞虱体内抑制TPS。首先,在dsRNA注射后48 h采用Trizol法提取白背飞虱的总RNA,反转录并合成第一链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TPS表达沉默情况,以确定RNAi的效果;其次,测定dsRNA注射后48 h和72 h白背飞虱整体几丁质含量并对翅发育畸形虫体进行拍照;最后,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白背飞虱SfCHS在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分析SfTPS1SfTPS2在几丁质合成调控中的作用。【结果】 与注射dsGFP相比较,dsSfTPS1和dsSfTPS2的RNA注射后,能够促进SfCHS表达量上升,几丁质含量增加,白背飞虱成虫翅出现畸形。qRT-PCR结果显示,单个SfTPS dsRNA注射后本基因的表达能够被极显著抑制,与注射dsGFP相比,不足对照组表达量的30%,且单个SfTPS的dsRNA注射后,另外一个SfTPS表达同样显著下降;dsSfTPS1和dsSfTPS2注射后,白背飞虱成虫翅均为长翅,出现一定比例的翅卷曲等畸形情况,其后48 h和72 h产生一定的死亡率;几丁质含量检测发现,SfTPS1SfTPS2的dsRNA注射后72 h,几丁质含量显著上升。与注射dsGFP对照组相比较,SfCHS1SfCHS1a表达量在dsSfTPS1注射后72 h极显著上升,在dsSfTPS2注射后48 h和72 h时极显著上升,且dsSfTPS1和dsSfTPS2注射后SfCHS1b的表达极显著增加。【结论】 SfTPS能够通过调控白背飞虱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来控制几丁质的合成,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价SfTPS在白背飞虱等昆虫中的调控作用并作为潜在控害靶标,为进一步开展和筛选有效的海藻糖合成酶抑制剂控制白背飞虱等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褐飞虱在“IR26”上取食第2代时体内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升高,从第3代开始下降。饲养在“TN1”上的褐飞虱转移到“IR26”上取食后,其蜜露中氨基酸除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上升。而在“IR26”上取食3代的褐飞虱转移到“TN1”上取食,其蜜露中的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7.
68.
REASON FOR PERFORMING STUDY: Although there is anecdotal evidence of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chiropractic in treatment of equine back pain, little scientific work has been reported on the subject. OBJECTIVES: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s on back and limb kinematics in horse locomotion. METHODS: Kinematics of 10 Warmblood horses were measured over ground at walk and trot at their own, preferred speed before, and one hour and 3 weeks after chiropractic treatment that consisted of manipulations of the back, neck and pelvic area. Speed was the same during all measurements for each horse. RESULTS: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s resulted in increased flexion-extension range of motion (ROM) (P<0.05) at trot in the vertebral angular segments: T10-T13-T17 (0.3 degrees ) and T13-T17-L1 (0.8 degrees ) one hour after treatment, but decreased ROM after 3 weeks. The angular motion patterns (AMPs) of the same segments showed increased flexion at both gaits one hour after treatment (both angles 0.2 degrees at walk and 0.3 degrees at trot, P<0.05) and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1.0 degrees and 2.4 degrees at walk and 1.9 degrees and 2.9 degrees at trot, P<0.05). The lumbar (L3 and L5) area showed increased flexion after one hour (both angles 0.3 degrees at walk and 0.4 degrees at trot P<0.05), but increased extension after 3 weeks (1.4 degrees and 1.2 degrees , at trot only, P<0.05). There were no detectable changes in lateral bending AMPs. The inclination of the pelvis was reduced at trot one hour (1.6 degrees ) and 3 weeks (3 degrees )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 mean axial rotation of the pelvis was more symmetrical 3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at both gaits (P<0.05).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limb angles at walk and almost no changes at trot. CONCLUSIONS: The main overall effect of the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s was a less extended thoracic back, a reduced inclination of the pelvi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mmetry of the pelvic motion pattern. POTENTIAL RELEVANCE: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s elicit slight bu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oracolumbar and pelvic kinematics. Some of the changes are likely to be beneficial, but clinical trials with increased numbers of horses and longer follow-up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69.
白背飞虱猖獗频率增加与杂交稻面积增加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湖南、广西两省(区)90个县市1981~1987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和白背飞虱发生量进行列联表分析表明,白背飞虱在大区域范围内为害加重和猖獗频率上升与杂交稻种植面积扩大呈密切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0.
野生稻转育后代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B5,B2,B3,B6,B10,B11,B12,B13,B14,B15,B7,B8在苗期表现高抗,在孕穗期表现中抗,抗性水平比对照抗性品种IR36高;B2F3-52,B2F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