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林业   133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29篇
  309篇
综合类   626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107篇
畜牧兽医   217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Insulin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GF-I) receptors from carp ovaries were semipurified with wheat germ agglutinin at different moments of the reproductive cycle and their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were studied. Specific receptors for insulin and IGF-I were found. IGF-I receptors presented higher binding (23.8 ± 1.5%), number of receptors (965 ± 20fm/mg) and affinity (KD 0.24 ± 0.03nM) than those shown for insulin receptors (4.1 ± 1%, 530 ± 85fm/mg and 0.85 ± 0.1nM, respectively). Insulin and IGF-I receptors have a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which i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in muscle of the same species. Seasonal changes were found in binding, with maximum values for insulin and IGF-I reached at the end of pre-spawning period (June). However, while IGF-I binding was observed in all stages, insulin binding decreased in autumn and disappeared in winter, which suggests a different role for the two peptides in ovarian physiology.  相似文献   
32.
河北省山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河北省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时间变化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对河北省山区2000-2018年降雨侵蚀力进行分析。[结果] 时间趋势中燕山山区年降雨侵蚀力呈波动上升趋势,主周期为11 a,在2009年发生突变,春、秋两季呈波动下降趋势,主周期分别为8和11 a,春季无突变点,秋季在2001年发生突变,夏季呈波动波动上升趋势,9 a为主周期,在2010年发生突变;太行山区年降雨侵蚀力呈波动下降趋势,主周期为6 a,无突变点,夏、秋两季呈波动上升趋势,主周期分别为8和10 a,均无突变点,春季呈波动下降趋势,主周期为8 a,在2006年发生突变;空间分布中,年均降雨侵蚀力范围为1 063.39~5 127.44 MJ·mm/(hm2·h),燕山山区由西到东年及夏季平均降雨侵蚀力先增长后降低再增长,太行山区中由南向北年、夏季平均降雨侵蚀力逐渐降低,春、秋两季降雨侵蚀力分布规律较为多变。[结论] 通过对河北省山区降雨侵蚀力的分析,得出河北省山区夏季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燕山山区部分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3.
[目的]精确评估皖南山区土壤侵蚀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研究区日降雨数据,30 m分辨率DEM,土壤数据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估算皖南山区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2000,2010和2018年近20 a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  相似文献   
34.
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北疆降水多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合理方法有效认识降水的区域变化规律对指导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基于北疆4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降水序列数据,从气候时间序列中提取气候信号中各个尺度的变化,对北疆过去52a来的降水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过去52a北疆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尺度的变化,年际尺度的周期为5a和8a,年代尺度的周期为10a和30a。变化趋势上,降水量1985s之前呈减少趋势,在1985s之后呈增加趋势,且后期的增幅大于前期的减幅。突变分析表明北疆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是一种适用于非线性、非平稳序列的信号分析方法,将EEMD应用于气候要素时间序列,可提取可靠真实的气候变化信号,同时,EEMD可以得到气候变化的固有时间尺度。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索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规律,为改善该区耕地集约利用方式,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及其12个盟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 ①从全区层面分析,1985—2018年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度总体呈增长态势,耕地集约度由63.30增长至88.12,增幅高达39.21%,耕地集约利用总体呈波浪式增长。②从空间层面分析,通过自然分界法将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巴彦淖尔市和呼伦贝尔盟为高度集约型(Ⅰ级),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为较集约型(Ⅱ级),呼和浩特市为一般集约型(Ⅲ级),赤峰市、通辽市为较粗放型(Ⅳ级),乌兰察布市、包头市、乌海市为粗放型(Ⅴ级)。③从驱动因素分析,人均GDP、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用于农业支出以及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以及治理水土面积对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负向驱动作用。[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度总体呈增长态势,未来应规范耕地流转,加强耕地用途管控,协调产量与生态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36.
新疆策勒县新开垦农田地表蚀积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插钎法结合气象数据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开垦年限分别为2和1a农田地表进行风蚀风积观测,结果表明,沿主风向,防护林带前后0—3H(树高)内表现为风积,林前风积量明显大于林后风积量,防护林带之间中部主要以风蚀为主。红枣幼苗旁种植的冬小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抵御红枣根部风蚀。未开垦的植被盖度3个不同的下垫面内,植被盖度和高度越大,其阻沙积沙能力越强。由于新开垦未种植裸荒地地表疏松无植被覆盖,表现出同阶段内最大的地表风蚀量。新开垦农田地表蚀积变化不仅与植被覆盖度、防护林结构、风速大小与风向紧密相关外,还与地表的微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37.
Based on the respiratory quinone profil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oil samples from Nagoya University Farm were monitored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1% of a mixture of glucose and peptone. Samples of two soils differing in the fertilization history were examined: CF-soil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nly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FYM-soil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nly farmyard manure at a high rate. In the CF-soil, the amount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WOC), indicator of the mixture of glucose and peptone, decreased to the original level after 14 d. After 7 d, the soil pH reached the maximum level,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Changes in the inorganic nitrogen levels in the water extract also reflected the 14-d period of mineralization. The amount of respiratory quinones reached maximum levels after 7 d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reflecting the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biomass. The quinone composition significantly changed during the 14-d period and returned to a profile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one after 28 d. Diversity of quinon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the 14-d period due to the predominance of ubiquinone with 9 isoprenoid units. In the FYM-soil, the amount of WOC decreased to the original level after 1 d, and the pH and inorganic nitrogen levels in the water extract reflected the one-day mineralization period, and nitrification started after 3 d. Although the amount of quinones indicated an increase in the microbial biomass for 14 d, the quinone composition did not change.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farmyard manure resulted in stabl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  相似文献   
38.
近10年来新疆耕地数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以及21世纪重要的资源接替区,研究其耕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1996以来新疆耕地数量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借助SPSS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揭示了新疆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提出了新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9.
草海保护区功能分区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海湿地是我国云贵高原岩溶湿地中的独特类型,地处金沙江上游,不仅起到调节下游水量平衡,以及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也是高原特有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通过对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湖盆淤积,水环境、黑颈鹤栖息生境等生态环境特征变化以及当地社区湿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变化与现行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关系,说明三级模式下的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激化了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必须加强草海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保护区功能分区,切实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0.
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脆弱生态区作为人地系统的一种地域类型,是自然特质较为敏感的不稳定区域,因区域环境生态退化导致的资源性贫困,使地区社会长期陷入了PPE怪圈的桎梏当中。如何使脆弱生态区走出发展困顿,迈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社会反贫困研究和生态综合治理研究的中心所在。文章通过对脆弱生态区人地关系矛盾的机理研究,在综合分析脆弱生态自然与社会经济现状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并依据产业经济学及产业生态的理论,运用结构对应分析方法,构建了生态产业化的结构框架与组织路线。在此基础上,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探讨了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技术路线及其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