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6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林业   140篇
农学   86篇
基础科学   73篇
  480篇
综合类   441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236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7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中国土地沙漠化对大气CO_2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沙漠化类型的面积、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沙漠化的正逆转速率,计算了我国沙漠化土地中有机碳的变动。结果表明,我国沙漠化土地0-50cm土层中有机碳的,总贮量为753.143Mt,近40年来因土地沙漠化而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总量达173.286Mt,而逆转过程中固定的CO2量为59.124Mt碳,所以,近40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量为124.475Mt碳,占全球温带和寒带土地每年释放CO2量133Mt碳的93.5%。  相似文献   
42.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利用目视解译法提取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近40 a夏季河道演变特征值,对比分析两岸河道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①以乌海水利枢纽为起点,1973-2015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左岸堆积面积最大的河段分布在11.5 ~36.7 km处,右岸堆积面积最大的河段分布在61.5~73.1 km处;②1973-2015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堆积与侵蚀总面积分别为82.73 km2和5.28 km2,其中1973-1989、1989-2000、2000-2005、2005-2008、2008-2010年和2010-2015年各时期的堆积速率分别为1.52 km2·a-1、2.36kim2·a-1、3.70km2 ·a-1、2.45 km2 ·a-1、1.22 km2·a-1和0.84 km2·a-1.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整体呈现淤积状态,河道萎缩并向右迁移;③随着石嘴山水文站年均径流量的增大,河岸堆积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侵蚀速率变化趋势则正好相反.该研究有利于了解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河道演变特征,为沙漠地区植被恢复及当地环境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44.
45.
为阐明湘桂走廊白背飞虱早期虫源及大气背景在其北迁过程中的影响,利用HYSPLIT软件模拟白背飞虱灾变性迁入高峰期、始见期后向轨迹,分别从个性及共性角度,分析湘桂走廊白背飞虱主要虫源地及其灾变大气背景。结果表明:(1)1991—2014年湘桂走廊白背飞虱的迁入始见期、首次迁入高峰期分别为0.9 d/10 a、1.6 d/10 a;(2)西南路径是湘桂走廊白背飞虱初始虫源迁入的主要路径,永福站、兴安站和全州站虫源西南路径占比分别为54%、50%、72%;(3)中南半岛白背飞虱借助微弱上升气流完成起飞,850 hPa高度上的强劲的西南气流、丰富的水汽条件有利于其北迁,降水是白背飞虱降落的重要大气动力机制。研究结果为白背飞虱的异地监测及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为了了解全球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和人为N沉降加重的环境条件对植物养分状况的影响,笔者分析了森林植物的碳(C)、氮(N)、磷(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对于外源C、N及其交互作用响应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CO2浓度升高将提高植物对C的吸收,降低植物N含量,导致植物的C:N在大部分试验中表现为增加趋势,外源C、N对植物P含量的影响结果不一,从而使N:P在不同的试验中结果不同;2)短期人为N沉降会增加植物的C、N含量,降低P含量,植物的C:N有所降低,而N:P却呈升高趋势;3)在CO2和N沉降二者交互作用下,植物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中和反应”,在不同的试验可能会表现出升高、降低或不变的趋势。CO2浓度升高和大气N沉降加重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外源C、N增加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的提出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加重的大气背景下植物生长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7.
利用千河千阳水文站 195 7~ 1993年的水沙资料 ,依据冯家山水库的运用模式 ,建立了冯家山水库淤积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水位 -库容关系的基础上 ,对不同频率的洪水进行了不同淤积年限库容的调洪计算 ,得到了 2 0 30年各需水部门的供水调度结果。结果表明 ,每年向宝鸡市供水 6 0 0 0万 m3,向宝鸡第二发电厂供水 4 0 0 0万 m3,供水保证率为 97.3% ,满足设计标准 97%的要求 ;多年平均供农业灌溉用水 14 910万 m3,供水保证率为 5 9.5 % ,超过设计要求的 5 0 % ;向羊毛湾水库供水 30 0 0万 m3,供水保证率为 6 2 .2 %。  相似文献   
48.
对1998 年春季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中降水、透冠水、茎流水、土壤渗漏水和沟水的水溶态氮(NH 4 -N、NO-3 -N、NO-2 -N) 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庐山酸雨pH值较1993年升高, 总氮亦有所增加; 系统中氮流通量加大, 输入量大于输出量。土壤尚能有效缓冲大气氮沉降; 氮的输出量中, 以灯台树(Cornusccontroversa)和山胡椒(L.glauca)为主的阔叶林系统多于以日本柳杉(Cryptom eria japonicum ) 为主的针叶林系统; 阔叶林较针叶林更有效地抵抗酸沉降。氮的分布及其动态表明阔叶林生态系统对酸沉降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49.
北方森林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群区,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0%,尽管其细根生物量仅占森林生态系统很小的一部分,但其周转率更快,更易分解,因此,其对土壤碳循环和大气CO_2通量贡献很大。笔者综述了氮沉降和CO_2浓度升高的背景数据,总结了细根对二者变化的响应,主要从细根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入手,探讨了其对氮沉降和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论如下:(1)大气氮沉降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有机氮量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而无机氮中NH_4~-N和NO_3~-N的变化趋势表现不同;(2)大气CO_2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细根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对其表现出明显的响应;(3)树种、年龄、土壤类型等都会改变细根形态、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对氮沉降和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但改变的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北方森林乃至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对氮沉降和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0.
为了深入了解强冷空气影响下海南岛的天气变化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强冷空气影响过程预报准确率,利用海南省区域自动站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2.5°×2.5°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6日影响海南岛一次强冷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冷天气过程是由于极地涡旋分裂南下,同时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使冷空气在横槽聚集,横槽前部等高线阶梯形势明显,并伴有明显负变高和冷平流,从而有利横槽转竖南压引导强冷空气向南爆发。强冷平流是造成海南岛出现强烈降温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低纬地区短波槽活跃,短波槽前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