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13篇
  免费   865篇
  国内免费   1301篇
林业   2160篇
农学   837篇
基础科学   964篇
  3539篇
综合类   6424篇
农作物   567篇
水产渔业   419篇
畜牧兽医   895篇
园艺   355篇
植物保护   1119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317篇
  2022年   476篇
  2021年   509篇
  2020年   500篇
  2019年   617篇
  2018年   365篇
  2017年   645篇
  2016年   782篇
  2015年   648篇
  2014年   850篇
  2013年   977篇
  2012年   1284篇
  2011年   1251篇
  2010年   1035篇
  2009年   1010篇
  2008年   867篇
  2007年   968篇
  2006年   786篇
  2005年   606篇
  2004年   458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  相似文献   
192.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地带位于高原主体西北部地势最高的部分。该区域气候极其寒冷干燥,属于高原亚寒带,高山高原地貌多被横向断陷盆地所切割;多年冻土发育,冰缘作用普遍;自然过程年青,高山寒漠土壤浅薄;生物区系成分交错,高寒荒漠景观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需加大自然保护建设与管理。高寒荒漠地带腹地为寒冷干旱核心区域,是全球高原高山区域,具有独特地位的地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93.
积雪融水是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积雪分布变化的监测对区域雪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灾害防治至关重要。基于内蒙古地区2001-2016年MOD10A2积雪数据对研究区进行分带提取,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积雪年内年际变化特征,结合气温和降水气象因素,分析其分布变化原因。研究表明:积雪面积、积雪覆盖率年内分布呈单峰形,10个海拔带的积雪期为9月到次年5月,峰值出现在冬季,积雪覆盖率增减的临界高度在952~1 114 m;不同高程带的积雪面积在春季、夏季、秋季整体上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年际变化规律,冬季整体上表现出"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规律;积雪面积受降水量和气温相互的影响,其中海拔高度可能起到间接作用。内蒙古地区春季、冬季积雪覆盖率均与冬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各季节积雪覆盖率基本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4.
195.
探究中药对兔子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1例流浪兔子腰荐部皮肤大面积缺损,在不借助抗生素控制感染的情况下,仅通过中药白芨膏外敷治疗,简便包扎,通过6~7周的精细护理,完全痊愈。结果显示,此方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实,中药对该病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6.
基于MODIS-LAI数据的广西甘蔗物候期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甘蔗最大的种植区和蔗糖产业基地,但多年来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损失严重。及时、准确获取甘蔗的物候动态,可为区域甘蔗种植结构优化、灾害风险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分别借助Savitzky-Golay滤波、Asymmetric Gauss拟合及Double Logistic拟合方法对广西2014—2018年的甘蔗MODIS-LAI数据进行时间序列重构,并采用动态阈值法识别甘蔗关键物候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上述方法可有效消除广西甘蔗LAI序列的不稳定波动和奇异值,且Asymmetric Gauss和Double Logistic方法的拟合结果较好地弥补了S-G滤波处理中局部曲线值动荡变化的缺点,能更准确地识别甘蔗生长过程;2)三种方法对广西甘蔗的播种-萌芽期、茎伸期、成熟期开始时间识别的RMSE和平均误差均在±15 d内,其中Asymmetric Gauss方法对甘蔗物候期的提取结果最优。综上,时序曲线重构法的抗干扰性能较好,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云雨、复杂地形地貌导致LAI序列的误差,保证广西甘蔗物候信息获取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7.
为了深入揭示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冻融期土壤水、盐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Hydra水盐热系统实现对冻融期宽行、窄行和膜间位置15,25和40 cm深度土壤液态水分、温度和电导率实时等间隔加密监测,分析了冻融期土壤水盐热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同一位置不同深度液态水分、电导率和温度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冻融期内盐分垂向运移规律为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向表层运移,冻融作用使盐分发生了重分布,加重了土壤40 cm深度的盐分含量,电导率增值范围为20~80 μS/cm,并且冻融前后不同位置电导率以位置排序由大到小为宽行,窄行,膜间;在冻融过程中不同位置土壤温度、液态水分和电导率两两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1),其相关系数大于0.74,而电导率与温度和液态水分两者也存在极强的多元一次函数关系(P<0.01),其相关系数大于0.90;冻结和融化并不是重合的过程,而是在期间会出现分叉点,分叉点出现在-1 ℃附近.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非生育期灌溉制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8.
株洲市几种常用绿化植物滞尘能力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株洲市16个常用绿化植物滞尘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阔叶乔木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为广玉兰>棕榈>大叶樟>香樟>杜英>栾树>枫香>悬柃木;阔叶灌木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为春鹃>红花檵木>红叶李>山茶花>珊瑚树>小叶女贞>十大功劳>桂花。  相似文献   
199.
湖南教育报刊社新址景观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着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景观再生的设计指导思想,针对湖南教育报刊社的发展历史和其新址的自然条件与景观特色,以尊重自然、传承历史文化、创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为设计理念,对湖南教育报刊社新址景观环境设计的设计目标和主要设计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0.
Overfishing may seriously impact fish populations and ecosystems.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are key tool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fisheries management, yet the fisheries benefits remain debateable. Many MPAs include a fully protected area (FPA), restricting all activities, within a partially protected area (PPA) where potentially sustainable activities are permitted. An effective tool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PAs, can sustain local fisheries via spillover, that is the outward export of individuals from FPAs. Spillover refers to both: “ecological spillover”: outward net emigration of juveniles, subadults and/or adults from the FPA; and “fishery spillover”: the fraction of ecological spillover that directly benefits fishery yields and revenues through fishable biomass. Yet, how common is spillover remains controversial. We present a meta‐analysis of a unique global database covering 23 FPAs worldwide, using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purposely collected field data, to assess the capacity of FPAs to export biomass and whether this response was mediated by specific FPA features (e.g. size, age) or species characteristics (e.g. mobility, economic value). Results show fish biomass and abundance outside FPAs was higher: (a) in locations close to FPA borders (<200 m) than further away (>200 m); (b) for species with a high commercial value; and (c) in the presence of PPA surrounding the FPA. Spillover was slightly higher in FPAs that were larger and older and for more mobile species. Based on the broadest data set compiled to date on marine species ecological spillover beyond FPAs' borders, our work highlights elements that could guide strategies to enhance local fishery management using MP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