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林业   65篇
农学   63篇
基础科学   27篇
  82篇
综合类   453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443篇
畜牧兽医   100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解决现有水产品供应链中各企业环节的区块链间信息孤岛的问题以及实现各企业间的安全交易,提出了基于区块链跨链技术的水产品交易模型。在分析水产品供应链交易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针对水产品跨链交易的功能需求,构建基于跨链技术的水产品交易模型;基于此模型设计跨链交易流程及相应的智能合约,实现水产品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跨链交易;最后,利用Hyperledger Fabric平台实现了水产品跨链交易模型的原型系统。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平均交易成功率为99%左右,而平均交易延迟为0.2s左右。因此,所提出的水产品跨链交易模型既能够满足现有水产品供应链在区块链链上交易的需求,也保证了跨链交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2.
兽药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效应已成为目前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恩诺沙星是畜禽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它可随畜禽排泄物进入环境,对环境生物产生影响。为对恩诺沙星的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依据,利用小型模型水生态系统研究了恩诺沙星在其中的降解及其对底泥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于室外大棚以自然发生法构建了小型模型水生态系统(水生微宇宙),培育2个月待其稳定后用于试验研究。试验设恩诺沙星0.02、0.05、O.1、0.2和0.5mg·L^-1 5个浓度系列,1个空白对照。结果表明,试验初期恩诺沙星在模型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消失速度很快,随时间推移消失速度逐步减慢,并且在低浓度时维持较长的时间;初始浓度越高,恩诺沙星在低浓度时维持的时间越久。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恩诺沙星对淤泥中的好氧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3.
铅、锌胁迫对蕹菜光合色素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铅、锌胁迫对蕹菜叶片的光合色素、活性氧代谢及细胞膜透性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Pb、Zn浓度的增加 ,蕹菜叶片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均显著增大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均先升后降 ,SOD、POD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它们对Pb、Zn毒害的响应浓度不同 ,分别在 10mg/LPb和 2 5mg/LZn左右时达到峰值。对Pb、Zn毒害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认为活性氧自由基的攻击是其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SOD、POD和类胡萝卜素对防止毒害作用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白莲湖与西凉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研究湖北省白莲湖(小型湖泊)与西京湖(大型湖泊)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比较了大、小湖泊间多样性丰富程度差别,从而探讨了多样性保护研究中湖泊大小的选取。  相似文献   
55.
浙江箬寮岘自然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及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调查和统计,浙江箬寮岘自然保护区具有观赏价值的蕨类植物共有98种,隶属于30科49属。按生态类型可分为5类:陆生蕨类、石生蕨类、附生蕨类、水生蕨类、藤本蕨类。并对各种观赏蕨类植物在园林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6.
采用野外调查与查阅标本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莞蕨类植物区系及其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市有蕨类植物37科66属125种,其区系特点为:①分布区类型在科、属、种的水平上皆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占各自总数的64.87%、75.76%与61.60%。②科与属的分布区类型显示出东莞蕨类植物区系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与温带蕨类植物区系的联系较弱;在种的水平上,温带成分占总数的28.80%,呈现出热带蕨类植物区系向温带蕨类植物区系过渡的特点。③在种的水平上热带亚洲分布及东亚分布类型构成了东莞蕨类植物区系的主体,各占38.40%和20.80%。④与周边4个地区的比较中,与深圳的相似性为最高,与乐昌的相似性为最低;总体上,东莞蕨类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57.
以豆瓣菜和小麦秸秆为试材,低温季节按500 kg·(667m^2)^-1将小麦秸秆截成10 cm后覆盖并浅水种植豆瓣菜,高温季节按1 000 kg·(667m^2)^-1覆盖并浅水种植水蕹菜,研究了不同季节设施水生蔬菜田土表覆盖截段小麦秸秆的腐解规律以及对水生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菜田土壤改良和小麦秸秆利用新途径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低温季节140 d和高温季节163 d的腐解,小麦秸秆腐解率分别为66.67%和85.00%;土表水层电导率前期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低温季节第3天达最大值1 180μS·cm^-1,高温季节第12天达最大值1 806μS·cm^-1;氧化还原电位表现为前期迅速下降,低温季节第3天降至-80 mV,高温季节第5天降至-180 mV,后期处理与对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小麦秸秆还田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可有效增加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速效磷、钾的含量,提高土壤脲酶活性,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58.
新兴绿色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处理效果好,可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回收资源和能源以及收获经济植物等优点,浮岛技术、人工湿地等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相似文献   
59.
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0种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花水龙、大聚藻、香菇草、水芹、大薸、凤眼莲、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吸收氮、磷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生植物的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109.9-1 511.1 g.m-2,其中香菇草净增生物量最高,是黄花水龙(最低)的13.7倍;(2)不同水生植物的氮、磷含量差异较小,其氮、磷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67~26.38 mg.g-1和1.16~3.50 mg.g-1;(3)不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差异较大,10种水生植物的水质氮、磷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6.3%~91.8%和23.2%~94.0%,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46.3%~77.0%和54.3%~92.7%。水体氮、磷去除率与水生植物净增生物量存在较高相关性,而与植株氮、磷含量不存在相关性,因而氮、磷吸收量而不是植株氮、磷含量应作为水生植物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0.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与抑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佳  刘永立  叶庆富  王宏燕 《核农学报》2007,21(4):393-396,332
研究了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抑藻效应。结果表明: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浮萍(Lemna minor)和菹草(Potamogetom crispusLinn)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总磷、硝态氮、氨氮都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其中以空心菜和金鱼藻效果最好。培养21d后的空心菜对总氮和硝态氮的吸收率分别为76.93%和71.9%;培养21d后的金鱼藻对总磷和氨氮的吸收率分别达到了93.15%和91.2%。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金鱼藻、浮萍都具有较好的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培养过以上3种水生植物的水体也表现出抑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