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林业   188篇
农学   109篇
基础科学   69篇
  588篇
综合类   929篇
农作物   55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dsorption, incubation and soil-column experiments with bentazone [3-isopropyl-1H-2,1,3-benzothiadiazin-4(3H)-one 2,2-dioxide] were carried out in ten different soils from the marches surrounding the Doñana National Park (Huelva, SW Spain). Adsorption isotherms for the different soils showed a good fit with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Bentazone was poorly adsorbed in all the soils studied, with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Kf value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tained between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constant values (Kd) calculated at an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of 200 μg cm−3. The low adsorption and non-degradation of bentazone on these soils suggest that the herbicide readily percolates through soils to reach the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s. The mobility of bentazone through three soil columns was also studied. The mass balances carried out showed that bentazone was totally eluted from the soil columns. The theoretical model applied to explain bentazone leaching 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eems to be suitable for soil columns with a uniform water-flow rate.  相似文献   
12.
对农林废弃物菠萝皮进行化学改性处理,以去除大气中的TVOC有害气体,减轻大气污染的同时实现废弃物的多次循坏再利用,为吸附剂的研究与空气净化提供借鉴。利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以及单因素实验对皂化改性菠萝皮吸附剂的制备工艺以及吸附条件优化;对渣粒径、温度和加入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吸附等温、动力模型拟合试验探究机理;通过BET、SEM及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横向对比试验与其他材料对比吸附效果并探讨吸附剂的重复利用能力。结果表明:无水乙醇与氢氧化钠体积比为1:2.8,浸泡时间为6 h,离心时间为13 min,预测值Ymax=8.2759%;渣粒径60目、温度22℃、加入量3g为最佳单因素条件;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R2=0.9926),吸附状态为多分子层多位点吸附;遵循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757),即以化学吸附为主的物理化学双重吸附过程;比表面积显著增大、孔隙率升高,表面褶皱增多,且酰胺N-H基团、-OH等有效基团参与吸附;横向对比试验证明吸附效果在1%水平上显著优于其他四种吸附材料,即改性菠萝皮>硅藻土>活性炭>竹炭>树脂,且至少可重复利用7次以上。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五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影响改性菠萝皮渣吸附Cu2+的因子进行优化,得出在浓度60 mg/L、加入量1.2g、pH=5、时间2h、温度40℃时,改性菠萝皮渣有最大吸附率YMax=91.8%。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吸附可能以单分子层吸附占优势。吸附速率模型研究表明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吸附的动力学行为。活性炭对比试验表明改性菠萝皮渣对铜离子的吸附在低浓度时优于活性炭。扫描电镜下改性菠萝皮渣表面显示粗糙和多褶皱。改性菠萝皮渣对铜离子的吸附是物理和化学吸附相结合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杨树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滨海脱盐土壤上11年生1-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69杨根系活动能抑制根际土壤对磷的吸附,抑制能力与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相关,当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为30 mg/L时,抑制能力最大,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量之差为-15.57 mg/kg;I-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恒温吸附数据都能很好地用一元 Langmuir方程、Freund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拟合,其中一元Langmuir方程拟合最好;根际土壤磷吸附容量参数Xm,k, k1,k2的值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它们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以豆壳烧制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研究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的吸附行为以及生物炭对Cry1Ac蛋白的紫外保护作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生物炭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生物炭是典型的多孔结构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官能团。Cry1Ac蛋白与生物炭吸附平衡时间为50 min,最合适的吸附浓度比(生物炭:蛋白)为1:100,二者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UVB紫外照射4 h后,生物炭与Cry1Ac蛋白复合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是单纯蛋白的4.93倍,显示生物炭具有较好的紫外抵抗效果。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Cry1Ac蛋白的抗紫外能力,为后续研发耐受紫外线的农药剂型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改性纤维素的吸附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素作为天然生物基材料来源广泛,纤维素的改性及其在吸附方面的应用一直作为研究的热点。笔者介绍了纤维素基本结构,综述了纤维素化学改性方法以及改性纤维素对水体污染物吸附能力的提高。重点从改性纤维素良好的吸附性、吸附机理以及对水体中金属离子和水体中氮磷的吸附性展开叙述。提出了改性纤维素可应用于土壤当中,以期为土壤改良、作物高产提供全面的科学解释;同时改性纤维素可与肥料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缓因施肥造成的面源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畜禽养殖废水中过量的磷排放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为有效去除畜禽废水中的磷和对园林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本研究探讨La和Fe分别改性木芙蓉树枝粉(HM)和龙牙花树枝粉(EC)得到的4种材料(La-HM、La-EC、Fe-HM和Fe-EC)在不同投加量、溶液pH、吸附时间和初始磷浓度等条件下对模拟废水中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改性材料对模拟废水中磷的单位吸附量随投加量的增加呈指数或幂函数下降(P0.05);随溶液pH的升高,La改性的两种材料对磷的吸附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Fe改性的两种材料则相应呈幂函数下降(P0.05)。它们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更适合用Freundlich模型拟合。4种改性材料对模拟废水中磷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00、12.02、7.18 mg·g~(-1)和8.43 mg·g~(-1),对实际养猪废水中磷的吸附量为11.63~21.71 mg·g~(-1),是未改性前的1.58~3.23倍。因此,La和Fe改性木芙蓉和龙牙花树枝粉是吸附畜禽废水中磷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18.
用于远洋渔船外板除锈的爬壁机器人在进行壁面作业时需要翻越焊缝,采用充气轮的爬壁机器人在翻越焊缝后会出现轮胎压缩量的减小,导致磁铁气隙增大、磁铁吸附力减小,从而削弱爬壁机器人的负载能力,降低了壁面行走可靠性,为此对爬壁机器人翻越焊缝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将驱动轮轮胎简化为弹簧阻尼器,建立爬壁机器人翻越焊缝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将驱动轮的翻越焊缝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其次,利用数值方法求解该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胎压下驱动轮翻越焊缝过程中爬壁机器人的运动状态;最后,进行了爬壁机器人翻越焊缝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翻越焊缝过程的试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所建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铁氧化物与硅酸盐矿物是土壤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固相组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直接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可有效地调控土壤(类)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本文以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胶结过程中的一些表观特征变化为出发点,从宏观、表观到微观综述了二者交互作用的界面特性和机理、交互作用前后对土壤砷的固定与释放机制等内容。本文阐明层状硅酸盐与铁氧化物通过多种化学作用而发生表面复合,其中静电作用是作用力之一,带负电荷的硅酸盐与带正电荷的铁氧化物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迅速结合,在胶体表面双电层上形成二元团聚体;形成的二元团聚体可改变土壤矿物的表面积和孔性结构、表面电化学特性和物理性质。同时,铁氧化物-硅酸盐复合物表面的活性基团可以通过内层络合共氧的方式将土壤中AsO_4~(2-)络合,形成单核或双核表面络合物而固定砷。复合物对AsO_4~(2-)的吸附能力介于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之间,并更接近铁氧化物的表面吸附特性。本文旨在为土壤砷的原位固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水稻根表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及其与水稻磷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使铁毒耐性不同的两个基因型水稻根表分别形成有铁膜和无铁膜的根系,研究水稻根表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及其与水稻磷吸收的关系。不同基因型水稻根表形成的铁膜厚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介质中磷的富集能力也有显著差异。根表形成的铁膜越厚,对介质中磷的富集作用也越大,即根表铁膜数量与铁膜对磷的富集量呈显著正相关。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是一个化学过程,吸附可在0.5~1.0 h内达到饱和。根表铁膜明显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表明在淹水降低土壤磷有效性时,水稻根表铁膜富集的磷可作为磷库,保证水稻能正常吸收利用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