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3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416篇
林业   334篇
农学   365篇
基础科学   234篇
  939篇
综合类   1386篇
农作物   226篇
水产渔业   103篇
畜牧兽医   224篇
园艺   153篇
植物保护   37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对莆田沿海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Kassam光热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结合田间定位试验和大田抽样调查结果,对当地主要作物和熟制的光热生产潜力及其开发的理论潜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光热生产潜力的开发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2.
采用石蜡切片法及联苯胺比色法对山楂属4个种及辽宁山楂的普通型和矮生型进行了枝、叶解剖构造,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生长势关系的研究,获得枝条的筛管密度,筛管占韧皮部的百分率、导管密度、导管占木质部的百分率,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生长势显著相关的结果。为山楂属植物矮化性的鉴定及矮化砧的预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3.
【目的】随着海南省“禁塑令”的实行,橡胶树芽接苗的传统塑料芽接绑带不可再使用,在橡胶 树芽接工作中亟需使用可降解材料作为芽接绑带。【方法】探讨不同芽接工使用巴迪可降解膜作为芽接绑带, 比较传统塑料薄膜和巴迪降解膜对橡胶树籽苗芽接苗和小苗芽接苗的芽接成活率、抽芽率、接穗生长势的影响。 【结果】在橡胶树籽苗芽接苗中使用传统绑带的芽接成活率为 47.33%~70.70%、抽芽率为 90.00%~99.53%, 使用巴迪降解膜的芽接成活率为 35.32%~57.00%、抽芽率为 86.18%~92.56%,可见使用传统绑带的芽接成活 率和抽芽率极显著高于巴迪降解膜。第 1 蓬叶中使用传统绑带的叶蓬距为 19.24 cm、显著高于使用巴迪绑带 (18.06 cm),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第 2 蓬叶中,使用传统绑带的茎粗(4.62 mm)显著高于巴迪降解膜 (4.09 mm),而使用巴迪降解膜的蓬距(11.27 cm)显著高于传统绑带(9.88 cm),其他接穗的生长指标无显著 差异。 在小苗芽接苗中,使用传统绑带 的芽接成活率为 92.70%~98.09%、抽芽率为 93.64%~99.75%,使用巴迪降解膜 的芽接成活率为 73.33%~86.67%、抽芽率为 92.50%~96.85%,可见使用传统绑带的芽接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巴迪 绑带,抽芽率均达到 90% 以上,接穗的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巴迪降解膜显著降低橡胶籽苗和小苗 的芽接成活率,显著影响籽苗芽接苗的抽芽率和接穗的生长势,对小苗芽接苗接穗的生长势没有显著影响,芽 接工的芽接技术也是影响芽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巴迪可降解膜还不能广泛应用于籽苗芽接,可适当应用 于橡胶树小苗芽接。  相似文献   
144.
以盆栽玉米(掖单4号)幼苗为材料,在土壤缓慢干旱但无昼夜温差条件下,研究了叶片Ψw、Ψs、Ψp和叶片伸长速度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白天叶片伸长速度大于夜间叶片伸长速度;白天叶基部Ψp值高于夜间Ψp值;白天叶基部的高Ψp_值是Ψs值增加(即渗透调节作用)所致。Ψp值较高是白天叶片伸长速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5.
从树木水力结构特征探讨植物耐旱性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于 2 0 0 1年 8月下旬在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选取油松、元宝枫等 10个树种为研究对象 ,测定 1年生枝条的水势和水力结构参数的昼夜变化 .结果表明 ,1年生枝条水势与水力结构参数的昼夜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 .分别建立了水势与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关系的数学模型 :y =axb 和y =ax2 +bx +c ,探讨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并比较了各供试树种木质部栓塞脆弱性的大小 ,依次如下 :刺槐 >皂荚 >元宝枫 >山桃 >红瑞木 >侧柏>雪松 >白皮松 >油松 >迎春 .木质部输水效率及空穴和栓塞化程度的大小 ,依次如下 :环孔材树种 >散孔材树种 >无孔材树种 .这说明植物输水结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可完全兼得 .  相似文献   
146.
在露地条件下对不同嫁接组合红星和金冠苹果树枝条、叶片及果实水势测试并应用灰色系统方法建立苹果树水势与环境因子日变化规律的GM (0 ,4)模型 ,结果表明 :苹果树各器官水势日变化均为早晨较高 ,午间或午后达最低值 ,傍晚回升到高于早晨的水平 ;温度、相对湿度和辐射照度是苹果树各器官水势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且不同嫁接组合苹果树各器官水势日变化的一次累加生成时间序列与温度、相对湿度及辐射照度日变化的一次累加生成时间序列呈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7.
黄土高原地区秋粮作物生产潜力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 DSSAT3中的 CERES-谷子模型、CROPGRO-大豆模型和 SU BSTOR-马铃薯模型分别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 2 8个地点谷子、大豆和马铃薯的光温生产潜力 (TPP)和气候生产潜力 (CPP) ,获得了各点 6~ 15年各作物的产量潜力值 ,并统计计算了研究时段内各作物生产潜力的平均值、标准差、最高值、最低值和水分满足率 (WCR)。  相似文献   
148.
水、陆稻根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选用来自日本、中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粳型水稻品种8个和陆稻品种7个,在大田旱种和雾培条件下测其根系性状和叶片水势等。结果表明,在2种栽培条件下水、陆稻的根长、根数、根基粗、根中粗和根体积等性状相关显著;水、陆稻不同的品种间根系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陆稻品种的根比水稻品种的长、根的基部粗。陆稻品种的叶 片水势比水稻高,并且与根长、根基粗相关显著;水陆稻幼苗4叶期根基粗和灌浆期的根基粗相关极显著。因此水、陆稻苗期根基粗可以作苗期初步鉴定抗旱性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49.
全省5088个土样,有效铁平均含量为1.27~162.00ppm,平均为12.62ppm,<5ppm占5.41%;全省12个地(市)区土壤有效铁平均含量<10ppm有7个,>20ppm有2个;缺铁、潜在性缺铁土壤分别为510.7万亩和5299.9万亩;棕壤、水稻土为富铁土类,有效铁平均分别为20.9ppm和43.9ppm;褐土、潮土有效铁含量适中,平均分别为9.3ppm和11.3ppm;砂姜黑土含铁量较低,平均为7.5ppm;鲁西北泛滥平原为潜在性缺铁区;鲁中南中低山丘陵为部分潜在性缺铁区;鲁东低山丘陵为富铁区。  相似文献   
150.
为探究绿茶和红茶中的代表性组分对秀丽隐杆线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作用效果及机制,试验设置0.25、2.5、25 μmol/L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茶黄素(theaflavin,TF1),测定线虫在4 ℃和35 ℃条件下的存活率,进而测定在4 ℃、20 ℃和30 ℃条件下经25 μmol/L EGCG和TF1孵育后线虫体内脂肪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25 μmol/L EGCG将热应激线虫的最大寿命和中位寿命分别提高了8.15%、22.44%,将冷应激线虫的最大寿命和中位寿命分别降低了20.25%、17.94%。25 μmol/L TF1对热应激线虫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将冷应激线虫的最大寿命和中位寿命分别提高了9.43%、19.01%。在4 ℃条件下,EGCG和TF1孵育均提高了线虫体内的脂肪含量,TF1孵育降低了线虫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在20 ℃条件下,EGCG和TF1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长时间孵育可显著提高衰老线虫线粒体活性。在30 ℃条件下,EGCG和TF1提高了线虫体内的脂肪含量。以上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TF1通过促进线粒体产热而非脂肪动员提高了线虫的存活率,而EGCG孵育可诱导线虫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