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717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12篇
  249篇
综合类   847篇
农作物   134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99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自然干旱胁迫方法,测定上海南园公园5种园林植物的9项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干旱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反应,并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植物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胁迫下,5种园林植物抗旱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八宝景天、马蔺、香茅、红叶石楠、杜鹃.  相似文献   
52.
对信阳市11种园林植物的真菌性病害进行了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对病害病状及病原菌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病害12种。其中,杜英叶斑病、龙爪槐炭疽病及海桐叶斑病为河南省3种新记录病害。分布较广、为害较严重的病害有紫荆角斑病、樱花褐斑病、枇杷叶斑病、龙爪槐炭疽病、鸢尾褐斑病、鸡冠花叶斑病6种病害。  相似文献   
53.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丰富园林绿化景观,提升中华竹文化品位,根据多年来对观赏竹栽培利用的实践经验,分析了观赏竹种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对我国的观赏竹种资源、园林美学特征、观赏竹在园林中的配植方式和造景效果进行了概述,并对观赏竹在福建省等地的广泛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4.
郝彩琴  冯俊涛  张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31-9032,9034
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对小花假泽兰茎叶进行依次提取。采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法测定3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样0.09 g/ml浓度下,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抑制番茄灰霉病、苹果炭疽病、南瓜枯萎病3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均在90%以上。组织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样0.18 g/ml浓度下,石油醚提取物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治疗效果为63.55%,乙醇提取物保护效果为71.47%。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物保护作用为81.26%,乙酸乙酯提取物治疗作用为62.07%。  相似文献   
55.
韦松林  彭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26-10528
该研究运用系统的思想,从功能、形态、设施3个方面解析城市公园绿地中的园路系统组成及相互关系,建立公园绿地园路系统框架用以指导园路建设。介绍了园路系统的内涵,将园路系统的属性归纳为要素独立、集体整合和层次清晰、动态发展,从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两方面总结公园绿地园路系统的功能构成。其中,实用功能包括交通组织、引导游览,划分空间、构成园景,设施组织、生境提升;社会功能则包括交往和教育。还从形态要素与层次结构、布局形式方面介绍了公园绿地园路系统的形态构成,并按功能将公园绿地园路系统的设施构成分为休憩、装饰、照明、展示、服务5类。  相似文献   
56.
不同移栽方式对K326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K326品种在重庆地区不同海拔区域适宜的种植移栽方式,于2011年在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进行膜上、膜下移栽方式对比,分析了膜上和膜下两种移栽方式对K326植物学性状、烟叶品质和经济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移栽方式有利于提高K326的整体感官质量,在中海拔膜上烟的种植方式有利于K326的整体感官质量,K326的产量产值、中上等烟比例、均价表现为膜下移栽方式大于膜上移栽方式。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究分月扇舟蛾的生物控制途径。[方法]测定了1%苦皮藤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苏芸金杆菌(Bt)和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毒力及林间防治效果。[结果]1%苦皮藤素乳油1 000倍液、1.26×107芽孢/ml Bt悬液和1.36×108颗粒体/ml颗粒体病毒悬液对分月扇舟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17%、92.53%和91.07%。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苦皮藤素乳油1 000倍液和1.26×107芽孢/ml Bt悬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3.53%~86.59%和84.05%~86.13%,1.52×108颗粒体/ml颗粒体病毒的校正死亡率达89%以上。[结论]为分月扇舟蛾种群数量的生物调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8.
三种植物性杀虫剂对烟草码绢金龟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印楝素对烟草码绢金龟成虫具有较强的忌避作用和拒食作用,苦楝油作用稍弱,烟株表现出药害症状,除虫菊反而具有一定的诱集和刺激取食效果,这3种植物性杀虫剂的毒杀作用均很弱.根据1%印楝素安全、活性高,但药效期较短的特点,提出了用印楝素防治码绢金龟的意见.  相似文献   
59.
对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重要值、方差比率、χ~2统计量和Ochiai(OI)指数等种间联结性指标进行测定,旨在揭示该群落优势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及种对间关联性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香蒲桃是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的主要建群种;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19个主要种群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反映了该群落尚未达到稳定的演替阶段;χ~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优势种群正关联种对与负关联种对数量相当,无关联种对数较少,分别占总对数的42.7%、43.3%和14.0%,显著正关联种对数为1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为2对;Ochiai(OI)指数显示66对种对的OI值落在[0.6,1],反映出热带海岸次生林主要种对间关联程度较为紧密。综上所述,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整体趋向稳定发展,实践中为加快热带次生林演替的进程,应重点保护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60.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ETP), a region of high fishing activity, olive ridley (Lepidochelis olivacea) and other sea turtles are accidentally caught in fishing nets with tuna and other animals. To d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ishing activity, ocean conditions and sea turtle incidental catch in the ETP has been described and quantified, but 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interaction of olive ridleys and fishing activity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avoid bycatch and incidental captures of sea turtles. We use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ive ridley incidental catch per unit effort (iCPUE) in the ETP purse‐seine fisher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geographic extent and fishing set type (associated with dolphins, floating objects or in free‐swimming tuna school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ater temperature, set type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latitude, longitude and distance to nesting beach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variables to describe the probability of a capture event, with the highest iCPUE observed in sets made over floating object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edictors us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 of 26–30°C and chlorophyll‐a (chl‐a) concentrations <0.36 mg m?3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of an incidental catch. Temporally,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of an incidental catch was observ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June to December). Four regions were observed as high incidental catch hotspots: North and south of the equator between 0–10°N; 0–10°S and from 120 to 140°W; and along the Colombian coast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