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88篇
林业   37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40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84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冬季共捕获鱼类50种,隶属8目,28科,42属;秋、冬季鱼类的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月间变化,平均网获质量为每网865.29~5173.71g,平均网获尾数为每网111~717ind。秋、冬季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主要由暖温性和暖水性的季节洄游种变为地域性的暖温性和冷温性种,仅六丝钝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秋、冬季的共有优势种。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08~3.25,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50~2.44,均匀度指数J′为0.52~0.76;秋、冬两季间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法(MDS)分析表明,6个月的样本可分为秋季组(9~11月)和冬季组(12~2月)2个组分;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秋、冬季组分间鱼类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12.
渤海湾主要渔业资源长度与体质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8年-2009年渤海湾渔业资源调查的22种主要渔获体长(叉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胴体长)和体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各生物种类体长与体质量关系进行幂函数回归。结果显示,22种主要渔获包括分属4目、7科的9种鱼类,8种虾蟹类隶属十足目下的6个科,4种软体类属于2个目、2个科,以及1种虾蛄;22个种类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回归的指数b介于1.271~3.316,主要集中在2.979附近,其中10种是等速生长,另10种是负异速生长,还有2种是正异速生长;除4种虾外,其余种类的体长与体质量回归式的相关系数R2均超过0.81,幂函数对体长与体质量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13.
根据2017年7月山东省胶州湾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生物多样性和Multivariate-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M-AMBI)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评估了胶州湾底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4种,其中,多毛类25种,甲壳动物23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共7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0.0 g/m2和132 ind./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和纽虫(Nemertinea)是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 )为0.69~3.77,平均值为2.35,丰富度指数(d)为0.67~3.12,平均值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5~1.00,平均值为0.81。多样性AMBI指数(M-AMBI)为0.26~0.60,平均值为0.44。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15%相似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3个群落,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较大的站位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被划分在同一个群落中,聚类结果与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切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M-AMBI指数分析显示,胶州湾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214.
莱州湾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丰度分布周年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1年5月?2012年4月(除冰期12月和翌年1?2月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由底至表垂直拖网(网孔目160μm)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开展小拟哲水蚤丰度分布周年季节变动研究。结果显示,小拟哲水蚤季节变化呈单峰型,7?10月份丰度较高,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水平分布以湾中部偏东侧丰度较集中,其次为湾口站位,湾顶站位为相对低值区。应用 Primer 6.0软件中的 BIOENV程序分析发现,小拟哲水蚤总丰度的月变化主要受水温影响、特别是1月前的水温,可能还受黄河径流量的间接影响;水平分布则与盐度、水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15.
为更好地掌握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动态生长情况,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 DEB)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的个体生长模型,以2018年4月24日~2019年1月9日观测的胶州湾海域叶绿素a和水温为强制函数,通过现场实验和已有文献报道获取模型参数,模拟了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质量和壳长的生长情况,并根据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个体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生长,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R2分别为0.9374和0.9168。敏感度指数最高的是阿伦纽斯温度TA和参考温度T1,如果TA和T1分别改变10%,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增加高达8.86%。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养殖容量动态评估提供了基础模块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16.
根据2014年11月,2015年1月、3月和7月在象山港中部养殖海区开展的海洋调查所获得的海水营养盐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含量的季节变化,评价了海水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显示,该海域无机氮平均含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对不同养殖区域分析,宁海海藻养殖区和西沪港海带养殖区的无机氮浓度除冬季1个站位点外均劣于国家海水四类水质标准(0.50 mg/L),活性磷酸盐浓度在春、秋两季劣于国家海水四类水质标准(0.045 mg/L)。全年各水层的N/P比值均高于Redfield比值,磷相对缺乏。根据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象山港中部养殖海区营养水平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217.
根据2006-2007年(钅止)锚湾海湾扇贝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现状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表层营养盐类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2006年水环境质量好于2007年.2年来均表现为 5、6月水质较好, 8月水质较差,2007年8月水质最差,水体已呈富营养化状态,并开始受到有机物污染.  相似文献   
218.
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基于2011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南海柘林湾拖网调查的数据,对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动态、鱼类营养级指数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获鱼类99种,底层鱼类占49.49%,暖水性鱼类占78.78%,肉食性鱼类占79.79%。各季节质量百分比和数量百分比优势种以拟矛尾■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等为主。柘林湾鱼类资源密度和资源尾数密度最高季节为夏季,各季节鱼类个体体质量大多小于15 g。春、秋季鱼类组成相对丰富,冬季生物量优势度最高。柘林湾鱼类以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为主,年度平均营养级指数为3.478,属于中级水平,夏季高营养级鱼类平均体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219.
菜州湾黄河口区幼鱼可分为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个类群。主要饵料生物为浮游动物、长尾类和仔幼鱼。浮游动物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类群饵料重叠最严重,重叠系数在0.09以上。底栖动物食性类产有一定的偏离,重叠系数在0.45~0.72之间。小黄鱼、虎鱼类等幼鱼由于都以摄食长尾类和仔幼鲑为主,重叠系数在0.8以上。幼鱼的营养级在2.1~3.2之间平均比海成鱼营养级低0.43。这是由  相似文献   
220.
养殖栉孔扇贝对桑沟湾碳循环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实验、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桑沟湾养殖栉孔扇贝通过呼吸、钙化等活动对湾内碳循环的影响,并与生物沉积碳相比较发现,养殖扇贝每年通过呼吸和钙化分别放出碳1.22×104t和7.57×102t;但通过生物沉积作用每年有8.71×104t碳被沉降到沉积物界面,这些碳绝大部分被埋藏从而脱离了地球化学循环。尽管养殖扇贝通过呼吸和钙化释放出部分碳,但有更多的碳通过生物沉积作用被埋置因此,从整体上看,养殖栉孔扇贝在湾内碳循环中参与了碳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