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88篇
林业   37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40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84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2.
乐清湾浮游动物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1年5月和9月对温州乐清湾湾口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和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5月份和9月份分别采获大型浮游动物13大类47种和16大类70种,调查海域附近浮游动物主要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半咸水河口类群。5月份浮游动物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球形侧腕水母、百陶箭虫等。9月份浮游动物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拿卡箭虫、汤氏长足水蚤、磷虾幼体等。5月份平均个体丰度为91个/m3,9月份平均个体丰度为115个/m3。5月份平均生物量为0.209 g/m3,9月份平均生物量为0.222 g/m3。9月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均高于5月份的各项群落结构指数。  相似文献   
103.
根据2009年7月在罗源湾进行的底拖网和笼壶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96种,底拖网平均相对资源量为5.43kg/h。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盯平均为1.793,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2.386,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653。优势种为日本囊对虾(Penaeusjaponicus)、小鳞沟根虎鱼(Oxyurichthys microlepis)、日本蟪(Charybdisjaponica)、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常见种为髭锻虎鱼(Triaenopogon barbat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锯塘鳢鱼(Prionobutis koilomatodon)、绿斑细棘服虎鱼(Acentrogobius chlorosigmatoide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与历史资料相比,罗源湾游泳动物种类数明显减少,渔业资源呈现出小型化和低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4.
鳌山湾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优选青岛市沿海中国明对虾的港湾增殖放流点,本实验于2010年6月至9月采用拖网调查,对鳌山湾渔业资源生物背景、放流中国明对虾的资源量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5个航次拖网调查的渔获物组成中与中国明对虾食性类似的口虾蛄捕获量最大,占总捕获量的46.66%,中国明对虾的天敌虎鱼和鲬的捕获量很少,占总捕获量的1.28%。浮游植物生物水平评价等级为Ⅴ级;(2)中国明对虾的资源调查回捕率约为0.10%,偏低,港口码头走访调查回捕率为1.20%,属正常值,但相对偏低;(3)中国明对虾生长速度较快,具有雌雄差异,最大体质量日增长量分别为0.88和0.47 g。生长初期雄虾生长较快,但后期雌虾生长速度更快,且能达到更大的规格,其渐近体质量与体长雌虾为:L∞=200.83 mm、W∞=104.05 g;雄虾为:L∞=172.64 mm、W∞=38.81 g。开捕时雌雄中国明对虾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43.25和34.20 g左右,已达到捕捞规格。鳌山湾渔业资源种类组成、浮游植物生物水平等级、放流中国明对虾的资源量、生长特性等重要数据证实鳌山湾适合中国明对虾的放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考察贡湖湾入湖河道对贡湖湾水质及MC-LR的影响。[方法]对贡湖水体及其主要入湖河道小溪港、望虞河进行了为期1年的水质监测(2014年6月—2015年5月),分析了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溶解氧(DO)及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美国EPA推荐的模型——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对MC-LR进行非致癌评价。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MC-LR与典型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域内TN、TP是主要特征污染物,小溪港和望虞河水质氮、磷含量高于贡湖湾内部,小溪港、望虞河和贡湖湾内部MC-LR平均浓度分别为0.47、0.46和0.38μg/L,入湖河流对贡湖湾水质污染有一定贡献。MC-LR的健康风险值HIcgw在0.11~0.38,远低于基准值。MC-LR与TP呈显著正相关(P0.05)(R2=0.628);与TN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TP可能是影响MC-LR生成的主要因素。[结论]贡湖湾水体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氮和磷,并存在一定浓度MC-LR,有一定的健康风险。今后需控制营养盐浓度,从而控制MC-LR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6.
基于拖网调查的海州湾南部鱼类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对江苏省连云港以东海州湾南部海域共24个站点进行的4个航次的拖网渔业资源调查,对渔获物中的鱼类进行分类鉴定,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时空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认为,海州湾南部连云港海域的渔获共有2纲15目47科77属98种,主要为鲈形目、鲉形目、鲽形目和鲱形目的种类,鲈形目的种类在不同季节中除了冬季外,均超过了总数的50%,不同站点的鱼类种类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但是在统计上不存在差异(ANOVA,P0.01);每个季节的优势种均不超过4种,春季和冬季以中上层的小型鱼类为主,夏季和秋季以经济性鱼类为主,春季的重量资源密度最高,夏秋季其次,最低为冬季;而冬季的数量资源密度最高,其次为春夏季,秋季最低,相对资源密度在离岸站点和沿岸站点有所不同,但不同季节和不同站点均不存在差异。春季渔获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夏秋季,冬季最低,不同站点的多样性指数不存在差异,但是不同季节对不同站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海州湾海域的渔业资源量稳定,但是捕捞过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仍在持续,今后应该继续执行休渔制度,限定最小网目,同时合理适度地开发新兴鱼种渔业,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对该水域的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组成、长度谱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季节变动分析.[结果]从深圳鹅公湾水域共渔获游泳生物113种,隶属于3纲14目50科78属.其中,夏季游泳生物种类数量最多(61种),秋季最少(53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6种.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最低(分别为5959.20 kg/km2和356.45 ind/km2),但其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1.99%和42.19%).游泳生物长度谱的季节变动表明夏季捕捞强度最小,秋季捕捞强度最大.鹅公湾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明显,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变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结论]深圳鹅公湾水域游泳生物资源种类、生物量和结构季节变动明显,夏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高,而秋季和冬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捕捞强度季节差异(夏季捕捞强度低,秋季捕捞强度高)所致.尤其随着秋季捕捞强度的增大,k选择种类将被r选择种类代替.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象山港养殖区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以2003—2007年,5年间的象山港养殖区水质监测资料为训练数据并结合有关研究结果,采用K2结构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象山港养殖区水质富营养化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得到了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强度。结果表明,试验数据显示准确性为90.18%,Kappa指数为0.8770,以上证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预测结果表明象山港养殖区水环境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09.
依据2007年4月和8月在乐清湾28°05′~28°35′N、121°00′~121°20′E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对乐清湾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这些分布特征与营养盐、潮流场、污染源和叶绿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乐清湾E值和A值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都是由内湾向外湾数量逐渐减少。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态磷酸盐(D IP)和溶解态无机氮(D IN)与E值、A值之间都有密切的相关关系(P=0.000 0),因而是污染乐清湾水体的主要因子。营养盐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乐清湾地形、潮流、污染源和叶绿素特征决定的,在乐清湾海域,沿外湾东部的海槽是乐清湾中湾和外湾涨落潮的主要路径,形成外湾较低的D IP和D IN值。而养殖污染带来总氮和总磷的数量分别接近和超过50%,因而是乐清湾水体变劣的重要外源性污染物,其次是生活污水和化肥的输入。夏季,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大量利用,有效地减少了乐清湾营养盐的含量,进一步导致水体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降低。4月乐清湾水体处于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和亚健康状态。8月,内湾和中湾属于污染海域,处于亚健康状态。外湾大部分属于较清洁海域,处于健...  相似文献   
110.
为规范辽东湾浮游植物中文名、拉丁名写法,本文根据辽东湾历年监测资料整理了浮游植物名录,并与最新的数据库及专业浮游植物图谱、专著进行了校对,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