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52篇 |
免费 | 6320篇 |
国内免费 | 68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7篇 |
农学 | 3208篇 |
基础科学 | 882篇 |
3448篇 | |
综合类 | 8286篇 |
农作物 | 1806篇 |
水产渔业 | 39篇 |
畜牧兽医 | 306篇 |
园艺 | 70篇 |
植物保护 | 18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79篇 |
2024年 | 469篇 |
2023年 | 431篇 |
2022年 | 512篇 |
2021年 | 561篇 |
2020年 | 650篇 |
2019年 | 673篇 |
2018年 | 565篇 |
2017年 | 683篇 |
2016年 | 758篇 |
2015年 | 685篇 |
2014年 | 733篇 |
2013年 | 991篇 |
2012年 | 1055篇 |
2011年 | 981篇 |
2010年 | 862篇 |
2009年 | 887篇 |
2008年 | 765篇 |
2007年 | 883篇 |
2006年 | 765篇 |
2005年 | 735篇 |
2004年 | 534篇 |
2003年 | 527篇 |
2002年 | 419篇 |
2001年 | 434篇 |
2000年 | 373篇 |
1999年 | 321篇 |
1998年 | 308篇 |
1997年 | 256篇 |
1996年 | 279篇 |
1995年 | 226篇 |
1994年 | 201篇 |
1993年 | 197篇 |
1992年 | 207篇 |
1991年 | 150篇 |
1990年 | 150篇 |
1989年 | 113篇 |
1988年 | 93篇 |
1987年 | 66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2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11篇 |
1976年 | 14篇 |
1962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99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21,44(1):1-7
:针对河北省黑龙港区轻壤质和砂壤质土壤分布较多、氮肥施用方式不合理、氮肥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在轻壤和砂壤质麦田同时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探讨小麦旗叶 SPAD 值动态变化、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成熟期植株全氮、干物质、产量、氮素效率等。结果表明:轻壤质小麦开花前后 SPAD 值、叶绿素荧光和叶面积指数均以氮肥基追比 4∶6 较好,砂壤质则为 3∶7 较好;灌浆期轻壤质和砂壤质各处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相近。2 种质地土壤下小麦籽粒全氮积累量远大于秸秆,轻壤质植株干物质、全氮含量和产量高于砂壤质,且轻壤质氮肥基追比 4∶6 处理植株全氮较砂壤质提高 32.8%,轻壤质小麦最高产量较砂壤质增加 41.4%。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回收率等轻壤质均以 4∶6 处理最高,砂壤质则以 3∶7 最优。因此,轻壤质土壤小麦高产潜力强于砂壤质,两者合理氮肥基追比分别为 4∶6 和 3∶7,生产上应该针对不同质地土壤类型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合理分配氮肥。 相似文献
993.
994.
本研究在农田排水沟渠末端增设农田生态塘,对麦季农田流失水体进行贮留,并通过在生态塘配置养分拦截植物进行养分富集研究,旨在为减轻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小麦季农田设置农民习惯施肥(NN)和优化施肥(EN) 2个施肥水平;生态塘种植水芹菜和黑麦草2种拦截植物。结果表明:试验年度麦季农田共发生8次地表径流,麦季农田总地表径流水量为1 119.0 m3·hm-2。NN处理农田地表径流水体总N、总P、总K流失量分别为4.5、0.5、4.0 kg·hm-2,采用优化施肥能够减少农田地表径流养分流失量,EN处理总N、总P、总K流失量分别为3.9、0.4、3.8 kg·hm-2。本研究灌排单元农田面积为5.2 hm2,小麦季其农田地表径流水体总N、总P、总K流失量分别为23.3、2.4、20.8 kg,生态塘中水芹菜和黑麦草拦截农田N、P、K流失量分别为18.0、1.9、22.0 kg,植物养分拦截量占本灌排单元农田地表径流水体养分流失的77.3%、79.2%、105.8%。经折算,生态塘与农田的面积比例以1∶43~50为宜。研究表明,在太湖地区小麦田排水沟渠末端设置生态塘,并配置水芹菜和黑麦草2种养分富集植物,可拦截麦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超75%,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95.
我国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小麦叶锈病的经济重要性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叶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41个生理小种。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种为导致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研究建立了小麦叶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初步揭示了其抗病机制。总结提出了抗病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96.
密度和施肥与小麦面筋含量交互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因素二元正交旋转试验设计,进行密度、氮肥、磷肥、钾肥、锌肥对小麦面筋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单效应对小麦面筋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密度和氮肥、氮肥和锌肥、磷肥和钾肥都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试验条件下,当密度为150万株·hm-2、施氮量为75kg·hm-2、施磷量为56.25kg·hm-2、施钾量为37.5kg·hm-2、不施用锌肥,小麦面筋含量可达25.97%. 相似文献
997.
着眼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现状,为因地制宜地筛选出适于潍坊市寒亭区种植的高产省审小麦品种,笔者于2021—2022年在寒亭区高里街道桥西村开展了小麦新品种品比试验,综合评价了26个参试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抗病抗逆性及经济性状等。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小麦品种中,全生育期232~234 d之间;除对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存在抗性差异外,其他常发病害均表现抗病;除烟农173、菏麦29和徐麦36比对照济麦22稍减产外,其他22个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鑫瑞麦29有效穗数744.0 万穗/hm2,产量12601.5 kg/hm2,较对照增产31.5%,山农40穗粒数52.1粒,产量12217.5 kg/hm2,较对照增产27.5%,两品种田间综合表现优异,推荐在寒亭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覆盖模式对不同类型旱地冬小麦土壤水温特征、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覆盖模式对不同类型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全膜覆土穴播(PM)、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3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中麦175’(ZM175)、‘兰天26号’(LT26)、‘天选50号’(TX50)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副区,分析不同覆盖模式和小麦品种组合处理下旱地麦田水温特征、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覆盖不同程度降低了灌浆期0~25 cm土壤温度,并增加拔节期和收获期0~120 mm土壤含水量。PM土壤温度比CT降低1.3℃,土壤含水量提高5.20%,籽粒产量增加9.36%,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的显著增加。SM土壤温度比CT低1.5℃,土壤含水量提高9.75%,籽粒产量略高于CT,但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依次为LT26ZM175TX50。覆盖(PM和SM)对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降落数值、湿面筋质量分数、糊化粘度、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评价值有显著影响。比较CT,PM降落数值、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评价值分别增加4.13%、16.13%和8.33%;SM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质量分数分别降低2.52%和6.07%,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分别提高1.93%、3.86%、2.46%。研究也表明,所有品质指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在降水量500mm左右的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PM有利于强筋型品种加工品质的优化,SM趋于使弱筋型品种筋力更弱,但由于覆盖模式对加工品质的影响相对有限,合理的品种选择是实现该区域旱地冬小麦优质化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