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5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64篇
  47篇
综合类   231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水稻生育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在计算机上对不同品种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指标独立变量作简单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并按对产量相对重要性较大的四个生育性状指标划分水稻品种的生育类型;同时,对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指标非独立变量作偏相关和偏回归分析,得出产量依穗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回归模型,并找出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172.
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系统软件UML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实例引入基于面向对象的 UML标准建模语言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用 Rational Rose进行系统 UML软件模型的建模 ;抽象出一些实例对象的 C 类 ,用 Visual C 开发了32位中文版 Windows平台上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软件等一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173.
杨金凤  周晓康  呼丽萍  张悦萍 《土壤》2013,45(4):718-721
采用DTPA溶液浸提-邻菲罗啉比色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铁的含量,探讨了此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以邻菲罗啉为显色剂,可在510nm处测定土壤中有效铁的含量;最适试剂用量为:每5ml待测液加入100 g/L的盐酸羟胺l ml,100 g/L的醋酸胺8 ml,100 g/L的邻菲罗啉显色剂10ml;待测液显色最适条件为温度在60℃下显色30 min;优化后的测定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2.0%,回收率98.6%~ 100.2%.此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显色稳定、回收率高,适用于测定微碱性或碱性土壤中有效铁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4.
研究鞣酸相对有机质的换算方法,并进行了鞣酸标准曲线的制作,确定了最大且稳定的吸收波长和氢氧化钠介质浓度及标准溶液的稳定时间,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准确,对多个样品进行了此法和国标法结果对照,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5.
暗紫贝母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鸿萍  杜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288-3290
[目的]优化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L36(42×32)对暗紫贝母中已知的活性成分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暗紫贝母中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样品粉末粒径200目,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时间90 min,提取1次。其中,提取次数对提取结果影响极显著(P〈0.01);样品粉末粒径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显著(P〈0.05);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暗紫贝母的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利用及开发贝母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6.
杨何攀  王敏  杨中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911-11913
以哈尔滨兆麟公园作为研究区,对园区内树种的树名、科属、生长特性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并用Access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然后利用ADO技术将数据库连入Visual Basic6.0中,利用Visual Basic6.0编程语言和MapObjects2.2控件建立植物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的维护、植物分布查询和植物属性查询等部分。基于MapObjects2.2的各种功能,使用户对兆麟公园的植物信息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确切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7.
结合可持续发展森林计划开发一个森林资源管理工具,并应用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Bogor地区的Parung Pan-jang林场。在Visual Basic6.0的平台上,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由环境系统研究院开发)的组件式对象模型(COM)和MapObjects的嵌入式GIS ActiveX控件。该系统的基础功能包括数据录入,图形和属性数据处理查询,输出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数据管理等,如图层操作、地图缩放、地图属性管理、数据查询、数据编辑和统计地图的显示等。有了这项新的地理信息系统程序,Parung Pajang林场森林的新数据及以前的统计数据都将被纳入一个系统,可以协助组织者、管理者、相关研究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改善决策,评估和监测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78.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桦褐孔菌粗多糖,并利用苯酚-硫酸比色法,以葡萄糖为标准品,测定桦褐孔菌菌核及其粗多糖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桦褐孔菌粗多糖得率为17%,桦褐孔菌菌核中多糖含量为2.068%,桦褐孔菌粗多糖中的多糖含量为22.43%.该方法桦褐孔菌粗多糖得率高,加样回收率在99%以上,且5 h内显色稳定,重现性好,适合用于中药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9.
Folin-Ciocalteus法测定槟榔中多酚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研究了槟榔多酚的定量测定方法,并测定新鲜槟榔、槟榔烟果、槟榔籽中多酚含量.结果表明:槟榔多酚提取液在加入Folin-Ciocaheus显色剂2.0mL、10%Na_2 CO_3溶液10mL,反应时间150min、温度4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并于730 nm处测定其吸光值,多酚质量浓度在0~2.8mg/L范围内与吸光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槟榔多酚的定量测定,新鲜槟榔、槟榔烟果、槟榔籽中多酚含量分别为15.47±0.08 g/100 g、7.23±0.06 g/100 g、5.27±0.05 g/100 g.  相似文献   
180.
Knots have been considered an undesirable visual feature of lumber. To clarify the essence of this visual undesirability, eye-tracking data from 20 subjects, who freely observed 55 images of wood wall panels, were recorded and distribution maps of eye-fixation pauses were composed. These map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arrangement of knots on each knotty wall panel image and the visual inducement of knots was evaluated using a new numerical index of pausing probability. The present study is the first to objectively quantify the visual inducement of knots. In addition, the subjective noticeability of knots and ten visual impressions of each wood panel image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nsory evaluation. There was a very clear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sual inducement of knots and the subjective noticeability of knots. A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many visual impressions of wood wall panels were influenced by a complementary effect between the subjective noticeability of knots and the visual inducement of knots. The visual impact of knots was masked to some extent by special visual stimuli such as deep red grooves on the wood wall panels. This study was presented at the 56th and 57th Annual Meetings of the Japan Wood Research Society, Akita and Hiroshima, August 2006 and August 2007,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