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林业   35篇
农学   115篇
基础科学   2篇
  38篇
综合类   589篇
农作物   99篇
水产渔业   167篇
畜牧兽医   614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4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明引起贵州省某鸭场雏鸭发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和耐药情况,本研究对该鸭场送的疑似细菌感染病鸭进行剖检,取鼻黏膜、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器官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研究其耐药情况和致病性。结果显示,分离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6 h后呈现为边缘整齐、有光泽的乳白色菌落,伴有β-溶血现象,经革兰氏染色后在生物显微镜下呈两端钝圆、弧状、排列无规则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与霍乱弧菌相符;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分离菌与霍乱弧菌同源性高达99.6%~99.7%聚为一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大部分药物都表现为耐药,其中对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和克林霉素等抗菌药耐药性较强,对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敏感;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菌可导致试验组雏鸭5 d内全部发病死亡,表明该分离菌对雏鸭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检测的霍乱弧菌相关毒力基因hlyAompWchxA为阳性,而检测的O1群rfb、O139群rfbtcpActxA基因为阴性,表明本次分离的霍乱弧菌携带有致病基因,但不属于O1和O139血清群。结果表明,该鸭场雏鸭发病的疫情病原为非O1/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该菌致病性强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本试验结果为贵州省鸭霍乱弧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流行血清型、毒力和耐药情况,本试验从贵州省三穗县6个规模养鸭场临床疑似RA感染的病鸭体内分离出6株分离菌,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圆形半透明的滴状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分离菌均不具运动性,尿素、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符合RA生化特性,将6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SS-RA1~SS-RA6;6株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NCBI上RA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相似性≥98%,说明6株分离菌均是RA;SS-RA1~SS-RA4为血清2型且含有8种毒力基因(OmpA、CAMP、wza、AS87_04050、Fur、SIP、TbdR1和luxE基因),SS-RA5和SS-RA6为血清11型,缺失AS87_04050基因,仅含有上述其余7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雏鸭均全部死亡,对照组雏鸭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表明6株分离菌对雏鸭均有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株分离菌仅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和头孢哌酮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6株RA,为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苗选择和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旨在调查和分析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的亚型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耐药性及其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为控制禽源肠球菌耐药性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2018年从广东省4个养禽场采集肠道样品493份,进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方法检测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显示:1)共分离到125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84株(鸡源66株,鸭源18株);屎肠球菌41株,均来自鸡肠道样本。2)菌株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9.60%和74.40%。屎肠球菌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而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鸭源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94%)显著高于鸡源粪肠球菌(39.4%),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从鸡分离的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3)耐药基因在屎肠球菌中的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鸭源分离株检出率高于鸡源。耐药基因tetL、fexA、ermB最为流行,检出率均高于90%。其次是optrA基因,检出率为73.60%,poxtAfexB的检出率均低于20%。在3株鸭源粪肠球菌中检测出cfr基因。4)已检测的毒力基因中efaA的携带率最高,为63.04%(58/92),其他依次为gelE(54.35%,50/92)、ace(47.83%,44/92)、asa1(44.57%,41/92)。对环丙沙星及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菌株及携带cfr基因的菌株,大多携带agg、asal、gelEace。本研究显示养殖场禽源肠球菌耐药严重,鸭源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高,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流行且多样,且检测出人医临床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应加强对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24.
布鲁菌感染动物后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而长期存在,并严重侵害动物生殖系统。赤藓醇是布鲁菌的一种优势碳源,对布鲁菌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布鲁菌基因组中已经鉴定出6个与赤藓醇代谢相关的基因,布鲁菌的赤藓醇代谢途径也基本研究清楚。缺失布鲁菌赤藓醇代谢相关基因会造成布鲁菌在多种感染模型中的生存能力不同程度的改变。论文从布鲁菌对赤藓醇的亲嗜性、赤藓醇代谢通路及转运、赤藓醇代谢的基因调控、赤藓醇对布鲁菌毒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5.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  相似文献   
26.
布鲁菌外膜蛋白及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鲁菌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包括脂多糖和外膜蛋白,与细菌的毒力及免疫原性相关。文章描述了布鲁菌外膜蛋白分子结构的最新进展。该菌的外膜蛋白由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外膜蛋白构成。第一组外膜蛋白对维持布鲁菌外膜蛋白的结构起重要作用;第二组包括36 ku~38 ku外膜蛋白,为膜孔蛋白,由Omp2a和Omp2b基因编码,其中38 ku蛋白基因可能是一个与毒力相关的基因;第三组外膜蛋白包括31 ku和25 ku两个相关的蛋白,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31 ku蛋白属膜孔蛋白,25 ku蛋白还与毒力有关。文章也介绍了布鲁菌毒力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7.
Although verogenic Newcastle disease viruses (NDVs) generally cause subclinical infection in waterfowls such as ducks, NDVs with high virulence in waterfowl have been sporadically reported. 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the NDV d5a20b strain, which is obtained by serial passaging of the velogenic 9a5b strain in domestic ducks, showed increased virulence in ducks (Hidaka et al., 2021). The d5a20b strain had 11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its P/V, M, F, HN, and L proteins as compared to 9a5b.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generated a series of recombinant (r) NDVs with thes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to identify the molecular basis of virulence of NDV in ducks, and evaluated their influences on virulence and in vitro viral properties. Each of the singl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either the F protein I142M or the M protein Q44R contribut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intracerebral and intranasal pathogenicity in domestic ducks. The cell-cell fusion activity of the virus with F I142M was five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rental r9a5b. The virus with M Q44R rapidly replicated in duck embryo fibroblasts. Additionally, the rM+F+HN strain, which has the same amino acid sequences as d5a20b in M, F, and HN proteins, showed the highest level of virulence and replication efficiency among the generated recombinant viruses, nearly comparable to rd5a20b.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ultiple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the high growth ability of NDV in duck cells, leading to increased virulence in vivo.  相似文献   
28.
猕猴桃假尾孢Psedocercospora actinidiae Deighton和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是引起猕猴桃生长期的两种主要真菌病害。为了能筛选到对猕猴桃假尾孢和叶点霉菌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杀菌剂,本文采用茵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几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除腈菌唑外其余几种杀菌剂均可作为猕猴桃主要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29.
2003-2004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谱,对2003-2004采自我国的11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4年,117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104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PHSS、PHTT和FHS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27%、3.42%和2.56%。毒性基因V2 a、V9、V24、V3 a、V19、V38、V39、V40、V41、V42、V43和V46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特别是V38的毒性频率为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有很好的抗叶锈性。V1、V3 ka、V30、V18、V14 ab、V15、V20、V21、V23、V28、V29、V32、V33+34、V36、V44和V45的毒性频率都在30%~60%之间,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尚有一定的利用价值;V2 c、V3、V16、V26、V11、V17、VB、V10、V14 a、V2 b、V3 bg、V14 b、V25、V33、V34和VT3的毒性频率都>6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2003-2004年生产上单独使用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为探究来源于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病牛的皮特不动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对其进行相关毒力基因的检测和小鼠致病性试验,试验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和各器官载菌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牛源皮特不动杆菌ZZCNC1807-6和ZZCSF1807-9菌株对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死性,对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