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63篇 |
免费 | 259篇 |
国内免费 | 90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8篇 |
农学 | 496篇 |
基础科学 | 581篇 |
1580篇 | |
综合类 | 3421篇 |
农作物 | 243篇 |
水产渔业 | 8篇 |
畜牧兽医 | 431篇 |
园艺 | 89篇 |
植物保护 | 2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3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256篇 |
2021年 | 282篇 |
2020年 | 278篇 |
2019年 | 323篇 |
2018年 | 206篇 |
2017年 | 352篇 |
2016年 | 448篇 |
2015年 | 369篇 |
2014年 | 460篇 |
2013年 | 437篇 |
2012年 | 561篇 |
2011年 | 531篇 |
2010年 | 385篇 |
2009年 | 340篇 |
2008年 | 265篇 |
2007年 | 329篇 |
2006年 | 267篇 |
2005年 | 183篇 |
2004年 | 143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为提高青稞秸秆的综合利用率,采用NaOH对青稞秸秆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水平NaOH和预处理时间对青稞秸秆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探讨NaOH在青稞秸秆厌氧发酵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青稞秸秆相比,NaOH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青稞秸秆产甲烷性能(P<0.05),且产气速率快、发酵周期短。其中,5% NaOH处理12 h青稞秸秆的累积甲烷产量高于多数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为250.03 mL·g-1,是优良的发酵原料。NaOH预处理增加了青稞秸秆中纤维素含量(13.37%~39.31%),并有效降解了木质素(12.89%~64.34%)和半纤维素(0.96%~30.30%)含量。表明NaOH预处理是提高青稞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2.
173.
174.
江苏省3个不同地区水稻秸秆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江苏省3个不同地区水稻秸秆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测试江苏省淮安、常州和镇江2011 ~2013年收集的水稻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粗灰分含量.[结果]3个地区不同年份水稻秸秆的纤维素及半纤维变化趋势一致,纤维素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半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淮安和常州不同年份水稻秸秆的木质素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镇江市呈下降趋势.3个地区不同年份水稻秸秆的灰分含量变化不大,且均低于65%.且不同年份间水稻秸秆化学成分变化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农作物秸秆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5.
176.
利用纤维素琼脂选择培养基和刚果红染色方法,从不同来源的土样中分离出2个菌株,测定了其纤维素酶活性、小麦秸秆降解能力,并对纤维素降解能力强的两个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株高效纤维素分解菌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均能形成透明水解圈,利用16S r RNA序列测序并分析Genbank中的同源性,结合形态和理化性质确定为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Bacillus anthracis。在37℃,p H为7的条件下测定了纤维素酶活力,SC1-3和XR2-5-4分别为1.41和1.59。这两株37℃下经15 d后小麦秸秆失重率达19.92%和22.83%。 相似文献
177.
研究了全株玉米秸秆压缩打捆袋装的新型青贮模式。结果表明,通过对青贮品质的鉴定,在pH值为3.5~4.1、水分含量在71%~78%时,青贮品质优良,因此可推广此青贮技术。 相似文献
178.
在田间条件下对耕地黑土3个土层(0~15、15~30、0~30 cm)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还田深度0~15、15~30、0~30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分别增加9.5%、9.9%、10.7%,与0~15 cm相比,秸秆还田深度为15~30 cm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比,未秸秆还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5.8%。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之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土壤胡敏素碳含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富里酸碳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9.
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微生物碳源代谢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常规翻耕(C)、深松(S)、旋耕(R)处理,副区为秸秆还田量,分别设秸秆全还田(P)和秸秆不还田(A)处理,采用Biolog Eco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并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结果显示:深松与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的提高,0~15 cm土层分别提高了9.78%和24.00%,15~3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7.08%和15.81%;深松提高了15~30 cm土层的pH值6.67%,秸秆还田提高了0~15 cm土层的pH值4.32%。深松和秸秆还田均有利于代谢多样性(丰富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碳源代谢强度的提高,0~15 cm土层分别提高了26.84%、3.84%和38.02%,15~3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11.87%、 3.63%和14.74%。主成分分析表明常规翻耕秸秆不还田和旋耕耕作秸秆不还田碳源代谢功能相近,15~30 cm层次内常规翻耕秸秆全还田碳源代谢功能和深松耕作秸秆全还田处理相近。深松和秸秆还田平均提高了小麦产量5.82%,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小麦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