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63篇
农学   131篇
基础科学   22篇
  120篇
综合类   926篇
农作物   90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4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Condensed tannins (CT) can strongly affect litter decomposition, but their fate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in particular as influenced by detritivore consumption, is not well understood.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litter CT are reduced by the gut passage of two functionally distinct detritivores of Mediterranean forests, the millipede Glomeris marginata, and the land snail Pomatias elegans, as a fixed proportion of initial litter CT, but more so in Pomatias since snails are known to have a more efficient enzymatic capacity. Contrary to our hypothesis, both detritivore species reduced litter CT to near zero in their faecal pellets irrespective of the wide range in initial leaf litter CT concentrations of 9-188 mg g−1 d m among three Mediterranean tree species (Pistacia terebinthus, Quercus ilex, Alnus glutinosa) and different decomposition stages of their litter. The almost complete disappearance of CT even from some litter type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CT, due to either degradation by gut microorganism or complexation of CT into insoluble high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s, suggests a high “de-tanning” efficiency across functionally distinct detritivore spec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T-rich litter into virtually CT-free faecal pellets by detritivores might be highly relevant for the subsequent decomposition process in ecosystems with a high macrofauna abundance and CT-rich plant species such as Mediterranean forests.  相似文献   
92.
通过采样分析,对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与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灌溉水pH值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值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3.
通过采样分析,对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与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灌溉水pH值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值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4.
方雯莹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104-106
以武夷山挂墩茶园为研究区,通过土壤采样分析,选取土壤pH值、交换性酸2项指标对挂墩茶园土壤酸化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挂墩茶园土壤pH值表现为A层B层>BC层。通过不同植被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比较,茶园土壤酸化程度明显高于杉木林土壤,这表明茶树是造成挂墩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茶树根系代谢作用及枯枝落叶的还园作用导致茶园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95.
赵文秀  董顺福  董宏博  张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57-10358
[目的]探讨采用四元络合物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的微量锰含量的效果与特点。[方法]通过铬天青S(CAS)、1,10-邻菲罗啉(Phen)、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与锰形成四元络合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锰的含量。[结果]Mn—CAS—phen-CTMAB四元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18nm;锰含量在0~1.2μg/m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4,摩尔吸光系数为ε618=7.4×10^4L/(mol·cm),方法的检出限为0.062μg/ml;回收率为98.1%~103.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2.6%。[结论]该测定法加大了缓冲溶液的用量,保证了测定体系的pH值,确定最佳显色时间为35min,消除干扰离子影响的最佳掩蔽剂为5%KF2.0ml+饱和硫脲1.0ml。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是一种测定茶叶消化液中微量锰的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江苏金坛茶园春季主要杂草发生危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M"形9点取样法定块调查,结果表明,金坛茶园春季杂草有40种。其中:禾本科杂草4种,占10.00%;阔叶杂草31种,占77.50%;莎草科杂草1种,占2.50%;其他杂草4种,占10.00%。多年生杂草14种,占35.00%。阔叶杂草中藤本杂草3种,占阔叶杂草的9.68%。分析比较了新、老茶园春季优势杂草的种群种类、数量区别,明确了茶园春季杂草群落组成。春季杂草相对多度大于5%的优势杂草有菵草、一年蓬、猪殃殃、繁缕、野老鹳草、酢浆草、婆婆纳、荠菜、卷耳、泥湖菜、巢菜、小飞蓬、飞廉、鼠麹、早熟禾、碎米荠、附地菜。  相似文献   
97.
通过酒石酸铁法对枣果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了枣果中多酚物质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枣果中多酚类物质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对·OH、NO2-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枣产品保健功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
模拟酸雨对茶园土壤中铅的溶出及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良纲  周俊  罗敏  张丽娜 《土壤通报》2005,36(5):695-699
采用模拟酸雨连续淋洗的方法,研究了茶园土壤的酸化以及不同铅污染程度土壤中铅的溶出和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的酸化程度受酸雨酸性强度的控制,酸雨pH越低,土壤酸化程度越强;土壤中铅的溶出总量随模拟酸雨的酸度和土壤本身含铅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土壤滤液中铅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只受模拟酸雨的pH影响;土壤铅污染程度越严重,其中的活性态铅含量越高,同时pH<4.5的酸雨会使土壤中的非活性态铅大量向活性态转化,这将导致土壤中铅的活化而增加其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9.
茶氟概论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茶氟具有防龋齿的保健作用,而过多摄入茶氟又会导致氟骨症,甚至引起地氟病流行。为了趋利避害,有必要综合相关研究成果,设专题对茶氟进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作物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以茶树根际相关性最显著。说明茶树/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种间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