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5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1.
为估计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5个全同胞家系,测定了210日龄(504尾)和360日龄(500尾)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全长等生长性状的表型值,构建固定模型,用全同胞法估计了210日龄和360日龄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全长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全长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在210日龄时分别为0.54、0.38、0.52,在360日龄时分别为0.46、0.37、0.44,这3个性状的遗传力属于中等和高等遗传力;体质量与体长,体质量与体全长,以及体长与体全长的遗传相关系数在210日龄时分别为0.99、0.99、0.98,在360日龄时分别为0.97、0.97、0.96,这3个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呈高度正相关;测定了102日龄(296尾)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体长和体高3个生长性状,利用回归模型建立了体质量(W)与体长(L)和体全高(H)的数学模型为W=e-8.513L2.046H0.742(R2=0.903)。本研究结果可为红鳍东方鲀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试验对西伯利亚鲟、美洲鲥鱼和暗纹东方鲀3种长江珍稀鱼类的精液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以解冻后精子的活力为参数,探讨了稀释液、不同种类不同体积分数的保护剂、以及不同的精液稀释比例对实验鱼类精液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3种长江珍稀鱼类以配方2和体积分数为10%甲醇组成抗冻保护剂,西伯利亚鲟精液按1:2稀释倍数,保存10天后检查精子活力,存活率可达(45±5.00)%。暗纹东方鲀精液按1:2稀释倍数,保存20天后检查精子活力,存活率可达(60.5±2.69)%。美洲鲥鱼精液按1:3稀释倍数,保存60天后检查精子活力,存活率可达(80.3±2.58)%。3种珍稀鱼类的精子保存以美洲鲥鱼效果最好。保存方法均采用三步法,在液氮面上方6 cm处平衡10 min,接着在液氮面上平衡5 min,最后投入液氮中冷冻保存。研究结果为保护长江珍稀鱼类的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3.
菊黄东方鲀当年鱼种养殖阶段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池塘养殖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鱼种生长及肠组织中消化酶活性随生长的变化,2012年5-11月进行室外养殖试验,池塘面积0.2 hm2,水深1.5~2.0 m,鱼苗体长1.2~1.5 cm,放养密度为22.5 万尾/hm2,试验用海水盐度5~15,水温为15~35℃,pH 8~9;测定当年鱼种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质量、肝重、肠长等生长指标,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其肠组织主要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幼鱼体长、体质量与养殖天数均呈指数相关(L=27.07e0.0088t, W=1.0982e0.0262t);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增长相关(W=3×10-5L3.1070),且为异速生长。不同生长阶段菊黄东方鲀肝体比、比肠长、肥满度的变化显著(P<0.05);肝体比随生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变化范围为4.15%~20.23%;比肠长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变化范围为0.97%~2.33%,不同生长阶段肥满度变化为3.99%~5.11%。菊黄东方鲀肠组织碱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生长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最大值均出现在养殖40 d(83.11 U/mg与3.13 U/mg);酸性蛋白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最小值(0.34 U/mg)与最大值(0.86 U/mg)分别出现在113 d和166 d;脂肪酶活性随生长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鱼种的生长与养殖条件的改变存在密切关系;肝体比、比肠长等与鱼的发育及营养摄入存在一定关系;肠组织不是生成蛋白酶和淀粉酶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34.
2008年4月初在广东省饶平县对2006年5月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成熟亲鱼进行激素诱导,研究和观察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的繁殖生物学。结果显示,在南海区全人工养殖的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成熟亲鱼的最小型为全长245 mm、体质量610 g,最大个体为全长300 mm、体质量1450 g;产卵季节为4月10日~7月15日,产卵盛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升温产卵型鱼类,产卵温度为20.0~28.8℃,适宜的产卵温度为20.7~27.6℃;雌、雄亲鱼发育同步,个体大小和成熟年龄差别不大;雌鱼属于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超过3个月;24尾初次性成熟雌性亲鱼的总产卵量为3180.0×104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1.5×104粒;其产卵量和受精卵质量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密切,受精卵的浮卵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温相对衡定时,浮卵率相对稳定并维持在80%~95%的较高水平;受精卵平均卵径为(0.860±0.023)mm,油球径为(0.191±0.009)mm。  相似文献   
35.
配制等蛋白质(42%),等脂肪(9%),糊精水平分别为10%、15%、20%、25%、30%的5组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0.25±0.51)g]60 d,考察饲料中不同糊精水平对其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饲料糊精水平的升高,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先增加后降低,25%组最高,并显著高于10%和15%组。30%组鱼的脏体比和肝体比显著高于10%组,同时其肝脂肪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10%组的肝糖原和血浆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10%和15%组鱼的肝胰脏和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而其肝胰脏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30%组。25%和30%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10%和15%组。10%和15%组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15%和20%组的血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30%组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活性氧(ROS)和钙离子(Ca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饲料糊精水平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血糖含量、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肝胰脏和肠道中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暗纹东方鲀幼鱼饲料中糊精的适宜水平为20%~25%。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长江野生暗纹东方鲀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采用已发表的16对红鳍东方鲀微卫星引物对暗纹东方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有10对微卫星引物(占总数62.5%)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利用这10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长江常熟江段30尾暗纹东方鲀群体进行扩增分析,共获得5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在2到10之间,平均为5.1。10个位点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820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92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0 0。8个位点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2个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0.25相似文献   
37.
苯并芘和V_E对红鳍东方鲀抗氧化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平  王伟  李莹  姜志强 《水产科学》2012,31(5):270-274
试验结果表明,当水中苯并芘质量浓度为50μg/L时,红鳍东方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最多分别低93.1%和35.4%。说明其体内抗氧化体系受到明显的抑制,且两种酶活性均表现出先抑制后升高的趋势,证明红鳍东方鲀对于苯并芘的胁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给鱼体注射VE(3个缓解组剂量分别为10mg/尾、20mg/尾和30mg/尾)后,红鳍东方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酶活性都有一定的提高,表明VE对苯并芘的影响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38.
比较投饵率水平分别为3%、4%、5%、6%时,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暗纹东方鲀幼鱼阶段的适宜投饵率。在23℃下,对规格为3.45~3.56g的暗纹东方鲀幼鱼进行3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投饵率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质量相对增加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暗纹东方鲀幼鱼的适宜投饵率为4%,在投饵率为4℅时,质量相对增加率为116.04±0.04%,饲料效率达83.70±0.02%,特定生长率为111.49±0.03%/d,存活率为84.44±0.02%。  相似文献   
39.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相似文献   
40.
[目的]获得松江鲈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检测松江鲈β-肌动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以松江鲈肌肉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5′-RACE和3′-RACE的方法扩增β-肌动蛋白基因cDNA片段,用RT-PCR方法检测组织表达。[结果]获得了松江鲈β-肌动蛋白基因cDNA的3个片段,测序后拼接得到1 905 bp全长cDNA序列,其包含了1 128个核苷酸的开放性阅读框,翻译编码375个氨基酸。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松江鲈β-肌动蛋白基因序列与点带石斑鱼、军曹鱼、红鲷鱼等同源性相对较高,与哺乳动物和鸟类同源性相对较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松江鲈β-肌动蛋白与点带石斑鱼关系最近。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检测的肌肉、肝脏、肠和脑4种组织均有表达。[结论]首次得到了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证明了松江鲈的β-肌动蛋白基因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